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視點 >> 正文

    《爸爸去哪兒》——一檔真人秀節目的加減法(鄭娜)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18日09:4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鄭 娜


      收視率是留給有心人的。一位待業韓國導演,在停工期間與兒子朝夕相處,從而萌生靈感,去做了一檔反映父子之間微妙關系的節目,旋即火爆韓國。這檔電視節目就是被中國引進,當下正在熒屏熱播的《爸爸去哪兒》。

      從10月11日首播至今,這檔節目不僅收視率節節攀升,更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有人說它溫暖人心,有人喜歡它真實自然,有人在談論這個節目引發的思考,為什么中國版《爸爸去哪兒》會這么成功?歸結到底,還在于它顛覆了人們對綜藝節目固有的一些看法,讓人耳目一新。

      這檔節目能有多大勝算?據央視索福瑞公布的數據,該節目當晚收視率力壓同時段其他綜藝節目排名第一,同時收獲的還有零差評。據愛奇藝統計,《爸爸去哪兒》首期節目全國網收視率便達到1.1,第8期節目的全國中心城市網收視破5,市場份額占21.34%,創下中國電視10點檔節目收視率新紀錄。

      少一些競技  多一點生活

      觀眾紛紛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觀后感,有網友說,比起以往唱歌、跳舞、跳水等非生活必須的技藝類選秀,《爸爸去哪兒》彰顯了當下社會的家庭親子關系,從日常生活維度將明星打回原形,所以特別吸引人。 

      這樣的感受讓節目總導演謝滌葵備感欣慰。他對記者說:“《爸爸去哪兒》反應出電視熒幕不僅僅是歌舞、娛樂至上,對于親情成長、家庭教育這一類的題材,觀眾也是有渴求有感情在的。而在快時代,被定義為浮躁的觀眾就算拋開絕妙恢宏的舞美,依然能沉下心來感受大自然雕琢出來的質樸風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爸爸去哪兒》代表著真人秀節目從選秀類向日常生活類的轉型。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看來,《爸爸去哪兒》是真人秀類型化過程中的一種嘗試。要在電視上呈現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真實的一面,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中國是一個關系社會、人情社會,普通人在真實表達自我、呈現人性善惡、內心沖突的限制多,發展就有難度,所以未來的真人秀可能會更依賴明星,因為明星的特殊身份更容易帶來關注度。

      事實上,在《爸爸去哪兒》的輸出方韓國,由明星參與的日常生活真人秀已蔚然成風。婚戀、親子、老年等跨越不同年齡層、展現日常生活的明星真人秀題材,已經取代了單一的選秀類真人秀,十分受到觀眾的喜愛。這種變化的背后被認為是社會的周期性調整,觀眾已由過去關注于個人奮斗轉而關注情感連接和現實共鳴。

      少一些設計  多一點真實

      《爸爸去哪兒》節目中,觀眾可以跟隨鏡頭走進明星的家,看到明星的住所、睡相、起床時的蓬頭垢面,甚至是狼狽的模樣,也可以看到明星在和孩子的體驗式旅行中,與普通人一樣都會面臨的家庭教育、情感交流等問題。

      如實記錄,是這個節目最大的看點。韓版節目企劃、MBC綜藝部部長權石這樣總結過《爸爸去哪兒》在技巧上的成功:那就是讓真實最大化——因為是孩子,這個就可以充分實現。而中國版也恪守了這一條“金規玉律”。

      謝滌葵告訴記者,為了讓真實最大化,節目組絕對不會安排和設計孩子的行為,只是給他們安排任務。《爸爸去哪兒》的編劇組會為整個節目的推進設定一個框架。比如嘉賓進入外景后需要完成的任務,從挑選住房、尋找食材到一些環節比如瞪眼比賽和放飛候鳥,都屬于編劇組的工作。

      網上有人質疑明星和孩子帶有表演痕跡,謝滌葵不以為然:“了解孩子的人都知道,4-6歲的孩子都是喜怒隨心、無法隱藏的。觀眾們不能以大人的思維來定義孩子們的行為。像石頭第一集放屁、王詩齡在‘換爸爸’任務前的強烈抵觸繼而又欣然接受了張亮和林志穎,這都是無法安排和操縱的。”

      當然,真實的保護并不能只靠“天賦”,也需要“技巧”。為了更多地捕捉到明星和孩子們最真實、最自然的反應,《爸爸去哪兒》不惜血本,在拍攝現場設置了45個機位;為了剪出90分鐘的節目,拍攝長達1000多個小時的素材;為了創造出真實和放松的拍攝環境,盡量減少現場人員,比如在皮影戲那一場,孩子們在觀看的環節,就只有一個攝像老師在現場,而且是在5組家庭背后拍攝。

