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活動 >> 文學活動 >> 正文
如何切實增強文藝批評的有效性,是作家、評論家們一直都在關注的問題。近日在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青年文藝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70多位評論家(以青年評論家為主)圍繞“新視野中的當代文藝批評”、“文藝前沿與未來生長點”等議題展開討論。大家認為,文藝批評是針對具體的作品進行言說,但在選擇切入評論的角度時,必須呼應現實社會存在的命題,讓文藝批評與現實生活發生共振。
“呼應”、“反映”現實生活,一般是我們對作家創作提出的一種期望。將這種期望帶到文藝批評當中,其必要性和意義何在?評論家陳福民談到,他參加一些雜志的論文評獎或者一些高校的研究課題評審時,看到很多文章都是在重復論述一些“死知識”。這些一般知識的“重復輪回”,耗費了無數青年寶貴的時間和生命。這些文章與現實社會沒有任何關聯,跟批評者的主體情懷也關系不大。讀者讀了,也許會覺得文章寫得不錯,但卻“沒有什么用”。這樣的情況,就迫使評論家真正從現實生活中獲得一種問題意識,讓自己的文章與當下中國的復雜現實相契合。或者可以說,批評的有效性是從問題的有效性開始的。
談到文藝批評該如何與社會現實更緊密地結合,有些與會者提出,評論家不應該就文學來談文學,應該在更廣闊的語境中對作品進行分析。青年評論家霍炬談到,要把握中國復雜的現實,評論家要拋棄那種狹隘的“文藝”概念,不僅要關注文學,還要汲取其他藝術門類的成果。社會的發展會導致眾多領域出現一些共通性的表現,只有盡可能都把握好了,我們才可能更好地講述“中國的經驗”。青年評論家何吉賢也認為,如果將我們的視野僅僅限于文藝領域,是很難做出有效的文藝批評的。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文藝、放棄對作品的細讀,而是說我們要積極參與整個社會的一些討論,特別是要讓文藝批評重新參與到整個思想界的討論當中。這需要作家的努力創作和評論家的積極參與。
很多與會者談到,當前中國在各個領域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演繹著一個又一個“中國故事”。現在文藝作品所表征出的問題,原有的理論框架已經分析不了。面對如此復雜的現實,如果評論家按照原有的闡釋框架對作品進行分析,這個批評肯定是失效的。新的問題需要新的理論框架和理論體系。對于這個問題,評論家張頤武說,在上世紀80年代,批評者學了一些新的理論,就直接可以拿來對作品進行分析。但現在,面對新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我們只能去創建一種超越傳統的理論框架。當然,我們可以繼續學習西方的一系列理論,可以到中國傳統的文論話語中尋找資源。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現實,尋找適合當下現實的批評聲音。
這樣看來,努力把握現實狀況和尋找新的理論框架就變成了應該并行的兩件事。與會者談到,對于文藝評論家來說,這二者都應該結合具體的文藝作品來完成。評論家們必須思考,作家創作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現實是什么樣的,它和評論者自身通過多個維度獲得的對現實的認知有何異同,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整合和摸索出適合現實、契合作品的批評話語。但這是一項很艱難的工作。評論家邵燕君談到,她指導的一些碩士生對網絡文學、大眾文化非常熟悉,但他們可能找不到現成的理論資源進行分析。要讓他們一下子就把握好作品與現實的關系,又要整合一套新的理論,這是不大可能的。如果他們“不是那么學術”地將感悟寫出來,我們能夠給予支持并發表,那么這會有助于年輕的評論者涌現出來。
要獲得嶄新的理論框架,需要評論家對中國現實和創作情況都具有清晰的判斷。評論家該如何獲得這種判斷,判斷的立足點來自哪里?對此,評論家劉復生提出,評論家對社會生活要有一種“遠景”,才能對當下的生活進行判斷。在他看來,支持文學寫作的深層動力之一是作家所崇尚的某種社會理想。所謂“社會理想”,簡單地說就是對“何為好生活”的判斷,就是一種遠景。有了遠景,評論家才能對現實生活進行總體評價,才能更好地理解個體的生活。在此基礎上,評論家才能找到適合時代的文學形式以及講述現實的方法。所謂“闡釋中國”的焦慮,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遠景”、“沒有總體化”,以至于找不到講述中國故事的角度和方法。因此,“我們要重新再出發,重新建立一個盡管微弱但仍會有力量的一種遠景”。
劉復生提出關于遠景的觀點,得到與會評論家的積極回應。有與會者認為,面對復雜多元的社會和文學現狀,想要提煉出一個遠景,難度實在太大。而且,用遠景來觀察當下,是一種武斷的做法,它會淹沒當下的復雜性。但是,如同大家都熱衷于建構一種新的批評話語體系一樣,更多的與會者也認同這種關于遠景的說法。很多人還談到,遠景不應當是永遠到達不了的“彼岸”,而應是一種有實現可能性的美好期盼。“遠景并不是憑空造出來的,它應該扎根于現實的土壤。”然而,隨著與會者對問題的深入討論,到底是“先有遠景才能對現實進行清晰判斷”,還是“先對現實有完整認知,才能建構所謂的遠景”,似乎就變成了一個無解的悖論。
在本屆論壇上,與會的評論家們還結合許多文藝作品分析了“青春敘事”的問題,并對當前頗受關注的“非虛構寫作”進行了討論。
此次活動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主辦。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論壇將每年舉辦一次,為青年評論家的發展提供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