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楊朝明:詮解孔子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06日10:22 來源:山東商報 竇昊
    楊朝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記者劉暢攝楊朝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記者劉暢攝
    資料片資料片

      11月26日,習近平來到曲阜的孔子研究院考察,當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時,他拿起來翻閱,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此消息一經刊發,人們爭相購買閱讀,相關的出版社不得不緊急加印。事實上,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孔子研究院院長、曲阜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51歲的山東梁山人楊朝明。近年來,他對于孔子思想及儒學的研究已經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并獲得了大量好評,《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正是其學術成果的代表。那么,時隔兩千五百年、不斷被人鼓吹和質疑的孔子及其儒學,還能有什么樣的新發現和詮釋?孔子的思想對現代社會還有怎樣的影響?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楊朝明。 記者竇昊

      為孔子正名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大概還找不出第二個人,像中國的孔子這樣,在差不多兩千五百多年的日子里,受到數億萬人的關注,從尊崇、膜拜,到評論、指責,乃至謾罵、揶揄,竟從未中斷過。特別是近代以來,滿口綱常禮教的封建‘衛道士’、拉歷史倒車的‘復辟狂’這樣的口號式標簽都橫加在了孔子的身上,這樣的評價公平嗎?”潛心研究先秦儒學30多年的楊朝明開門見山地說。

      在他看來,學者們對于《論語》的解讀,成了評價孔子幾乎唯一的依據。但凡事不能只看一面,對于一個人的言論,更應該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全面地評價。“我們總說孔子維護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主張愚民政策、歧視婦女等等,在我看來,這真是有點冤枉了孔子。”楊朝明說。“孔子的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容易讓人認為孔子主張嚴格的等級制度,強調君權與父權,實際并不如此。”楊朝明告訴記者,孔子處于“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孔子認為只有正人倫之常,君、臣、父、子都做好本職工作,各安其位,各司其職,方可實現國之大治。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君、臣、父、子各要有其德,這與《大學》中所說的“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思想完全一致,這實質是道德面前的人人平等與自律。

      至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也并非孔子“輕視婦女”的鐵證。孔子自稱“述而不作”、“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可見他的言論應與文、武、周公的言論屬于同一“話語系統”。而在《逸周書·和寤解》和《尚書·康誥》中都反復提到了因為“小人難保”,故應“惟事惟敬”,在管理中,對“女子”、“小人”應當把握好分寸、尺度。“這不僅不是輕視,更是重視。”楊朝明說。

      楊朝明認為,之所以對于《論語》的解讀有不同的見解,是宋元明清以來對朱熹的四書集注過分推崇,但人們卻并沒有站在一個高度上總體和深刻把握孔子的思想。除此之外,對于《論語》的解讀,還應該把握好孔子所處時代的思想和環境,并融會貫通相應的歷史文獻,再結合地上和地下文獻的互相印證,這樣才能在今天的社會下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本質。

      偽書辨真

      說到《孔子家語》,此前學術界幾乎一致認為此為“偽書”,棄而不用。但隨著地下文獻的出土與研究,《孔子家語》的真實性和重要程度正在提升。楊朝明力挺《孔子家語》不僅是“正實而切事”的典籍,甚至與《論語》相比,它也稱得上是“孔子研究第一書”。那么《孔子家語》為何會塵封如此之久?“漢初時,《孔子家語》被劉邦悉數所得,后被呂后保存起來。待呂后被誅滅之后,《孔子家語》就流散了,公卿大夫之間互相傳抄,過程中可能有些增添和潤色。后來,孔子后人孔安國發現后覺得這部書很重要,于是通過私人關系,把《孔子家語》都找來,抄了一本,重新編輯,這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孔子家語》。”楊朝明說,“等到孔安國孫子孔衍時,他向當時的漢成帝建議,希望《孔子家語》能夠立于官學,漢成帝答應了,同時也獲得了著名學者劉向的支持,但是還沒施行,漢成帝和劉向都去世了,這事就被擱置下來。一直到三國時期的魏國王肅,他感到鄭玄所注的經學有偏頗,想要糾正,這時王肅的學生、孔子后人孔猛拿出了《孔子家語》,這里記述的都是孔子的言論,王肅發現《孔子家語》的內容與自己的言論非常一致,王肅認為自己的言行獲得了權威的認可,于是便開始宣講,但鄭玄的學生不甘心、就質疑《孔子家語》的真實性,慢慢流傳下來就認為《孔子家語》是偽作。”

      楊朝明認為,《孔子家語》沒有立于官學,就成為了孔家家藏書,因此王肅沒見過,王肅又為《孔子家語》作注,于是世人就認為《孔子家語》為王肅偽作。如今,隨著考古出土文獻的印證,《孔子家語》 的真實可靠性已經被逐漸證明。“儒家典籍有‘四書五經’的提法,如果加上《孔子家語》,就可成為‘五書五經’。《孔子家語》 不僅記錄比《論語》完整,而且規模上也超越了‘四書’中的任何一部,思想也更為全面。而且由于其記錄更早,可靠性甚至要超過《史記》。因此對于《孔子家語》的解讀現在來看就顯得尤其重要。”楊朝明說。

