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以共同的演劇體系而又具不同劇種個性的絢麗形態,在不斷吸收融匯中壯大著更新變革的能力,歷千百年而仍然活躍在當今的藝術舞臺上。它以自由時空的結構原則和演員為中心的非自然生活形態的表演,呈現著高度的虛擬性和程式化,以及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元素的綜合性特點。
戲曲虛擬性、程式化的表演并非著眼于動作的模仿,而是強調情動于中而形于外,賦予形式以豐富的內心情感體驗,運用技術性的技巧來表達劇中人物情感和創造人物個性,要求超乎形真,貴在神似。梅蘭芳大師曾說京劇表演是“有規律的自由動作”,戲曲表演要求的是既遵守藝術規則又自由運用,正所謂隨心所欲不逾矩。觀眾心目中戲曲舞臺上一個個生動、形象、活潑,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大概正由演員的如此表演而來。
而戲曲的綜合性要求的是調動一切藝術手段來服務于演員的表演,從而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并傳達戲曲藝術的形式之美顯示的獨特的審美魅力。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形式,本來都是以各自獨立的呈現形態,來表達本體的存在意義。但它們一旦作為藝術元素進入戲曲舞臺,構成其賴以獨立存在的特質便不復存在,這些藝術元素都必須服務和服從于戲曲舞臺上以演員為中心的表演,所以只是說戲曲是綜合性的藝術還不夠,還要強調綜合性的藝術元素都要統一于演員虛擬性、程式化的塑造人物個性的表演。如此,戲曲舞臺的整體藝術才是統一和諧的,正所謂戲曲諺語中的“一棵菜”之說。
戲曲演員的表演是這么重要。王國維講中國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而戲曲的這一重要特征,最終是靠演員的舞臺表演來呈現的,但僅講以歌舞演故事也還不夠,包括音樂劇在內的一些藝術形式也同樣具備這樣的基本藝術特征。而構成戲曲舞臺藝術核心的演員表演,基本上都是包容在程式之中,這一點,世界上包括戲劇在內的其他藝術形式無可與中國戲曲比擬。雖然戲曲的認識功能同樣是喚起觀眾對于生活真實的強烈共鳴,但它不是靠生活化地、自然形態地去直接創造生活幻覺,而是通過程式化而非生活化的歌、舞、音、美,通過演員高度技術性的唱、念、做、打的表演,以及高度夸張,寫意化的化妝、服裝等非幻覺的表現形式達到的。特別是演員的表演,音韻、亮相、臺步、工架……唱、念、做、打都必須講究高度的形式之美。這一切都表現著戲曲藝術坦白承認是在演戲的美學原則。創造人物,塑造個性,虛擬化、程式化的表演,坦白承認是在演戲,而又能讓觀眾完全進入戲劇情境,悲喜而不自勝,為劇情、人物感動之時,又可陶醉于形式之美的欣賞。這些矛盾、對立的種種不可能性,都可完美地統一于戲曲舞臺藝術。
中國戲曲以藝術的精粹性和獨特的演劇體系而在世界劇壇獨樹一幟。異彩紛呈的劇種個性,不同行當、不同流派、不同風格及中外古今不同題材的劇目,構成了同一演劇體系下由繁若群星的藝術家創造的璀璨奪目的藝術長廊。戲曲內容與形式的博大,它與觀眾的廣泛聯系,使之成為真正雅俗共賞、不同文化層次觀眾都可與之結緣的藝術形式。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過:“盡管戲曲發展的長河中也有泥沙糟粕順流而下,但它的博大、精湛、藝術創造的妙境,無論用什么詞來贊美,我認為都名副其實。”
三十多年前,從我在文化部藝術局戲劇處工作開始,隨著對戲曲藝術接觸時間的積累,使我對戲曲藝術的認知不斷加深,它獨具的藝術魅力,也使我非常喜歡欣賞京劇、昆曲及各個地方劇種的演唱。盡管我也非常喜歡話劇、歌劇、交響樂等藝術形式,但戲曲欣賞一直帶給我許多工作中的樂趣。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或因研究的興趣,或因報刊的約稿,或因藝術家朋友的囑托,拉拉雜雜寫了一些戲曲評論,包括一些理論專著的評論(序言),今匯集在一起,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這些文章三十多年中斷斷續續寫出,或評論舞臺劇目,或評論藝術家的表演,或評介戲曲專著,或表達對戲曲本體及戲曲未來發展趨勢的看法,盡管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的評論對象,但總體上都表達了我對戲曲藝術一直不減的摯愛和對戲曲當代發展的關注。
當代戲曲藝術面臨發展的困境,這是不爭的事實,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即有人因此而斷定戲曲是“夕陽藝術”,并見諸于當時的《中國戲劇》。現代社會的高度技術化和商業化,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社會的趨利性,使人們對效率、速度、經濟利益的追求更加凸現,現代生活方式決定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零距離感知的藝術,而對戲曲的欣賞需要耳濡目染,建立起與其演劇規則相協調的特殊感覺定式,才能懂得欣賞戲曲,并可能因此而終生喜愛戲曲。但現代生活節奏都不太可能給觀眾一段這樣的認知時間。可以說,生活節奏的快捷性,藝術方式的多元化,審美趨向的多向性,娛樂價值的消費性,都使當代戲曲藝術的發展走向產生猶疑。因此,只有那些對戲曲藝術不甚了解的人們,才會對戲曲藝術的未來命運作出簡單的斷言。只有真正了解中國戲曲千百年發展嬗變的歷史,并對其發展現狀作出全面的而不是以偏概全的深入分析,才能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科學的判斷。我們應該看到,中國戲曲從形成到融匯發展,經歷的是曲折的歷程,不斷的更新變革使其一直葆有不絕的生命力。當代以京劇為代表,以地方戲劇種的豐富性構成的博大的戲曲藝術體系,其藝術的表現力足以為戲曲的當代發展提供繼承創新的無盡資源,戲曲藝術堅持自身賴以獨立存在的本質特征而又博采融匯,一定會以與時代的審美趨向相協調的變革創新永葆生命力。我們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戲曲藝術的發展,盡管在“文革”時戲曲藝術受到禁錮,但“文革”前后五十多年來在傳統劇目改編整理、戲曲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的創作與演出上,戲曲與時代同步發展的藝術表現力,特別是它表現和反映時代的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張揚。我堅信戲曲藝術具有在新的歷史時代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強勁實力。當然,戲曲藝術自身的繼承變革,要靠優秀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來實現。要大力支持國有戲曲院團和民營院團的發展,戲曲院團一方面要得到國家完善的藝術經濟政策的有力扶持,另一方面要在改革中實現科學有效的經營。在國家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戲曲藝術一定會與時代和觀眾一同前進。
(《戲曲藝術評論集》:王文章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