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麗中國”征文 >> 正文

    面朝大海(李輕松)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14日22:34 來源:人民日報 李輕松

      幾年前,我在街頭的公交車身上看到一則廣告:“華南人富了,華東人也富了,現在該輪到我們東北人了……”這則廣告讓我眼睛一亮,也許轉折只在一念之間。遼寧,天遼地寧,坐擁20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是第一朵花開、第一只鳥兒起飛的地方。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于是,華南崛起了;1992年,這位老人又到南方走了一圈,然后中國的改革開放提速了。而遼寧依然沉寂著、落寞著……直到2005年,遼寧在沿海劃了一條線,提出“一核一軸兩翼”的全新戰略思路,使6個城市形成的五點一線42個工業園區在沿海串連起來,如同一串明珠鑲嵌在黃金海岸上,吹響了遼寧面向大海走向深藍的號角。

      從丹東的鴨綠江入海口開始,這條線向東南延伸,從黃海又折向渤海,通過鲅魚圈、盤錦、錦州一直到葫蘆島的山海關。“一核”便是大連這個龍頭核心,“一軸”串起大連、營口和盤錦一線;兩翼為黃海的大連與丹東、渤海的盤錦、錦州與葫蘆島。在這起伏跌宕的海岸線上,北方的陽剛雄渾與南方的溫柔秀美并存,現代化的城市群體與荒蕪落后的島嶼漁村同在。那些屈辱和光榮、那些失落與輝煌曾讓多少人感慨唏噓。如今,讓我們的思緒越過時空,期待一個蔚藍色的夢……

      左翼丹東這座英雄的城市,一直以江城自居,她的目光從來沒有跟隨那條寂靜的鴨綠江到達那浩瀚的黃海。當她如夢初醒的時候,海洋就在她的身邊,她只需稍稍調整身姿便是千里萬里……無論丹東曾有多少的輝惶與委屈,當五點一線的機遇來到的時候,這個以山、江、湖、泉而著稱的城市,如今再添一個關鍵詞:“海”。海不僅讓丹東僅僅面對朝鮮,一詞之間便是并不遙遠的日韓以至東北亞,這是何等的廣闊!忽然之間,東北東部的那些礦產、糧食、木材可以長驅直下,以最短的距離奔向大海,這就是時間就是速度就是生命線!黃海以海納百川的氣度把丹東攬入懷中,從此,丹東有了全新的形象和走向大海的氣魄。

      在丹東與大連之間那綿長的海岸中,有個地點叫花園口。我發現遼寧沿海叫“口”的地方特別多,旅順口、營口、皮口等等,這個“口”大概就是出海口、口岸的意思吧。花園口這個看似普通的名字卻承載了太多的故事。唐貞觀年間,唐太宗率海陸大軍從此登陸,收復遼東失地;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日本人曾兩次從這里登陸,開始了野心勃勃的征服之旅;闖關東的人們歷經千辛萬苦也從這里上岸,從此有了四海歸一的永恒家園。也許歷史再次選擇了花園口,這里有了宿命的起承轉合,沉寂的花園口從此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其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親海型城市的建設要求就是自己的定位,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最終把花園口經濟區建成國內外產業轉移升級的承接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先導區,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區,現代化、生態型海濱新城。

      而長興島則是另一番景象。這座荒島是中國長江以北第一大島,水碧沙軟、風平浪小,與周圍的交流島、駱駝島等5個小島形成一個島群,互為輝映,卻是養在深閨多年無人識。它土質貧瘠,不宜耕種,島民世世代代靠著打魚為生,連去一趟大連都需幾個小時。現在,長興島已在大連一小時經濟圈之內,四面環海,獨立海中。從前的漁夫有著粗糙的骨骼和堅韌的性格,在機遇面前,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長興島不僅成為旅游度假的好去處,還創立了臨港工業園區,以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為主的大工業初具雛形。

      而大連高新區這個核心園區已經迎來了第三次創業浪潮。這個歷史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曾是強盜們輪番登場的舞臺。而旅順口在幾番生死輪回之后,只能回望那戰火烽煙中的寂寥背影。所以,旅順口承載著中國的近代史,也是中國人內心里深藏著的那一份剪不斷理還亂的濃濃鄉愁,還有一道難以愈合的傷口。在這片備受屈辱的土地上,昭示著“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它關乎中國人的尊嚴與未來。前兩次創業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階段,那么第三次創業的重點便是抓住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與大數據時代的歷史契機,推動高新產業向特色化、高端化、規模化、集群化轉型升級。未來的旅順口挽回的不僅是中國人的面子,更是中國人的里子,她向世界展示的是奮起直追、不屈不撓的勇氣與決心。

      從大連往北便是鲅魚圈,平地而起的這座新城吸引著周邊度假休閑的游客,夜色里的山海廣場確實人山人海,燈火輝煌。海里的鲅魚公主靜靜地注視著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而海邊的望兒山深藏著千古不變的慈母情懷……營口的港口情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它的開埠與設關使其成為東北亞航運與貿易中心,而在日俄戰爭后快速衰落。一個港口的興衰標志著工業化的進程以及走向世界經濟體系的步伐,而營口港從衰落中再次奮起,經過短短的時間便達到3億噸的吞吐量,從此可以摸到遼寧以至東北經濟的脈搏。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座大橋如凌空飛虹,把營口與盤錦緊緊相連。濕地、蘆葦、沼澤是盤錦的名片。這座年輕的城市,在紅海灘與蘆葦蕩中譜寫著傳奇,是在魚香與稻花中沉醉的溫柔鄉。她以遼河三角洲的生態優勢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思路,以保護性開發為主,充分利用濕地生態,綠色環保的敞開空間,將打造一個新型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右翼錦州與葫蘆島地屬遼西,輻射內蒙古與外蒙古以及俄羅斯,是歐亞大陸面向大海的最近通道。錦州是一座歷史名城,著名的松錦大戰與遼沈戰役都在這里打響,因影響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而被牢記。一天,一條濱海大道直插錦州港,錦州人才發現原來大海近在咫尺。錦州港有一座天然天橋,潮漲時被淹沒,潮落時形成一條石子小路直通筆架山,這人間奇跡不知是不是老天送給錦州人的一個曠古啟示。一條條鐵路、高速公路伸向海邊,再通過一座港口延伸到海外。

      葫蘆島也是個有故事的地方,它有著緊鄰京津冀的區位優勢和漫長的海岸線,也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和旅游資源。葫蘆島擁有海濱、海島、古城、長城、碣石等獨一無二的景觀,曹操在《觀滄海》中寫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正是如今的葫蘆島人那氣吞日月、包孕星群的大氣魄!再加上東戴河、高端海洋產業的開發,是發展特色休閑度假旅游的目的地,其海洋牧場、明代古城都在古老的傳說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如果說,遼寧沒有趕上改革開放的第一班車,幸與不幸都在于此。遼寧一直都帶著濃重的工業情結,內向型的發展思維使其目光更多地投向遼闊的腹地,世世代代的遼寧人都是背對大海,閉門發展。一旦遼寧華麗轉身,擁抱大海,那么從山川到沃野,從礦產到糧食,可謂一躍千里,難掩光芒。因為有強大的工業支撐,遼寧沿海打造的多是實體經濟,可保持持續性發展,與保護性開發緊密結合,必將厚積薄發。看,那揚帆起錨的航船已駛向天際,面朝大海,便是春暖花開……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