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如何面對真實的自己
編者語
散文集《愿風裁塵》是郭敬明在而立之年獻給讀者的紀念之作。在書中你可以看到郭敬明對親情、友情、愛情的直觀感悟,這一次,他似乎離開了華麗的舞臺,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喜怒哀樂。在書中描述了他十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年少成名的郭敬明,到現在多種身份的“不純粹作家”,他經歷過沮喪和艱辛,也感受過期待和認可。在《愿風裁塵》中他想還原真實的自己,《愿風裁塵》書名淡雅,表達了郭敬明年紀漸長之后,對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寄予。
《愿風裁塵》是郭敬明抒寫十年心路歷程的散文集。在《愿風裁塵》中收錄了郭敬明從2004年-2013年間的全部散文作品,經過郭敬明修改和編訂,會讓讀者看見一個怎樣的郭敬明呢?
一個不純粹的作家郭敬明?一個在商業上成功的郭敬明?一個在圖書市場上深入,在電影市場上出擊的郭敬明?一個被商業包裝,被粉絲簇擁的郭敬明,如何面對真實的自己?如何用文字記錄自己的似水流年?描述他十年生活的點點滴滴?他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波瀾起伏?他如何經歷沮喪和艱辛?
在深秋午后的陽光下,在銀杏嫣然的秋色中,本版編輯王雪瑛和郭敬明圍繞著《愿風裁塵》,開始了對話。
王:你把從2004年到2013年,這9年來的散文,整理成《愿風裁塵》這本散文集。雖然這不是一本自傳,但也真實地記錄了9年來你的生活狀態和內心的波瀾嗎?
郭:隨著年紀增長,我覺得散文越來越不好寫,因為好的散文一定是徹底敞開自己的內心才寫得出來的,所以反而年輕時候更有這種勇氣和力量去剖白自己。《愿風裁塵》正是收錄了這樣的文章。
王:相對于小說的虛構,散文讓你更真實地面對自己,你在寫作散文的時候,有一種釋放自己的快感,而在編輯成書,面對讀者的時候,你有糾結和壓力嗎?
郭:我更喜歡小說,虛構成份和真實成份可以得到比較隨心調配,散文要寫發生在作者自己身上故事,兩者難比較,同時因為這些年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自己也已經從某個意義上比較保護自己,不太分享自己的內心。但作家天性就是分享,不管小說還是散文都是與讀者分享你的精神世界,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讓大家一起來參與我的成長。從2003年到現在我也變化了很多,成長了很多,這些散文是自己一路走來留下來的痕跡。
王:整理這9年來的文章,重溫這流逝和正在流逝的生活,你內心有怎樣的感受,你如何評價自己?
郭:看以前的散文多少有些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和小情緒,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有點矯情,但這不就是所謂的“青春”嘛。作家的力量便在于能夠記錄下一路走來的印記。我是個一直走在自己想要走的路上的人。
王:今年是你而立之年,推出《愿風裁塵》,這兩者之間有沒有必然聯系?你想借著這本書對過去30年做一個梳理嗎?
郭:對過去的9年做一個梳理,這本書對我自己也是非常珍貴,我們講散文寫一篇少一篇,作家真實生活中的部分,散文是沒辦法虛構的,對我自己而言,把自己這些年來的感受,以散文的形式與讀者分享,也是很特別,很有意義的。所以我也很看重這本書的出版,在今天出版這本書也是某個意義上的巧合,并沒有規劃出這樣一本散文集,正好趕到30歲,今年我也從作家變成導演,發生了很多很多故事,我自己也成長很多,這些在我的散文集里也都有記錄。
王:這本書里面收錄的文章,都經過你自己親自修改和編訂,在這些修改和編訂過程中,你的原則或者標準是什么?
