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舞臺上,地方戲曲作為優秀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當然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但是近一二十年來,數以百計的地方戲曲劇種呈現出令人焦慮的復雜情勢。
一部分劇種的優秀劇團的情況還比較穩定,舞臺上常能看到一些好戲乃至精品,但有更多的劇種市場萎縮,生存困難,劇團解散甚至劇種消亡。許多觀眾不喜歡看地方戲曲,說明地方戲曲未能適應新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嚴峻的。這種形勢不僅使廣大地方戲工作者憂心忡忡,也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不久前,文化部發布了《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計劃實施方案》,就是文化主管部門對地方戲曲當前嚴重情勢的真切關注和積極行動。
這個《方案》應該是1951年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發布以來,60多年中關于戲曲工作最重要的政策文件之一。雖然針對的是地方戲曲,不是戲曲全部,但是以其演出場次、劇目和觀眾之多,藝術樣式風格之豐富,即使在不景氣的狀態下,地方戲曲仍然是最大的舞臺藝術力量、最耀眼的民族精華。因而政府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其衰頹情勢給予政策指導,是完全必要,更是及時的。
一般說來,地方戲曲劇種舞臺藝術和經營運作的繁榮發展,需要三方面的努力:一是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二是各種社會力量的支持,三是各個地方劇種工作者的自身奮斗。
文件高度肯定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價值、歷史地位和群眾影響,明確提出保護與扶持地方戲曲劇種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目標,更具體規定多項主要措施。這些措施對地方各級文化領導部門和地方劇種劇團都是切實可行而且必須執行的。這就保證了這個《方案》的正確和有效性。
社會力量對地方戲曲劇種的支持是多方面且各有特點的。比如工商界在經濟或經營上的支持,傳媒界在宣傳和轉播上的支持,文藝界在專業上的支持,等等。種種支持無論大小多少,都體現了各界人士對民族文化的關懷,往深處說也是對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地方戲曲的回報。在當前地方戲曲衰弱之時,尤其需要熱愛優秀傳統文藝的社會各界都能更主動地給予支援。據我所知,安徽的古老徽劇已衰落多年,僅存的一個徽劇團,最近就得到實力雄厚的徽商集團大力援助,演出了由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改編的《驚魂記》,取得很大成功。但愿這是一個新的信號,引導出更多的同行者。
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力量的支持都是地方戲曲繁榮發展所必需,但是,問題的核心還是地方戲曲工作者自身的艱苦奮斗。領導無論怎樣正確,社會各界無論怎樣出力支持,都不能代替戲曲工作者本身的藝術勞作、上臺演出。提高發展地方戲曲,出人出戲,揚眉吐氣,只能是各劇種工作者當仁不讓、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要走出當前的困境,每個劇種的從業人員都應樹立起責無旁貸、“命運在我手中”的自強自立精神。
樹立自強自立精神,首先就要認識到,這種精神原本就是中國戲曲的傳統精神。各個地方戲曲劇種,無論其歷史長短,規模大小,其藝術特點和代表劇目的形成和提高,無一不是歷代前輩在艱難環境中一個戲一個戲反復磨煉出來的。我們既要繼承他們創造的優秀藝術成果,更要繼承他們甘守清貧、艱苦創業的精神。說得再大一些,這也是我們的民族傳統精神。
樹立自強自立精神,還要對我們現今所生存的時代環境和各劇種自身的境況有一個清醒理性的認識。過去,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在不同程度的封閉環境中生存發展的,而現在則是全球化浪潮洶涌而來,國內也是區域性漸淡、“全國化”漸強的趨勢。地方戲曲當然要堅持地方特色,發揚地域風采,但也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新的生存環境。我們要的不是頑固保守的心態,而是活潑開放的自強自立精神。
自強自立精神要體現在藝術實踐上,就必須有較高的文化基礎。有這個基礎,才能批判地繼承傳統,正確認清時代環境,也才能創造演出有高度藝術競爭力的好戲。而我們多數地方戲曲工作者由于歷史和社會原因,文化水平和文藝修養是比較低淺的,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這當然是個“藝無止境”、“學無止境”的長期要求,但對每個人來說,就要說學就學,抓緊每一天。特別是各劇種的藝術主創人員(其中更突出的是文學和音樂的高級人才),如果沒有深度修養,自強自立精神就是無法兌現的空話。
黨和政府的關懷,我們自己的自強奮斗,都是為了使地方戲曲在新的生態環境中提高發展。要把自強自立精神落到實處,需要做一系列具體工作。各劇種都應總結本劇種的歷史經驗、藝術上的長短,更要抓緊每一個劇目的錘煉打造,還要培育年輕一代。要完成如此繁重的歷史任務,就一定要走群眾路線,發動并依靠所有地方戲曲工作者以及有關社會力量,發揚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共同努力。不走群眾路線就不能團結,不團結就將一事無成。
任務雖然繁重,但這是令人興奮愉快、充滿明麗陽光的任務。政策已經制定,方向也很明確,自強自立,地方戲曲必將創出新的更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