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2013·中國少數民族當代文學論壇 >> 正文

    尹虎彬:民族文學創作、批評和我們的文化傳統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02日15:38 來源:中國作家網
    尹虎彬在中國少數民族當代文學論壇上發言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為一個學科的建立和發展,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重要事件。新中國的建立為少數民族的歷史進程譜寫了新的篇章。黨的民族政策為少數民族文學事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少數民族文學重獲新生。1979年,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國家級學術團體“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誕生。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宣告成立,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從事少數民族文學綜合研究的機構。近30年來,民族文學研究所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確立與發展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承擔并完成了多個國家重大的科研課題,編寫《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和文學概況叢書》,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民文所主辦的刊物《民族文學研究》于1983年創刊。《民族文學研究》和若干兄弟刊物一道,推動了民族文學研究的發展壯大。1984年魯迅文學院招收少數民族作家入學。若干民族自治區社科院陸續建立民族文學研究的相應機構,中央以及邊疆民族院校也積極開展民族文學教學和研究工作。與此同時,全國各地出版機構出版了數量巨大的民族文學作品、評論、論文和專著。這些都推動民族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近20年來,中國社會轉型加速,全球化進程加快,文化多樣性呼聲高漲。這時期中國的多民族文學發展仍然是不平衡的、各民族面臨的問題仍然不同,傳統各異,地區差別與民族差別還很明顯,民族文學創作還是關注本民族和本地區的獨特遺產,雖然各個民族之間的趨同性日益增強了,但是,民族傳統越來越受到重視,母語創作的發展和問題受到重視,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學有較大發展,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更普遍和成熟。大家知道,人類社會的不少傳統文化,已經在不足百年的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消失了。我們也正在經歷著口頭傳統文學逐漸消失的時代。人類的文化表達,當然包括了文學的表達,這種表達從來是與特定的方言聯系在一起的。方言和土語,包括它們負載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就像畫布上豐富的油彩一樣,是創作的元素。沒有了本土的語言,文學就失去了底色,傳統也將會隨之退色。因此,文學傳統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語言的傳統。

      社會歷史文化批評可謂民族文學批評的主流。迄今為止,關于少數民族當代作家漢語文學創作的研究成果豐碩。作者立足于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來分析民族文學創作,顯示了人文學術領域歷史科學的重要性,也表現了作者比較穩健的文學批評理念。近年來學界關于多民族中國文學史的討論,其基本出發點也順應了主流歷史觀,認為中國各民族歷史發展的多元性和相互影響的長期性,鑄就了中國文學發展的多重特點。關于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現象的描述,常見的幾個關鍵詞不外是“多重”“多元”之類的詞,換句話說,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要有“多維”視域。在筆者看來,少數民族當代文學自然有其歷史根源,如古代少數民族文學;而當代文學發展自然要想到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雙重影響。世界上的許多民族,他們的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差不多都是直接地受到世界文學的影響。反觀當代少數民族作家的漢語創作,無論詩歌還是小說,過去的這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從它的發生學意義上來說,其直接的契機是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改革開放30年歷史變遷,當代中國文學創作思潮的不斷沖擊等。從當代中國文學的歷史格局中探討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這是新時期民族文學研究的主要成就。

      許多研究者在社會歷史文化批評的基本框架下,比較深入地討論了少數民族當代文學創作與傳統的歷史關聯。文學評論家在探討少數民族創作的時候,關注了特定集團的人們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背景和獨特的信仰傳統。關于傳統,人們可以從自然、歷史和人的角度來理解,但是,對于文學工作者來說,傳統深刻地積淀于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傳統交織于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心靈世界和生活文化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少數民族當代文學,不論是用民族文字還是漢文作為書寫符號,它的傳統根基是始終很頑強的。當代少數民族作家給我們展現的文學形象、講述的故事或描繪的場景,時常會挑戰我們對于文學的一般性的理解。作家對時代和世界的理解,總是通過具體可感的家鄉開始的。在語言的藝術世界里,感性優于理性,部分代表整體。維系著家鄉情節的村落正在成為傳統的最后棲息地。一個成功的作家,往往是那些有著長時段家鄉生活經歷的,阿來這樣,莫言也是這樣。作家的文學夢想,始終伴隨著他的故鄉情懷。這是自然賦予的,是生活給于的,也是人文歷史的恩賜。

      文學在不斷探討人性,但是,人性從來不是抽象的。人類的自然屬性,心理特點和社會文化特點,這些人性的不同側面,都在傳統的不斷演化過程里得到體現:傳統有時指的是一種政治力量,傳統是權威的一種形式,傳統加強了社會的穩定性,傳統具有社會統一的力量。人們可能求助于傳統,利用這些來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許多少數民族作家通過自己的創作,傳遞了他們對傳統的敬畏,也有意識地利用了民間文學的資源,通過一個個人生事件,傳達了人們對命運的理解,傳達著獨特的生活邏輯,對天地宇宙的想像,對社會秩序、生存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理解。

