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陳云:“勤政為民”的光輝典范(徐建平)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12日10:28 來源:解放日報 徐建平

      電視劇《陳云》的熱播,再次引發(fā)了人們對這位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中重要成員的關注。“勤政為民”是踐行黨的宗旨的根本體現(xiàn),是黨永葆生機的重要源泉。陳云堪稱“勤政為民”的光輝典范。研究陳云的“勤政為民”理念,對于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勤政為民的基本前提:摸清國情

      國情是一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對于中國的革命者、建設者和改革者來說,只有摸清國情,才能造福于人民;如果脫離國情,則會給人民帶來嚴重的損失和災難。

      新中國成立后,陳云主要負責領導經濟工作。對于新中國成立后黨面臨的狀況,陳云明確指出,“我們接收的是國民黨反動派遺留下來的爛攤子”。在這樣的爛攤子上搞建設,陳云格外重視研究中國的國情。那么當時中國的國情是什么呢?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國,由于人口多,基礎弱,這就決定了中國是“大國小生產”的特點。1950年6月,陳云指出:“農村是很分散的,我們的國家又這樣大,生產方式是零零碎碎的小生產,東西是在一家一戶的,城鄉(xiāng)的物資交流都靠我們的貿易公司不行,這樣做會害了農民。”在這里,陳云精辟地分析了中國生產的基本特點,指明了中國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基于這樣的認識,陳云采取了一系列的具體措施來發(fā)展中國經濟,如實施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編制并實施“一五”計劃等。

      20世紀60年代后,由于“大躍進”運動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黨不得不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陳云參與領導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他進一步研究中國的國情,摸清問題的癥結所在,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主要抓了兩件事,一件是動員城市兩千萬人下鄉(xiāng),另一件是通過炒肉片、高價糖果等,回籠貨幣六十億元”。這些辦法對國民經濟重新走上健康發(fā)展軌道,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改革開放后,陳云多次呼吁要認清中國的國情,要把事實搞清楚,他說:“我們搞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的。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這個問題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正是基于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陳云鮮明地反對“洋躍進”,制定出一系列政策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勤政為民的核心立場:以人為本

      社會主義社會是建立在每一個人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共產黨要為每一個人謀利益。

      站在人民的立場,就是要從具體的小事著手,來關心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1956年冬至1957年春,城市蔬菜供應緊張,居民普遍要求保證蔬菜供應、穩(wěn)定蔬菜價格。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陳云說:“保證蔬菜供應的前提,就是要生產足夠數(shù)量的蔬菜。要生產足夠數(shù)量的蔬菜,就要有足夠的種植面積,而且要打上 ‘安全系數(shù)’。”

      站在人民的立場,還要關心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對于中國的水資源,陳云明確提出了保護措施,“今后工廠的設立必須注意到用水量……即使有水資源的工廠,也應該有節(jié)約用水的辦法”。1978年,陳云指出:要把農業(yè)搞好,還應“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南水北調”等等。1990年,陳云提出要從戰(zhàn)略高度認識水的問題的嚴重性,他要求各級領導部門,尤其是經濟、科技領導部門,應該把計劃用水、節(jié)約用水、治理污水和開發(fā)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糧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長遠規(guī)劃、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加以實施,以逐步扭轉目前水資源危機的嚴重狀況。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有些黨員干部并沒有站在人民的立場,而是走到了群眾的對立面,出現(xiàn)了官僚主義的傾向。對此,陳云明確提出要抓黨風,指出執(zhí)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攸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對于已經出現(xiàn)的貪污腐化的分子,他認為要嚴懲,這樣才能夠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從而使黨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始終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

      勤政為民的重要途徑:發(fā)展經濟

      發(fā)展經濟,使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是共產黨人的最大追求。什么時候堅持了這一點,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什么時候忘記了這一點,就會遭到嚴重的挫折。

      陳云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為發(fā)展中國的經濟、為改善人民的生活而殫精竭慮。新中國建立后,黨面臨的實際情況是惡性通貨膨脹、人民饑寒交迫、社會秩序混亂。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人說:共產黨軍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經濟只能得零分。為了穩(wěn)定經濟形勢,陳云同上海的投機分子進行了三次較量,即:銀元之戰(zhàn)、米糧之戰(zhàn)和棉紗之戰(zhàn)。隨后,陳云又對全國的財經工作進行了統(tǒng)一管理。穩(wěn)定物價、統(tǒng)一財經和收支平衡的迅速實現(xiàn),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供了重要條件。

      粉碎“四人幫”后,陳云主持了新一輪的國民經濟調整。他說,調整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按比例。“現(xiàn)在比例失調的情況相當嚴重,基本建設項目大的1700多個,小的幾萬個。趕快下決心,搞不了的,丟掉一批就是。”對于一些打著財政赤字、任意上馬的項目,他認為,必然會導致高積累和財政赤字,從而影響人民的生活。

      在發(fā)展經濟的過程中,陳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理論,探索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經濟發(fā)展之路。他提出經濟建設要注意綜合平衡;探討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主張要建設有利于人民的社會主義經濟;指出經濟建設要遵循“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規(guī)律,等等。這些經濟理論,在指導中國經濟發(fā)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勤政為民的根本標準:清正廉潔

      能否清正廉潔,是衡量黨員干部能否做到勤政為民的根本標準。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尤其是長期主持中國的財經工作,陳云真正地做到了“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一生保持清正廉潔。

      保持清正廉潔,就要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陳云不僅清醒地認識到艱苦奮斗的長期性,更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翻開陳云晚年吃飯的菜譜,上面沒有燕窩、魚翅等高級菜,有的只是豆腐等幾樣簡單的家常菜。難怪陳云的廚師說,“首長一年到頭就吃那幾樣普通的家常菜,我這個技術也提高不了”。陳云一生沒有做過幾套像樣的衣服,紀念館保存著一件棉坎肩,上面打了三十多個補丁;一件棉毛褲,也是打了十多個補丁;一套中山裝,也只是他在接見外賓時或參加重要活動時才穿。“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這些小事反映著陳云的大品德,給黨員干部作出了榜樣。

      保持清正廉潔,就要遵章守紀。任何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都要落實在行動上。在陳云紀念館的一樓序廳,停放著一輛紅旗牌轎車,這是中央配給陳云的車。陳云明確要求,不準家人搭乘他的車。因此,在紀念館的庫房里,還保存著一輛紅旗牌自行車。兩輛紅旗牌是陳云遵章守紀的最好見證。1995年4月10日,陳云交了自己一生中最后的一次黨費,這張收據(jù)也保存在紀念館;還有他在虹橋迎賓館休養(yǎng)時,繳納伙食費的收據(jù)等等。每次展出這些文物,都令觀眾感到驚嘆,他們不敢相信,一位偉人對自己的要求是如此嚴格。

      今天,我們不僅要學習陳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民務實清廉”的崇高品德,更為重要的是,在新的形勢下,在推進黨風建設的過程中,要從他們的思想中汲取營養(yǎng),從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風,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不斷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作者 徐建平 為上海陳云紀念館館長)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