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愿風裁塵》是郭敬明在而立之年獻給每一位讀者的紀念之作。書中描述了他十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從年少成名的郭敬明到身披榮耀的明星作家,他經歷過沮喪和艱辛,也感受過期待和崇拜。在《愿風裁塵》中他還原了最真實的郭敬明,你可以看到郭敬明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最直觀感悟。《愿風裁塵》將于12月1日出版。
記者:《愿風裁塵》記錄您十年生活點滴的散文集,今年又是您的而立之年,在此時出這樣一本總結意味的書對您是否有別樣的意義?
郭敬明:《愿風裁塵》這本書對我自己也是非常珍貴,我們講散文寫一篇少一篇,作家真實生活中的部分,散文是沒辦法虛構的。對我自己而言,是通過本書,把我自己十年來的生活點滴分享給讀者,所以我很看重這本書的出版。在今天出版這本書也是某個意義上的巧合,并沒有規劃出這樣一本散文集,正好趕到30歲,今年我也從作家變成導演,發生很多很多故事,我自己也成長很多,這些在我的散文集里也都有記錄。
記者:就小說和散文這兩種文體,您更喜歡哪一種呢?
郭敬明:我更喜歡小說,虛構成分和真實成分可以得到比較隨心調配。散文是發生在作者自己身上的故事,因為這些年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自己也已經從某個意義上比較保護自己,不太分享自己的內心。這一次把從2004年到2013年,9年的散文整理成散文集,對我來說也是非常具有意義的,對我也是非常特殊的事情。
記者:您作為作家、商人、導演,多重身份疊加您是怎樣調整和適應的?
郭敬明:我的方法就是,花大量時間精力,無論做作家還是做商人、導演,過去八九年沒有所謂私人空間,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帶來成就感和快樂都很多,我很享受這樣過程,三者之間沒有對立和矛盾,我覺得對我來講是可以兼顧的。
記者:《小時代》的熱映,讓您又多了一個身份,您享受做導演這個過程嗎?
郭敬明:還蠻喜歡的,有很多樂趣,有很多挑戰,讓自己學到不一樣的東西。
記者:《小時代》票房非常的火,也拿了一些獎,但是它其中一些垢病也遭到質疑,接下來《小時代3》會延續之前的風格還是會有所調整呢?
郭敬明:因為《小時代》是三部曲,每一部和每一部風格變化比較大,接下來確定開拍第三部和第四部,一二產生的爭議對我來說不是壞事,不喜歡《小時代》哪些東西,對我自己來說也是很寶貴的一個經歷。
記者:之前您有提到過,不敢書寫跟自己有關的記錄,是什么原因讓你勇敢出版呢?
郭敬明:作家天性就是分享,不管小說還是散文都是跟讀者分享你的精神世界,有很多讀者,表達非常喜歡我的散文,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讓大家一起來參與我的成長,從2003年到現在我也變化了很多成長了很多,這些散文就是自己一路留下來的痕跡,我覺得非常的珍貴。
記者:在修改和編訂本書的過程中,您依循的原則或者標準是什么?
郭敬明:在收錄過程里面,2012年、2013年這種比較近的修改,符合自己現在創作經驗和創作水平,決定按照它當初第一次創作的樣貌來收錄,當年創作雖然有很多幼稚的,或者不太成熟的地方,包括可能一些創作上的瑕疵,同時有一種屬于年輕的一種熱血,一種年輕特有的質感,可能30歲的我再也寫不出來。大家會從這本散文集里看到一個很清晰的郭敬明,不管筆法還是創作習慣上的一個變化。
記者:您之前出版過兩個散文集,十年后再次出散文集,有哪些特殊的感受?
郭敬明:因為在過去九年里,自己一直出版都是長篇小說,小說畢竟是虛構的故事,讓作者處于很安全的距離會被讀者猜測和審視,其實小說是隱諱的,間接的,有一種把作者置于不安全的范圍里面,帶給作者如履薄冰和小心謹慎,散文需要很充沛的感情打動讀者,在這中間一種平衡感其實對作者來說,非常微妙的拿捏,你愿意分享多少,愿意透露多少取決于作者性格,在他行文里面掩藏多少,大家看散文和看小說完全不一樣,在之前幾年,每一年出版長篇小說不會有的一種緊張感。
記者:您現在在出版領域,涉及比較廣,有科幻,還有翻譯的,您覺得自己做得怎么樣?
郭敬明:這些都是在嘗試和摸索的階段,很多讀者關注,我也有信心把我們做的幾個類型的文學做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