      今天,任何具有歷史的、文化的或者民族專屬性的生活邏輯、精神和情感價值,倫理和社會期待,都可以從時代的、人類社會的和人文生態學的意義上重新理解。人生的命運有時是不可琢磨的,但是,又可以在社會、心理、自然地理等的大的視野下加以審視。許多作家以自己的創作超越了一般的現實生活的界限,具有詩學的表現力、具有神話般的廣闊的想像空間,具有歷史的沉重感。優秀的作品給于我們的是具體的形象、生動的人物、不可替代的文化底蘊,又能實現人類共享效果。

      從文學創作角度來探討作家的“身份認同”成為民族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今天,人們強調身份認同的重要意義,那不外乎是說,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們更加感受到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傳統文化的瀕危和獨特價值,有些即將消失的文化成為不可再生的人類寶貴遺產。其實,在文學批評家看來,上述問題也屬于常識范疇,即我們經常會談到個人才能與文學傳統的關系。我們要把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聯系起來考察,努力實現評論家和創作者的對話,溝通文學與傳統的聯系。我們需要克服以往對于傳統文化的那種偏頗、片面和狹隘,要強調傳統的價值,要繼續挖掘民族文學的傳統資源;同時,我們也不能就此滿足,而是強調任何文學探索,都將超越地方性的局限而具有世界意義。

      中國正在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傳統十分深厚的國度,進行著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體量如此巨大的現代化建設。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也是各民族文化蓬勃發展、發揚光大的時代。中國少數民族人口約1億之多,民族自治地方占國土面積的64%,西部和邊疆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中國又是一個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在55個少數民族中,有53個民族擁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目前仍有大約6000萬少數民族人口使用本民族語言,大約3000萬少數民族人口使用民族文字。精通民族語和漢語的雙語人越來越多。全國各地的民族出版機構,也越來越重視以民族文字創作的文學作品的出版。所有這些都不斷證明了我國各民族文學歷史淵源的多元性、相互影響的長期性。

      即便在今天,我們也可以說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蘊藏豐富。人們很難想象,當人類進入21世紀的時候,在中國西藏、新疆、云南和貴州的縱深地帶,我們還能尋覓到史詩藝人,他們不僅能夠口述史詩,而且還在傳授弟子。在貴州邊遠地區,還存在著古歌的傳承人,通過他們,人們還能夠采錄到古老的儀式語言。這是中國特有的現象。這種結果,說明我們是后發達國家,另一方面,也與黨的文藝政策和民族政策密不可分。延安和解放區的民間文藝運動成為新中國文藝學建設的重要遺產,也直接影響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搜集和研究。黨在延安時期就號召知識分子深入民間,走進田野,挖掘和利用文藝的民族形式,強調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政治方向。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間,黨和政府積極推動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工作。三大史詩的搜集和整理更是重中之重。從“三大史詩”開始,發展到對民間文學的全面搶救和普查,隨后于1983年發起編纂《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并以此為緣由開展了全國性的普查。現在看來,新時期民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工作,我們至少獲得了20年的歷史機遇,這個機遇是千載難逢的!傳統文化是文學創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傳統文化的價值正在被重新發現,成為人類不可再生的智慧之源。我們要尊重傳統,挖掘傳統的精華,揭示傳統的魅力,我們要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繼承者。主流的意識形態認為,這個國家需要團結,需要凝聚力量,需要建立核心的價值觀。在中國,在歷史漫長的傳統宗法制度主導的社會里,家庭曾經很重要,神權也曾經牢不可破,因為這些古老的價值觀也曾經維護了傳統社會的穩定,保證了傳統社會的運行。但是,在21世紀,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相比我們的先輩,不知要復雜多少倍,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全球性的。在這個急劇變革的時代里,我們的確需要建立一個具有精神凝聚力的價值觀,需要更加重視國家和政府在轉變經濟結構中的領導作用,需要加強體制、機制以及制度的建設,需要關注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要注意修正以往那種單純的國民經濟總產值觀點。未來的方向是生態保護和新興產業共生,經濟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呼吁重視民族文化發展,重視民族文學創作事業的繁榮,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許多人認為,21世紀的中國將作為非西方的大國重新強大起來,如果那樣,中國需要的不是軍事霸權式的大國,也不是只是經濟體量巨大的大國,更不是單純科技能力意義上的大國。我們不僅需要經濟實力,也需要社會影響力,不僅有科技能力,而且需要文化能力,最重要的是具有獨特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念的確立,需要利用過去的優良傳統,也要吸收外來文化的營養,它是當代人的創造,也一定容易被全人類所理解。

      中華民族是一個創造了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我們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既包括了綿延數千年的古代文化,也包括了近現代以來的革命傳統,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積累的寶貴思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們要堅持和完善黨的文藝政策,包括黨對少數民族的文化政策。黨和政府,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多年來,努力建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包括民族理論和政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者,這是我們堅持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們需要不斷認真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

      讓我們團結在以習近平為首的黨中央周圍,為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開創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謝謝大家!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