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婚戀劇的生活質感與趣味嫁接(梁振華)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1月20日09:12 來源:中國作家網 梁振華

      電視劇《咱們結婚吧》——

      婚戀劇的生活質感與趣味嫁接

      

      “咱們結婚吧”——在含義豐富的漢語語庫里,這個句子可以付諸精致的句法分析。感嘆句?戀人從相遇、相知到歷經波折坎坷,最終選擇走入婚姻殿 堂,這是情感與生活雙重奏的高潮,是人生和命運的詠嘆。祈使句?在特定情境下,這句話常常包含有某種建議、告示甚至命令的祈使語氣,比方說,志在必得、胸 有成竹式的求婚。與之相反的便是疑問句,它更像一種央告,透露出主人公對自己以及兩人情感關系的一種不確定,是某種帶著僥幸幻想的試探。最后一種,便是陳 述句。平淡的語氣仿佛宣示著一個平淡的事實,關乎愛、關乎責任,關乎瑰麗的夢,也關乎柴米油鹽的日子。正是上述四種語氣的句法所能夠包含的生活和情感內 容,被創作者奇妙地統一到了電視劇《咱們結婚吧》當中。我們從這部披著輕喜劇外衣、充滿歡樂氣息的作品里,讀解出來的是關于愛情、婚姻、事業和生活的豐富 滋味。

      當代生活題材劇作最易犯的病癥之一是“胡同思維”,顧名思義,就是踅摸進了一條被題材框定的“胡同”:寫夫妻婆媳爭斗的一竿子斗到底,寫談情說 愛的一條道談到黑,寫青春偶像的鐵了心不讓俊男靚女干人事說人話過正常人的生活。這類作品呈現的是“去生活化”的生活,對繁復而駁雜的生活形態視而不見; 結果是,越寫越把自己往死胡同里逼,人物關系和情感構造越來越雷同乏味,敘事技巧上也越來越黔驢技窮。婚戀題材是“胡同思維”的重災區,近年來鮮有令人印 象深刻之作,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絕大部分作品由婚戀切題,卻止步于婚戀,欠缺由婚戀洞見生活與時代的意識,于是顯得枯竭和輕飄。

      令人欣慰的是,《咱們結婚吧》的導演劉江沒有作繭自縛,而是從頭到尾把婚戀放在社會的立體視野中來打量,用開放的人物行為和影像語匯構造出了一 個開闊的敘事空間。一方面,劇中的年輕人及其父母輩,幾乎每個人物都與婚戀的敘事主題緊密相關,這顯然是編導精心為之,較為圓滿地解決了劇作“聚焦”、線 索集中、敘事動力充沛的問題;另一方面,經由主角和配角形形色色的婚戀故事,牽扯出了一系列婚戀之外的“事件”或者“問題”。拿男女主角果然和楊桃來說, 這對歡喜冤家啼笑皆非的情感經歷背后,有許多讓人回味的地方;比方說,如何面對和修復人生的創傷經驗,如何處理職業和夢想的糾葛,如何消弭和上一代人之間 存在的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上的分歧……概言之,該劇以“桃果之戀”為主線,囊括了與婚戀相關的恐婚、相親、出軌等時下熱點話題,群像式地展示了現代人五花 八門的婚戀觀;與此同時,也通過婚戀這條“紅線”,拖泥帶水地展現了現代都市人生活中的迷茫、困窘、無奈以及理想、堅守與溫情。這“泥”和“水”,豐富地 構筑了新鮮而有質感的生活氣息,讓我們的笑飽含淚珠,讓我們感受歡愉的時候也體悟到了沉重,讓我們陪伴“桃果”和每一位追求美好生活的劇中人走過長長的旅 途之后,愈發感覺到在一個物欲至上的年代要找回失落的純真、要追求理想的幸福,是如何的不易和艱辛。透視現代生活的品質,便已經站在了超越時下大多婚戀題 材作品的起點之上。

      從敘事的角度看,《咱們結婚吧》在情節和趣味的融合上頗見功力。全劇50集,很少有“注水”段落,連綴著一個又一個諧趣生動的情節,并以此串聯 起人物的成長和變化。在細節的精致與精巧程度上,該劇延續了劉江作品一貫的風格,飽滿、緊湊、情節密度大、節奏明快。雖然走的是家庭倫理路數,但少有拖沓 乏味之感,反而因迭出不窮的包袱和情節轉捩讓觀眾目不暇接。倘若家庭生活劇的出路在于情節的強化,《咱們結婚吧》提供的便是上好的范例。還值得一提的是, 許多同類題材作品為了營造諧趣搞笑的敘事風格,全憑借貧嘴逗笑的“段子”來支撐。這樣的作品,恨不得把一部幾十集的電視劇拉成兜售小品的農貿市場,逗樂固 然逗樂了,但其在整體敘事的層面無疑患了先天的軟骨癥,結構上疲沓不堪、一無足觀。真正高明的喜劇,其喜劇性要么來自于不同人物性格之間的戲劇化落差,要 么源于故事的結構性組合所產生的幽默效果。就人物性格而言,從果然、楊桃再到楊桃母、果然父母、段西風、藍彩萍……該劇里的主要人物,因為反差極大的人物 身份、性格設定,只要一扎堆,便注定火星四濺、啼笑皆非。就故事的結構性而言,作為該劇主線的“桃果之戀”,兩人的關系經歷了相識—相憎—相知—相愛—求 婚—結婚—相守這樣一條閉合性的完整線索,而且,每個階段的遞進都有波折反復,都有層次上清晰的設定和演變。楊桃和果然,這兩個對婚姻懷有極強戒備心理的 都市男女,正是在不斷調整的情感對位關系中慢慢調整自己的感情、心態和行為,其中產生的錯位和落差都是情節推演的必然——在這里,幽默效果的生成,不是靠 好笑好玩的“段子”,而是靠故事的整體結構性力量。

      對于一部長篇電視劇,正如對一部長篇小說,敘事鏈條的整體性邏輯構造比局部細節的機巧顯然難度更大,要求也更高。在這個角度上來看,《咱們結婚吧》似勝劉江此前的作品《媳婦的美好時代》一籌。

      觀看《咱們結婚吧》時,心情一直繃得緊。情節的緊湊自然是主因,但全劇劍拔弩張的氣焰多少讓人有一些疲倦。作為家庭劇的制勝法寶,吵架在該劇中 可謂得到了登峰造極的表現,夫妻、戀人、母女、親家、朋友……幾乎所有人都鉚足了勁在捉對廝殺,風生水起,卷起浪千重,太緊太密太鬧騰,讓人幾無喘息的空 間。這自是戲劇凸顯矛盾、強化沖突的必然結果,本無可非議。但讓人猶不滿足的是,有沒有一些別的方法或者路徑,既保持作品的可視性和戲劇感,又能更從容精 妙地傳達生活的韻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寫道:詩人對宇宙人生,要能入乎其內,又要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熒幕書 寫者也是詩人,用鏡頭語言寫詩。劉江的作品論“生氣”已然綽綽有余,若再輔以張弛之道,進退自如,動靜相生,便庶幾可入庖丁游刃之境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