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王宏甲:“用鏟子寫出來的歷史”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16日08:06 來源:解放日報 呂林蔭

      有一件事,王宏甲印象深刻。

      收看十八大報告當天,有位同事跟他講,這次把啞語“人民”的手勢記住了,因為這兩個字出現頻率太高了。后來他查了一下,報告全文共出現了141次“人民”。

      這本《人民觀——一個民族的品質》是樂于考證的王宏甲“用鏟子寫出來的歷史”。從上古文明到當下社會,他從歷史中找出答案:衡量干部好壞只需要一個標準——心里有沒有人民。

      王宏甲 當代文學家,代表作有《無極之路》《智慧風暴》《新教育風暴》等,作品曾獲中國圖書獎、 “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冰心散文獎等。

      衡量好壞,只需要一個標準

      解放周末:這本書首創了“人民觀”這一理論概念,并從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角度闡釋了這一理念。這一獨特的視角是怎么形成的?

      王宏甲:在寫這本書之前,我已在一些文章里闡述過這個概念,最早并不是從歷史中發現的,而是受現實觸發。

      近年來,官員貪腐事件時有發生,百姓深惡痛絕。在我看來,最可怕的不是腐敗本身,而是腐敗官員靈魂里有深刻的自私。心無人民而有自私。其實,衡量干部好壞只需要一個標準:看他心里有沒有人民。

      解放周末:心里有沒有人民,表現是大不同的。

      王宏甲:這決定著一個人做事時是從人民利益出發還是從自己或小集團利益出發。

      解放周末:從黨的十八大到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為人民”已成為我國政治生活中的關鍵詞。

      王宏甲:其實這種“人民觀”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一脈相承的。范仲淹說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說“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流民終動心”,于謙說“挽將天上銀河水,散作甘霖潤九州”……類似這樣的詩句有很多。如果不是沉浸在為民的思想中,是產生不出這樣的名句的。由此我想到,我國自古以來就存在“人民觀”。

      口碑具有非凡的“人民性”,比石碑更可靠

      解放周末:為了證明這個觀點,您做了大量考證工作。

      王宏甲:學界對我國上古歷史持否定態度的種種說法由來已久,其中一個理由就是還沒有四千年前的文字來證明堯舜禹時代。我跑過很多考古遺址,有考古學家跟我講:我們干了一輩子考古,一直在考慮這個東西“是什么”,你一直在琢磨“為什么”。我說,我看到了,四千年以前的歷史是用鏟子寫出來的。

      解放周末:書中“用鏟子寫出來的歷史”一節,就是一次對史實的考證。

      王宏甲:我相信山西陶寺遺址可證堯時代的存在。我還想說明,口碑比石碑或者紙上寫下來的歷史更可靠。因為官方石刻、銅鑄的東西可能作假,而口碑必須有眾多人民口口相傳,才能流傳下來。那絕不是發個圣旨就可以傳下來的。口碑具有非凡的“人民性”。

      解放周末:您是從哪個歷史階段開始考證的?

      王宏甲:《尚書》。中國政治在四千多年前的堯時代就已經有了“為人民”的性質。《尚書》第一篇《堯典》講到“禪讓制”,傳賢不傳子,本質上是在探索一個社會的最高領導人應有怎樣的品德與賢能;過了幾百年,商湯滅夏后制定了《官刑》,以懲戒百官,制度建設挺進到了官員層面;再往后六百年,周取代商,接管的是一個官風腐敗導致民風也嚴重受累的社會。周公創建了禮樂制度,“禮”規范人的行為,“樂”陶冶人的精神,制度建設挺進到人的精神世界里面。政治領域里的三大步,在三千年前已經完成了。

      解放周末:這三步都是以“為人民”為特征的。

      王宏甲:總的思想就是一個,“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華文明的興滅繼絕,靠的一定不是“朽”和“劣”

      解放周末:有一個感覺,您的這本書是向著光明的。

      王宏甲:近百年來,個別人以揭露黑暗為深刻,不惜刨根論劣、刨根論朽。我相信我們民族的根不是劣的,中華文明歷經磨難而興滅繼絕、承繼再造,靠的一定不是“朽”和“劣”,一定是在黑暗中頑強地向著光明而行的品質。

      解放周末:這本書可說是“微笑著”敘述一部溫暖的中華文明史,您期待它被什么樣的讀者閱讀?

      王宏甲:我當然希望有更多的人讀。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領導干部“照鏡子”,歷史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我在書里寫道,堯時代的大臣皋陶講“執政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這27個字蘊含的政治智慧,放到今天,依然值得汲取。

      解放周末:黨員干部可以拿這27個字照一照。

      王宏甲:不過也有人提醒過我,寫書的時候最好給它披上“狼皮”,意思是說,現在有些道理正著講沒人聽,一定要反著講。過去說壞人假裝好人是“披著羊皮的狼”,現在倒過來了。我不愿做“披著狼皮的羊”,羊就說羊話,不說狼話。這本書也是如此。

      不能只講物質上的故鄉,我們還需要一個心靈上的故鄉

      解放周末:純粹的“羊”意義何在?

      王宏甲:舉個例子,猶太王國覆滅后,幾萬猶太人在淪為“巴比倫之囚”的歲月里,并沒有把那些誤國的腐敗事跡寫出來傳播,而是陸續把本民族優秀的神話、傳說和人物事跡回憶出來,匯集成《舊約》,正是這部《舊約》,使猶太人國家滅亡了而民族不滅。幾千年沒有祖國,《舊約》就是他們的祖國。

      解放周末:回顧本民族歷史時,“揚善”比“揭黑”更重要?

      王宏甲:是的。有學者批判孔子“刪削”歷史的“罪惡”,說他把上古史籍中有關黑暗血腥的文字遮蔽了,只留下看起來好的部分。可以肯定的是,上古歷史中,罪惡一定是存在的,孔子肯定親見過不少亂世殺人越貨、列國昏庸腐朽,如果他沉浸在看透了黑暗的“深刻認識”中,對弟子們說,算了,這個世道沒救了,那么,他一生的學問就都灰飛煙滅了。

      解放周末:沒有孔子的“揚善”,后來的中國歷史將是另一番模樣。

      王宏甲:閱讀中國歷史,更重要的不是了解中國歷史上有過什么。我們現在講家鄉,主要指物質狀態的家鄉,我們還需要有一個心靈上的家鄉。閱讀這本書,也許可以使閱讀者獲得一個心靈上的中國家鄉。沒有這種心靈的故鄉,即使有一個物質狀態的家鄉,靈魂也會流離失所。

      (《人民觀——一個民族的品質》,王宏甲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