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春草闖堂》:移植改編的佳作(劉剛)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23日10:42 來源:光明日報 劉 剛

      《春草闖堂》是國家京劇院經典保留劇目之一。該劇創演于1963年,歷經幾代傳承,久演不衰,至今仍保留在國家京劇院的舞臺上。在該劇創演50周年之際,國家京劇院將隆重舉辦紀念演出,于2014年元月1日至2日在梅蘭芳大劇院連續演出3場。

      50年前,在全國首屆戲曲編劇講習班上,劇院看到了陳仁鑒先生的福建莆仙戲劇本《春草闖堂》,著名劇作家范鈞宏先生攜鄒憶青立即著手移植改編。此劇熱情謳歌了正義、善良、機智、果敢的小丫鬟春草,有力地抨擊、諷刺了趨炎附勢、一心高攀、老奸巨猾的昏官,主題深刻,人物鮮明,戲劇沖突引人入勝,演員演得舒服,觀眾看得過癮。

      該劇在音樂、舞美、服飾及表演上均有創新。由張復、關雅濃擔當音樂、唱腔設計,整出戲板式、調性豐富多彩。主演春草的唱腔、音樂尤其注重京音的運用,優美動聽,雅俗共賞。該劇舞臺設計虛實結合,寓意深刻,如“公堂”一場僅以“明鏡高懸”匾額與放大銅錢一枚兩相對比,筆法干凈洗練,形象生動。人物服裝、造型設計則經歷了演出實踐中的不斷改進。1963年創排時,以劉長瑜為代表的《春》劇組的演員們根據各自的角色“挖箱底”,“找扮相”,為人物服裝造型定下基調。演春草的劉長瑜當時從舞蹈《春雨》中獲得靈感,將傘作為道具在手中舞動,別開生面。第四場的春草“行轎”,本源于豫劇的抬花轎表演,胡知府的表演則兼收昆、川、高甲戲的丑角技藝,演員們在學習的基礎上將技藝化為己有,融入角色,于是出現了舞臺調度靈活、觀賞性極強的花旦與丑行相得益彰的精彩“抬轎”。《春草闖堂》的創排大大拓展和豐富了京劇表演程式和手段,為京劇舞臺留下了一組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

      《春草闖堂》由劉長瑜、寇春華、蕭潤增、張曼玲、司骍等人首演,他們在表演上下足功夫,無論大小角色,群體性地大放光彩。劉長瑜的春草、寇春華的胡知府、蕭潤增的老相爺、張曼玲的李伴月、司骍的王守備,既尊重傳統,又廣泛吸收,使該劇煥發出不同于原劇的別樣風姿。這個戲的創排體現了國家京劇院精于借鑒、勇于創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精神,以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的藝術追求。

      《春草闖堂》已成為劇院一、二、三團都上演的常演劇目,此次劇院專門邀請當年創排時的原班人馬,采取講課、摳戲、磨戲的方式,對該劇進行加工提高。本次由耿巧云、管波、宋奕萱、陳靜、張譯心和呂昆山、陳國森、徐夢珂、金星等中青年演員聯袂出演。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