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一直以來,公共美術館自身建設受到傳統博物館觀念和規范影響,不曾建立起符合“自我身份”的功能標準。近來這個問題在業界又被提起。
筆者認為,公共美術館功能區應隨當代美術館發展的需要而確定。事實上美術館與博物館一樣都經歷了“以物品、教育、觀眾為中心”的三個階段。目前全球大小美術館對“以觀眾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也已形成共識,美術館在建設時必須考慮社會階層的多樣化,包括弱勢群體和特殊人群,以習慣的常規展廳來提供服務,顯然已不適應“時勢”。規劃和建立特殊展廳,如專供給盲人觀眾的觸摸專區已成為必要考慮的因素。
在展覽區域設立嬰幼兒室也是必不可不少的。幾乎所有美術館都遇到過父母攜孩子觀展的情況。有的嬰幼兒常會影響觀眾觀展,而美術館是公眾的藝術之家,有為家庭成員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義務與責任。所以設置嬰幼兒室,提供必要的服務項目,是美術館功能區應予考慮的。
在世界藝術交流日趨頻繁的背景下,各種媒材的藝術相繼進入國內美術館。這使得美術館的作品中轉庫遭遇尷尬境地。現在的情況一是大型雕塑作品多,二是以大為尚的書畫多,三是各類當代藝術大作多,四是大型民間工藝作品多,五是展覽多,展后作品暫存概率增大。“五多”讓原有的作品“備展區”顯得十分局促。所以配備一個大型的作品中轉庫區(裝卸平臺、備展區),也是美術館之必需。
以寧波美術館為例,10年前有大小展廳11個,總面積近6000平方米,而中轉庫區的面積僅400余平方米。目前,每年辦展60余場,亟需增加400平方米的中轉區域面積。
另一個往往被決策者或設計者疏忽的是工程維修間。裝畫框或需要館方提供適用媒材的展覽(特別是當代藝術展)及展廳有關維修,都需要展覽工程維修間,它不同于物業“管理”用房,它是展覽保障的作業間。
從現有事業單位用人制度看,一個新建美術館要獲得更多編制的可能性已越來越少。改革讓美術館享受了“服務外包”的春風,同時另一種新穎的用人方式——勞務派遣制度,也已進入美術館管理者的視野。不管是“服務外包”或“勞務派遣”,美術館都應為這些人員準備好更衣室等休息空間。
公共美術館功能區的確定無須照搬博物館的模式,尤其是歷史、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因其藏品涉及大量地下或水下考古文物、動植物標本和化石,專業的消毒室和專門的(標本、樣品)研究室必不可缺。但美術館因其藏品基本上是人類創造的藝術品,除需要嚴格條件與環境的藏品庫外,有些博物館所具有的功能并非必需。我們應樹立美術館的功能區標準,同時不能一味貪大求全,耗費公共財政資金。
(作者為寧波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