•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談當下京劇創作的得與失(劉世軍)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23日11:23 來源:文匯報 劉世軍

      近幾十年來,京劇創作劇目之多、題材之廣、投資之大,均可謂創歷史新高,呈現出一派繁榮氣象。但與此相對的另外一面是:京劇大有逐漸淡出舞臺之趨勢。既有一點繁華,也有一點寂寞,這就是今日京劇之尷尬。何以至此,原因甚多。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今日京劇之境況,也許可以從得失之間尋求部分答案。

      得之于廟堂,失之于江湖,此其一也。多年來,京劇創作與發展的基本動力主要來自于政府推動。作為中華戲劇藝術的標志,京劇被冠之于國粹,理所當然被劃歸文化事業,從創作、展演到評獎,一條龍推進,使其免受市場化壓力之苦。經過多年的耕耘,政府收獲了資助成果,院團和演員收獲了獎項和贊譽,其所得不可謂不大。文化是要養的,京劇尤其需要養,泱泱大國,不養國粹,豈不怪哉?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得之東隅,失之桑榆。盤點這些年來的京劇演出,我們不難發現,不少劇目,獲獎后就被高高掛起,封存起來,再難一睹其芳容。仔細想來,原因之核心還是一個創作觀的問題,即為誰創作、為何創作的問題。是為獎杯創作?還是為大眾百姓的口碑創作?京劇要贏得更多的觀眾,必須來一個創作觀上的大轉變,解決這個問題須通過確立創作人員在創作中的主體地位,解放文化生產力。

      得之于名劇,失之于名段,此其二也。這些年來,京劇舞臺上確實出了不少名劇,僅就獲得中國京劇藝術節金獎劇目的就有近30出戲,如《曹操與楊修》;《駱駝祥子》、《風雨同仁堂》;《貞觀盛事》、《華子良》、《胭脂河》、《洛神賦》、《瘦馬御史》;《廉吏于成龍》、《瀘水彝山》、《梅蘭芳》;《成敗蕭何》、《北風緊》、《鄭和下西洋》、《下魯城》、《晉德裕》、《護國將軍》、《白潔圣妃》、《絲路花雨》、《辛棄疾》;《建安軼事》、《將軍道》、《無旨欽差》、《漢蘇武》、《香蓮案》、《水上燈》、《牛子厚》等等,還有《赤壁》、《天下歸心》等劇目。客觀而論,這些劇目從某種角度看,都可謂是成功之作,無論是主題表達、故事情節、人物塑造,還是演員表演、舞美設計等,都有值得稱道之處。有的劇目還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在京劇發展史上也一定能占有一席之地,堪稱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之作。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這些劇目中,廣為傳唱的名段卻不多。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各類京劇演唱會上,京劇名角兒們所選唱段,主要還是傳統骨子老戲中的名家名段。而上述新創劇目的唱段很少有人演唱,即使像《曹操與楊修》中廣為流傳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唱段,也似乎少人問津。西方人把京劇看作“中國式歌劇”,可見唱段在京劇中之地位,非名段無以立,非膾炙人口斷不可傳,失之于名段,對京劇創作而言是致命的短板。在我看來,之所以走到這個地步,根子在于戲劇創作指導理論之迷失。人們時常簡單地把西方戲劇理論搬過來指導京劇的創作,過分強調創作的專業化分工,把創作過程簡化為工業生產的流水線,劇本、編劇、導演、唱腔、舞美、表演各管一段,這種分工與分隔的創作模式,不符合京劇唱段的創作規律。幾百年來京劇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大凡膾炙人口的著名唱段大都是由編曲、琴師和名角共同完成的,這一點裘盛戎先生所談創作《趙氏孤兒》“我魏絳聞此言如夢方醒”唱段的體會,給我們以極強的啟示。

      得之于傳習,失之于創新,此其三也。近年來,在振興京劇的旗幟下,我們在老戲搶救、流派傳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從中國京劇音配像工程的實施和完成到京劇研究生班、各個流派研習班的舉辦,無不體現出我們在傳習方面的用心用力,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但京劇作為國粹,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藝術呈現,絕不能成為放在博物館的陳列品,而應與我們這個時代一同前進。同任何藝術一樣,如果京劇脫離時代、脫離生活,不能創作出反映當下人們喜怒哀樂的新作品,天天“貴妃醉酒”、“四郎探母”,必會落得“霸王別姬”之悲情境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也必須有一代人的歷史。為時代創排、為人民創排,是京劇獲得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前提。無論是新編歷史劇還是現代戲,都不能孤芳自賞,都不能失去時代性。京劇是古老的藝術,創新是其青春之秘訣。從“梅蘭芳表演體系”發展到今天的現代京劇,貫穿其中的秘密是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內容。所謂“移步不換形”,就是既要傳承,又要創新,兩句話講全了,才符合京劇創新發展辯證法,今天的京劇人應該行動起來,為當紅演員量身定做幾出扛鼎之作,為推動京劇大發展大繁榮補足短板。

      (作者系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