      少一些照搬  多一點消化

      中國版《爸爸去哪兒》的成功,繞不開“引進”境外節目模式的功勞,但也因此背上了“引進”的“原罪”——“還不都是引進國外的”,“我們怎么都開發不出一檔自己的節目”,類似的議論聲,從一開始就不絕于耳。

      對此,謝滌葵不愿意更多地分辨。曾經擔任過湖南衛視另一檔原創真人秀節目《變形記》制片人的他,更重視的是對《爸爸去哪兒》的本土化改造。事實上,業內人士都知道,引進境外節目模式并不是一勞永逸、一本萬利的“生意”,境外節目引進也常常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出現,這時候節目的制作能力和本土化創新顯得很重要。

      “我們曾經在研究原版節目的時候就發現,韓國版的節奏偏慢,在任務布置上更多的是找食材和做飯,所以我們在節目制作的最初,就決定在剪輯節奏、任務布置上和原版有差異。”謝滌葵說。

      比如他們選擇拉長拍攝時間。韓國版兩天一夜的拍攝行程被調整成了三天兩夜。在地點選擇上,中國版也傾向于一些艱苦的地方,譬如沙漠、山村、海島等,試圖在一個有緊張感、陌生感的地方,去觀察明星爸爸和孩子的反應。

      “作為一檔親子互動趣味成長的真人秀,《爸爸去哪兒》給國內電視展現了一種可能,那就是‘引進’不等于‘照搬’,《爸爸去哪兒》證明了中國電視依然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創新力。”謝滌葵對記者說。他認為,當下不必“談引進色變”,因為引進是一個吸收精華、開拓視野的過程,是和整個國際電視界接軌的過程,關鍵是我們要積累和消化,要經過電視思維的加工和重組,構建出自己的風格和意義。

      看《爸爸去哪兒》的時候,我們在看什么?



      “盡管綜藝一直被看成是“女人菜”,但以父愛為主題的《爸爸去哪兒》顯然對男性觀眾的吸引力也不差。有視頻網站統計,《爸爸去哪兒》(海島篇下)單期節目的“爸爸粉”的年齡覆蓋已經橫跨“40后”至“00”后,主體觀眾聚集在18-24歲之間,即覆蓋了從高中生到大學的學生人群。而25-45歲群體亦占領了重要比例。25-45歲,恰好是當父母的年齡,或者是將要做父母的年齡。對于這個年齡的觀眾來說,這個節目給他們帶來了什么?”

      “媽媽經”“爸爸經”大討論

      有著4歲兒子的“80后”母親張爽是《爸爸去哪兒》的忠實粉絲。每次看節目的時候,她經常會從明星爸爸和孩子身上發生的事情,聯想到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生活中種種相同的境遇。事后還會和身邊的其他媽媽們一起討論,念起各種“媽媽經”,尤其是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各自承擔什么樣的角色。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至關重要的,而現在的父母們往往以‘工作忙’等為借口,放棄對孩子的教養。在這點上,明星爸爸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他們都是某一領域有所成就的人,但都能認真、細心地對待小孩子的每個小問題,給孩子耐心的引導。”張爽說。在這個忙碌的社會里,《爸爸去哪兒》讓許多和她一樣的年輕父母開始反思自己的角色缺失。

      “從社會學視角來看,這檔節目所引發的,不只是關于親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討論,還或多或少承載起更新社會性別觀念的功用,有助于推動性別角色多元化、彈性化的現代性轉變。”上海社會科學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徐安琪表示。在她看來,“爸爸去哪兒”其實是一句詰問,傳遞了家庭育兒父親不宜缺位的現代新觀念,也注定將掀起一場討論“父親角色如何重建、親子如何共同成長”的熱潮。

      想來一次父子的單獨旅行

      角色的重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從當下做起最重要。

      作為《爸爸去哪兒》的擁躉,羅俊是一個年輕爸爸,兒子與kimi年齡相仿。同樣都是老爸,同樣都是古靈精怪的萌孩子,同樣都是面臨著與孩子相處和教育的問題,在林志穎、田亮、“黑米”、“森碟”們的身上,他看到太多自己平時生活中的影子。

      “拋開節目中那些老爸的明星身份不談,當他們和孩子面對一些小難題顯得束手無策時,當他們把哇哇大哭的孩子抱起來哄時,當他們循循善誘地試圖給孩子講道理時,他們已經不是什么明星和‘星二代’,只是一對對普通的爸爸和孩子。發生在他們身上那些喜怒哀樂,同樣也正在每一對適齡的父子身上發生。”

