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視點 >> 正文

    電視戲曲的困境與可能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18日09:29 來源:中國作家網 陳 均

       如何看待電視戲曲發展中的娛樂化傾向?電視戲曲綜藝化的發展前景與可持續性又將如何?日前中國戲曲學院戲曲影視研究傳播中心主辦的“電視戲曲的綜藝化探 索”專題研討會上,針對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以及各省級衛視近年來的系列節目創新實踐,專家們帶來了自己的建議和思考。

      電視戲曲的困境與可能

      □陳  均

      在討論現今的戲曲問題時,總免不了有傳統戲曲逐漸消亡的感嘆。戲曲的命運,隨著時代的更替,亦面臨不同的處境,尤其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大眾文化的沖擊,使戲曲處于更加邊緣和小眾的位置,直至今日,或可稱作是“死而待亡”或“死而不亡”。

      從“待亡”到“不亡”,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凸現出一個空間,也意味著眾多的可能性,也即傳統戲曲的內核與美學,與現今社會的諸多形式結合起 來,從而誕生出新的“藝術之花”。可以說,在保護、保存傳統戲曲的精粹之外,這一途徑亦很重要。它不僅標識著戲曲仍然在參與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進程,而且 也暗藏著戲曲參與甚至主導重塑我們的文化之機遇。

      在諸種戲曲形式中,電視戲曲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電視”與“戲曲”兩種形式的結合,更是戲曲參與到這一時代的最大的文化形態—— 娛樂之中,并發揮自己作用的主要形式。但電視戲曲的困境亦在于此,正如一位制作人所說,一方面它既屬于電視,又屬于戲曲,另一方面既不屬于電視,亦不屬于 戲曲。這一“尷尬”的身份意識,亦即是電視戲曲的象征。因電視乃是這一時代最為大眾的媒體形態之一,而戲曲則是小眾的藝術形式,兩者的結合雖被比喻成戲曲 插上電視的“翅膀”,但具體情形顯然并非如此簡單。

      對戲曲而言,電影電視不僅僅是一種傳播手段,更是一種參與力量。僅以傳統戲曲的拍攝為例,1959年,梅蘭芳拍攝電影《游園驚夢》,為了適應攝 影機鏡頭的拍攝要求,對表演的身段及場面安排作了一些變化,譬如十二花神以旦角扮演等。這一變化反過來也影響了之后這一劇目的舞臺演出。同樣,演員在面對 劇場觀眾和攝影機鏡頭時,其狀態、反應與處理也會有所不同,因而戲曲表演也會隨之作出相應的改變。因之,在戲曲與影視的關系中,關于戲曲本體與影視形式、 戲曲的藝術性與娛樂性之類的爭論與議題,仍屢聞于相關場合。

      對電視而言,戲曲并非是一種受歡迎的藝術形式,尤其是在“娛樂為王”、“娛樂至死”的大眾文化占據優勢的時代,戲曲所處的邊緣與小眾的位置,無疑是收視率的“票房毒藥”。因此,戲曲在電視這一形態中同樣處于邊緣位置,多依靠行政手段或填補空白來維系其運作。

      以上所言,還僅是較為常規的電視戲曲形式。對于電視戲曲綜藝節目而言,其困境更有甚之。因電視戲曲綜藝節目,其實可視作一種泛戲曲的形式,它處 于戲曲與娛樂之間,對于戲曲內核與娛樂形式之間分寸的把握,尤為重要。然而更關鍵的是,電視戲曲綜藝節目尚是一個有待開發與探索的領域,并無多少成功的經 驗可資借鑒。同樣,它在電視媒體這一空間里仍是處于一個尷尬的位置。

      中國大陸現今的電視綜藝節目,多是各電視臺的主打欄目,甚至成為其品牌特色。但是各種熱門綜藝節目,絕大多數都是引自英美電視綜藝節目,是英美 電視綜藝節目的翻版。當它在中國市場上成功后,會在其他電視臺及其他領域被繼續翻版。電視戲曲綜藝節目,也大多是其在電視戲曲領域的翻版,可形容為英美電 視綜藝節目在中國的翻版之翻版。而且,電視戲曲綜藝節目的先天限制在于,戲曲觀眾是一個小眾群體。由于數十年來社會環境的變化,非戲曲觀眾很少會參與到戲 曲類的娛樂節目中來,這便使得電視戲曲綜藝節目只能在一個可能的戲曲觀眾小圈子里發揮作用,且這一小圈子對于電視戲曲之功能和作用或許還持有異議之態度。

      不過,這一限制仍然只是相對意義上的。《越女爭鋒》即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越女爭鋒》本是模仿《超級女聲》而創辦,但亦取得較大的影響。究其原 因,或者與越劇有較大的觀眾群體有關,而且越劇的粉絲與超女的粉絲,其表現形態亦有相似之處。《越女爭鋒》的接受方式與影響程度,亦可視作民國時期越劇進 入上海的變化以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或80年代越劇之氛圍的某種回響。央視戲曲頻道、東方衛視近年來亦推出《非常有戲》《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花果山》 《尋找七仙女》等電視戲曲綜藝節目。而在今年,首屆《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在公眾及微博等媒體上引起了較多的關注與爭論,其原因或許與目前中國社會對兒 童素質教育及成長的關注有關。

      限制亦意味著突破的可能,劣勢也可因緣際會而被發掘為優勢。戲曲乃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它與中國人的思想意識、美學追求有著或隱或 現之聯系,與中國社會亦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如能有效地開掘戲曲內核中與現今社會密切相關的元素與美學(如《道德經》所言,“執古之道,以御今之 有。”)并助以現代的運作方式,便不僅能回應大眾文化之娛樂要求,而且能夠提升中國文化之內涵與程度,并改變人們的觀念。(在戲曲領域,青春版《牡丹亭》 可稱作范例,因其在很大程度上使人們改變了看待昆曲的觀念,使昆曲從被視為“陳舊落伍的藝術”變為“可消費的時尚”。)更重要的是,電視戲曲及其綜藝節 目,將獲得突破其困境之可能,成長為一種富于生機的藝術形式,并使傳統戲曲經由這一途徑參與及塑造時代的文化,這亦是戲曲之“不亡”的表征之一。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