郭:在收入過程中,2012年、2013年這種最近完成的作品,我經過大量修改,符合自己現在創作經驗和創作水平,而那些好幾年前的作品,我決定按照它當初第一次創作的樣貌來收錄,當年創作雖然有很多幼稚的,或者不太成熟的地方,包括一些創作上的瑕疵,同時有一種屬于年輕的一種熱血,一種年輕特有的質感,可能30歲的我再也寫不出來。大家會從這本散文集里看到一個很清晰的郭敬明,不管筆法還是創作習慣上的一個變化。
王:你之前出版過兩個散文集,十年后再次出散文集,你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嗎?
郭:因為在過去九年里,我出版都是長篇小說,小說畢竟是虛構的故事,讓作者處于很安全的距離被讀者猜測和審視,其實小說是隱晦的,間接的,而散文把作者置于不安全的范圍里面,帶給作者如履薄冰和小心謹慎,同時散文又需要很充沛的感情來打動讀者,在這之間有一種平衡感,對作者來說,需要微妙地拿捏和把握,你愿意分享多少,愿意透露多少,或者在行文里面掩藏多少,取決于作者的性格。大家看散文和看小說時完全不一樣,而我在出版長篇小說的時候,也不會有一種緊張感。
王:你也說過自己不是一個純粹的作家。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受人追捧的偶像?
郭:作家、出版人、商人、明星、導演……現在賦予我的身份越來越多,但自始至終我的本心還是一個作家。我從來不想非給自己一個定位不可,所有這些身份合起來才是我。
王:作為作家,又作為商人,你是如何平衡這兩個身份?你感到這兩者之間有矛盾嗎?
郭:這是不同的兩個領域,我都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無論做作家還是做商人。在過去的八九年里,我沒有所謂私人空間,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帶來成就感和快樂都很多,我很享受這樣過程,沒有對立和矛盾,我覺得對我來講是可以兼顧的。
王:你今年除了拍電影,還上一些綜藝節目,涉足娛樂圈的發展,寫散文應該說在日常寫作中完成的,你現在這么忙于各種事物,包括參與一些娛樂節目,你有多少時間寫作,心還能沉靜下來嗎?
郭:我自己會控制時間,自己導演還有公司的工作還是分得開的,創作量沒有那么多,希望每一篇留下來的都是精品。
王:有人認為,你的成功不在于文學性,而是你很會經營和賺錢,對這樣的評價,你怎么看?
郭:我自己無所謂,有些人看作是贊揚,有些人認為是爭議,我自己很開心的,我們這個團隊在過去5年時間里付出很多心血,才把我們公司,從最開始幾個年輕小伙伴,組成到工作室成長到今天這樣,我也很開心得到不管是社會,還是投資界的一個認可。
王:《小時代》商業上的成功,讓你成功地跨入了電影市場,面對 《小時代》在價值觀上遭遇的批評意見,你有什么想法,對你以后的電影劇本創作會有影響嗎?你正在進行《小時代3》的劇本創作嗎?
郭:你心中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小時代》對我而言,講的是四姐妹的友情和她們對夢想的執著,以及生活對她們的考驗,之后的 《小時代3》也會遵循這個主旨。
王:把《愿風裁塵》交給讀者,是想讓讀者認識一個真實的你嗎?
郭:其實我從來不為自己造一個虛擬的形象,我寫在書里的,在媒體上說的話,都是我本來的想法,當然如果有曲解,那不是我能控制的。
王:你對現在的自己很滿意嗎?你正在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郭:無論是寫作還是經營公司,或者現在做導演,我一直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特別是開始做導演后,感覺自己又變成了一個要努力學習的新人,讓我充滿干勁,我喜歡這樣的狀態。
王:《愿風裁塵》 是你新造的詞匯吧?有什么含義?體現你現在怎樣的審美趣味?
郭:因為散文集是一個很舒緩、很有時間感的東西,《愿風裁塵》 是我9年來的散文合集,無論是對于我自己,還是對于讀者來說,看的時候都是一場回溯光陰的歷程,那種回溯感是我很喜歡的,所以想了這個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