      羅俊總是在想,如果真的換成是自己帶著孩子遇到那些場景和任務,會是怎樣的一番場景:“應該也會給自己和孩子一個很好的鍛煉與成長的機會吧。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參加這樣的節目。那么,不如趁早突發奇想,不聽媽媽和老人的念叨,單獨帶著自己的寶貝來一次屬于父子的單獨旅行吧。”

      看孩子們走近社會的過程

      “最好的電影不是你說了一個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觀眾心里激起了些什么。你不要想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沒有人在看你,他們是在看自己。”導演李安的這句話不僅適用于電影,也適用于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之所以能在一夜之間成為最火的電視節目,歸根結底莫過于此。

      每個人在節目上找自己的某一個影子。36歲的軟件工程師彭衛中與太太說:“這是難得一見的好節目。讓我們看到了小朋友的天真、可愛和童趣,也看到了小朋友在適應不同環境時的不適、不安和抗拒。童言無忌,童言無欺,賦予該節目非常不錯的真實性,讓節目非常感人和溫馨。”

      “70后”的女性觀眾趙曉霞坦言,雖然很反感節目組打出主觀支配孩子感情的畫外音般的字幕,但孩子們的童真還是會將她拉到電視機前。“看Kimi因為不愿意單獨出任務而難過那集時,一向淚點甚高的我,竟被這個不到四歲半的孩子對未知世界的害怕戳中淚點。或許這正是節目吸引我的地方:看孩子們走近世界的過程,有淚水、歡笑,也有妥協、無奈,就像曾經的我們。”

      一個節目的連鎖效應(觀影)

      《爸爸去哪兒》作為一個“現象級”節目,不僅引發全社會關注,帶來一系列熱議的話題,同時也帶來了一連串的經濟效應。“星爸萌娃”的風潮背后,隱藏的是更為深層次的社會影響。

      親子旅游產品受歡迎

      除了親子元素和強大的明星陣容外,《爸爸去哪兒》最大的特點就是與眾不同的戶外探險經歷。不僅讓爸爸和萌娃人氣大增,也讓節目錄制的外景地成了熱門旅游景點。據某旅游網站統計數據顯示,節目播出后,社區內日均檢索“親子游”的次數是以往日均的10倍。目前已有多條與《爸爸去哪兒》相關的旅游產品上線,包括北京靈水村、寧夏沙坡頭、云南普者黑、山東威海榮成等。一些當地的旅游部門也表示,已經做好準備,迎接“爸爸們”帶來的旅游熱潮。

      童裝銷售火爆

      《爸爸去哪兒》播出后,節目中的父子裝、父女裝也成為關注的焦點。許多商場里,一些知名成衣品牌趁熱打鐵推出親子裝商品,想方設法地追趕這股“親子消費”的潮流。與專業童裝品牌不同的是,這些服裝從款式到用料是完全按照成衣比例進行縮小的,所以價格并不便宜,最普通的一件童裝馬甲也將近千元左右,不過據了解,親子裝近日來一直很暢銷,童裝銷售更是異常火爆,并沒有因為昂貴的價格而受到影響。最后一期節目是一場雪鄉之旅,雖然還未播出,但是五對父親及子女的冬季服飾搭配已經再次掀起了熱潮。

      掀起網購熱潮

      據報道,《爸爸去哪兒》播出的第二天,某網站就打出了“爸爸去哪兒”同款產品的廣告,節目中明星孩子的服飾裝備成了模仿對象,“爸爸去哪兒”幾個字成了購物網站的最熱搜索詞,其中以親子裝和背包最為熱門,節目中幾個小朋友穿的同款服裝、鞋子、使用的箱包、玩過的玩具,甚至連吃飯用的碗筷都成了熱賣品。在網上隨便搜索一下,就能找到類似同款的上千件產品。這股“爸爸風潮”在電商行業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廣告商趨之若鶩

      《爸爸去哪兒》在未播出之前并不被廣告商看好,從第一期節目中可以看出,里面的廣告并不多,可到了第四期,連奢侈品的廣告都上來了,可謂蜂擁而至。據報道,就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季招標會上,某商家以近3.12億元的贊助費摘得了“爸爸”的獨家冠名權。在網絡播放平臺上,廣告戰也已經全面打響,特別是網絡首席冠名、特約贊助等戰略級合作伙伴權益,引發包括食品、飲料、日化、汽車、家電、鞋服、IT等行業30多家重量級廣告主異常激烈的爭奪。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