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革命敘事的柔化與深化——評電視劇《鐵血兄弟》(李壯)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12日10:09 來源:中國文化報 李 壯

      影視作品對革命歷史的書寫還有哪些新的可能性?日前在中央電視臺播畢的《鐵血兄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這部劇改編自張培忠傳記文學《文妖與先知》,由梁振華任總編劇,何群導演,其創新我認為集中體現于兩點:其一是劇中革命敘事的“柔化”,其二是劇中革命敘事的“深化”。

      首先是“柔化”。與時下多數革命題材影視作品不同,《鐵血兄弟》別出心裁地在革命歷史敘事中打出了“感情牌”。《鐵血兄弟》里幾乎沒有正面突出“鐵血”的大片式鏡頭,革命那激烈、喧囂的一面被有意淡化了,得到突出的是革命主體內心的細膩變化,以及故事細節間的喜劇色彩。同時,政治說教也少了,多的是兄弟四人的命運起伏,是江流和婉玉、王應與若蘭之間的愛情悲歡。這些在劇中被刻畫得濃墨重彩,它們令無數觀眾感慨落淚,同時也暗暗應和著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風雨變遷。在這種“柔化”的歷史敘事中,生活的邏輯壓倒了歷史課本的空洞說教;同時,兄弟情與兒女情取代了政委的教導和階級友愛,成為了主人公走向革命的第一推動力。

      類似的效果從電視劇的配樂中也能感受出來。一般來講,革命主題的影視劇作品,其配樂無疑要以管樂、交響樂為主,以此表現革命的波瀾壯闊、風起云涌。但在《鐵血兄弟》中,管樂的使用寥寥無幾,弦樂成為了絕對的主角。《鐵血兄弟》的音樂中,給人最為印象深刻的,毫無疑問是那口琴版的《國際歌》。激揚澎湃的旋律,被口琴那舒緩純凈的音色呈現出來,稀釋的是躁動,增添的是悠揚。每次這首曲子在主人公內心困頓掙扎時吹響,那個時代知識青年所獨具的純凈和堅韌都被渲染得淋漓盡致——我相信這樣的場景足以打動任何人的心靈。更重要的是,《國際歌》與口琴,乃是兩個具有典型意義的物象,它們大量攜帶著來自過往時代的回憶和暗語——它們所接通的記憶,不僅僅是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更是我們自己的后革命時代,我們自己的80年代,我們自己的無悔青春。

      如果說歷史敘事的“柔化”賦予了《鐵血兄弟》一劇獨特的美學質感,那么對革命主題的“深化”處理,則為本劇營構了更多可供玩味和闡釋的余地。故事從一場挫敗開始,被一場又一場的挫敗推動,用江流的原話就是“兄弟沒了,愛情沒了,信仰也沒了”,到頭來革命成果又被軍閥竊取,追求幸福與尊嚴的過程伴隨著的是不盡的痛苦和罪惡。當劇中的主人公們面對這一切時,他們也會苦苦地追問“這一切還值不值得”。而唯其追問、唯其痛苦,卻終究不放棄心中對光和熱的渴望,才顯出歷史的悲壯與崇高來。這樣的“革命”,比歷史課本上的條條框框更加真實,更加沉重,也更為震撼人心。正如本劇總編劇梁振華所說:“劇中滲透著大量對于革命起源、路徑、正義性的叩問,因而構成了沉重的歷史反思。”

      更難得的是,該劇在這種對革命的叩問和反思中,還有意觸碰了民族性的問題。《鐵血兄弟》中對革命的反思,并不僅僅停留在苦澀自知的層面。劇中的江流,懷抱著開啟民智的宏愿回到了祖國。他有反思,但更有堅信:“倘若國人,將一切自欺欺人的希望掃除,蕩滌舊俗,激揚新知,輸入民主科學,中國之強盛與新生,便不能說全然沒有希望。”我相信,這些激情滿滿的句子,絕不僅僅是劇中江流的臺詞,更是該劇主創團隊在心底想說的話。正是在這種沸騰的激情之中,我們感受到了《鐵血兄弟》一劇最打動我們的東西——那種火一般滾燙的情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