      著名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先生是楊朝明的博士生導師,因為這層關系,楊朝明對于考古文獻格外關注,這也讓他對不斷變化著的儒學研究始終走在前列。對《孔子家語》 的去偽辨真就是其研究的結果。

      我們還需要“禮”嗎

      有人說當下社會“禮崩樂壞”,很多應有的禮儀都不存在了,人心也變得不受約束。但有人認為沒有禮儀并沒影響到生活的質量,那么多的繁文縟節并不需要。在楊朝明看來,必要的禮儀不可缺少。

      楊朝明說:“所謂禮有不同層面,有禮儀和禮義之分,禮儀是形式,禮義是內容,禮儀是為了表現禮義的。其實儒家非常反感只注重禮儀不注重禮義,就好像只耕田不播種一樣。雖然繁文縟禮的形式不值得提倡,但必要的禮儀得有。比如成人禮,孩子長到十七八歲時,是人生的一個關鍵點,應該有個成人儀式,讓孩子感覺自己長大了,該負擔起相應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再比如必要的祭祀和喪葬禮儀也應該有,這是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和文化的傳承,同時通過祭祀和葬禮,人們也會反思自己的人生,禮儀存在的意義也就顯現出來。”

      每當看到我國運動員在領獎臺上面對國旗時,楊朝明總是會注意到這些運動員的手:有的放在胸前,有的則不知所措。他認為,這個時候,統一規范的禮儀就是有必要的。“比如開會時,上臺演講者朝臺下觀眾鞠躬往往會收到掌聲,但是面對主席臺鞠躬時,則基本得不到回應。我在韓國開會時,看到演講者朝主席臺鞠躬,坐著的人總會欠身還禮,這對于敦化人心、使人變得有素養很有意義。一個國家也是如此,要有禮有次序,沒有次序是很可怕的。”楊朝明認為,我們的國家太大、人口太多、民族也多,要制定符合當代需要的禮儀制度,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而且不能因此影響個人的自由,要讓人們“對自己的文化有自覺,有認同感”。

      質疑與打倒

      近代以來,對于孔子及儒學的態度總是在不斷反復。孔子有時被尊為“圣人”被無限拔高,有時又被唾棄在地被“踏上一萬只腳”。為何會有如此情況出現?“儒學發展到今天,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先秦的德性儒學;秦漢到近代的威權儒學;以及近代以來的不斷質疑與反思。”楊朝明說,當中國人從各個方面被西方打敗時,人們開始轉嫁和遷怒于我們的傳統文化:想擺脫被奴役和壓迫的現狀,就得與傳統決裂。于是從五四到文革,這種反傳統的傳統愈演愈烈。但這期間,仍然有人在堅守儒學。“簡而言之,守護儒學的人看到了其德性、愛人的一面,看到的是儒學的真精神。而反對的人,大多只看到了威權儒學,是后人對于儒學的各種附會。所以五四時期,李大釗等說得很清楚:余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靈魂也。”楊朝明說。

      盡管如此,反對孔子、沖擊傳統的浪潮仍然勢不可擋。“各種改造孔子、反對孔子的思潮,都與西方的思想相結合,于是就出現了太平天國、康有為口稱儒教等各種情況出現。即便是像袁世凱那樣的尊孔,但往往適得其反,反而敗壞了孔子和儒學。對于儒學來說,現在回想起來,簡直不堪回首。”楊朝明說。

      對于儒學,楊朝明認為它是中國人安頓心靈的一個歸依,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已經成為了一種信仰:在面對困惑時,常會去想圣人所言,然后“擇其善者從之”。“儒家有頂禮膜拜的對象——孔子;有‘宗教場所’——孔廟;有宗教儀式——祭孔。這些看起來都和宗教比較像,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儒家就是被當做一個宗教來信仰的。但無論怎樣,如今把儒學再次提升其地位、為孔子正名,正當其時。”楊朝明說。

      采訪手記

      書到送時方恨少

      采訪楊朝明時,給記者印象最深的,是他辦公室的電話和手機的鈴聲此起彼伏,打來電話的人無外乎兩道程序:先祝賀再要書。但實際上,就在消息公布的第二天,楊朝明就把手頭上的這幾本書都送完了。“這種學術式的著作一般來說銷量并不好,此前我手頭存書也不多,而且都送人了。這兩天要書的人驟增,我從之前送了書的人手里又要回來一些再往外送,但仍然杯水車薪。”楊朝明笑稱,這幾天在新書沒印出來時,他都先把電子版發給對方,等有了書之后再送去。

      對于孔子的詮解,基于楊朝明對于大量文獻的閱讀,于是閱讀就成為了他的習慣而且很容易入迷。11月底,在從深圳返回山東的機場等飛機時,由于閱讀新買的書籍著了迷,機場的播音找人他完全沒有聽見,直到飛機起飛了才突然醒悟。無奈之下,之后改簽,于是本來計劃于下午在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進行的講座,不得不改到了當天晚上。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