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編者按:
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的大型原創京劇作品《天下歸心》日前在 國家大劇院上演并得到觀眾關注。該劇目故事取材自《左傳》“鄭伯克段于鄢”,表現了古老民族的忠孝與智慧。那么,中國傳統藝術的演繹內容在當下有何借鑒意 義?在新媒體不斷涌現的今天,應如何進一步弘揚與創新中國傳統藝術?對此,本刊記者特對全國政協委員、該劇主演袁慧琴進行專訪。
傳統藝術需要弘揚
問:您在《天下歸心》中飾演“武姜”,怎樣理解這一人物角色的意義?此劇目取材自《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在當下有何現實意義?
答:這出戲在以前傳統戲中叫《孝感天》。武姜在傳統戲中是一個反面角色:她對兩個孩子的寵愛有所偏移,她喜歡小兒子,最后還和小兒子一起卷入宮廷斗爭,對她的大兒子進行一些“篡權”行為。我覺得《天下歸心》的立意是非常好的,側重于尊老愛幼的親情的彰顯。
在當下社會風氣中,人們大多都有些浮躁,只顧為工作為生活而奔波,更注重物質層面的東西,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親情。中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文明
的古國,我覺得,我們應該把這些傳統文明在21世紀更好地傳承下來。但現在這種東西在慢慢地淡化,尤其是孩子,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多只是停留在書本課層面,
使得他們對傳統的禮儀,如尊老愛幼等,都不是很重視。這出戲給當下人們一個警示,除了追求物質的東西,還應堅守精神的親情,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精華部分是值 得弘揚的。
問:談到“弘揚”,您曾提到希望傳統戲曲賞析課能進入師范、傳媒院校,讓教師、媒體對京劇藝術有所了解,從而進一步影響青少年喜愛京劇、學習京劇。
答:之前也開展過“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活動。在跟一些非常喜歡京劇的觀眾交談中,我了解到,他們喜歡上京劇,多是因為從小跟著家長一塊看,一塊聽。這說
明,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以及所吸納的知識和周邊的氛圍,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其實非常重要,甚至會影響到他的一生。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我覺
得作為一個中國人,你不可以摒棄。并不是說非要讓孩子學到什么程度,而是希望這些孩子起碼能知道,我們中國有哪些代表性的民族藝術,京劇是什么藝術形式。
大部分京劇的內容,都是在弘揚一種忠孝節義的優良傳統,這是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一種宣傳,對我們孩子的教育是非常有幫助的。絕對不是說,不讓他們接受新的
東西,甚至外來的東西,在這個時代不可能這樣子;就是希望他們既能學到新的東西,又能同時了解我們的民族藝術,甚至產生興趣。這是很難得的。所以我覺得, 應該讓孩子從小就能接觸到這些民族的傳統藝術。在北京有些幼兒園已經嘗試開設京劇課了,請老師教一些戲曲里面的小段落,很多孩子都特別喜歡。
給每個角色以鮮活的生命
問:您演繹過很多出彩的人物角色,怎樣看待每位人物角色?最喜歡哪位?最具挑戰性的是哪位?
答:一位真正優秀的藝術家,一定是在避免演繹重復角色;每一個角色都有它鮮活的生命,也有它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比如《契丹英后》中的蕭燕燕,她不僅是
一國之君,還是一個具有細膩情感的女人;既有對國家的責任,又具有兒女情長。《楊門女將》中的百歲老人佘太君,百歲掛帥完全屬于藝術上的一種夸張與傳奇, 但是那種豪邁的、英雄主義的精神在這位老人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對花槍》中的姜桂芝,一生經歷種種苦難,但依然樂觀豁達。還有我近期拍的《慈禧與德 齡》,大家對慈禧已經形成一種臉譜化的評判,我們這部戲恰恰把這個人物立體化、人性化了:我們從一個女人的視角來詮釋她,用家事來詮釋國事。以上這些角色 我都特別喜歡,人物形象各自都不一樣。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在藝術創作道路上塑造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
問:有人稱您是“跨越了傳統老旦的表演和唱腔形式,創新出一種介于老旦和青衣之間的新派老旦”,也有人說您是“千面老旦”,您怎樣理解老旦這一行當?經歷了哪些發展歷程,有哪些印象或感受特別深刻的事情?
答:其實老旦這個行當,在傳統行當中是個偏行。它的劇目非常少,同時在戲中多是配演,主演的不多。我的老師、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金泉先生,是一位革新家。
在我跟他學戲的過程中,他經常對我說,“我們老旦的戲路很窄,我一定給你打好堅實的基礎,但我希望你能根據自身條件去創造出一條新路,來豐富我們老旦的表
演形式。”正是有了李金泉先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給我灌輸的理念和后來我自身在藝術創造道路上的追求,才有了《契丹英后》中的蕭燕燕、《八女投江》中的安德
順、《慈禧與德齡》中的慈禧等這些新人物形象的出現。對于我來講,李金泉先生提升我藝術素養的過程,更是在擴大老旦行當的藝術表演,為后來者在老旦行當的 擴展和發展中提供了很多經驗。
在每次進行藝術創作之前,我都會經歷一個很長的醞釀過程;這個醞釀過程,非常艱難和痛苦。包括拍攝戲曲電視劇、 數字電影,我都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去思考我要把這部戲拍成什么樣式,因為我不能把這些經典戲曲給糟蹋了,拍攝出來讓觀眾覺得根本就不行,還不如看舞臺現 場。其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拍攝《契丹英后》時,我參與了整部電視劇的前期創作和后期制作,對一個演員來講,我學到了很多。還有《對花槍》108句唱段的
拍攝,我們最終想出用長鏡頭的形式,一口氣把這23分8秒的唱段很好地用鏡頭連貫性地記錄下來,這是以往電影中所沒有的。通過這幾部戲的拍攝,我覺得我對 每部戲的判斷是正確的;每部戲用什么樣的藝術形式去拍,這是非常重要的。
問:您是首位在國家大劇院舉辦個人演唱會的京劇演員,也是首位在國外獲獎的京劇演員,還是首位入圍電視飛天獎的戲曲演員,創造了很多戲曲演員之“首”,您怎樣看待這些成就?
答:我覺得,戲曲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包括它的創作過程、演繹過程和完成過程。我的同行益友們也在不斷地進行創新、進行探索,做著各種貢獻。對于我個
人來講,我更有一種對老旦行當的憂患意識,因為我沒有很多“老本”可吃,這就迫使我必須不斷地去創新,不斷地去往前開拓。尤其重要的是,我一路走來,遇到
了很多好老師,特別是李金泉先生。李金泉先生不僅在教學上不拘一格,同時還非常具有胸懷,才有了我跟其他老師學戲的經歷。戲曲界有時會有一些門戶之見,但
李金泉先生完全沒有,記得我在學《紅燈記》的時候,他親自帶我去高玉倩老師家學戲,這是一般老師做不到的。這些老師們在舞臺上積累的畢生經驗,對我真的可
謂是“傾囊相贈”,我覺得我不能辜負了他們對我的真誠與期待。他們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讓我覺得我沒有理由去懈怠,而是應該在我的藝術實踐中將這門傳統藝 術不斷去發揚光大。
探索傳統藝術的創新手段
問:近年來一直在提倡復興國粹,截至目前,京劇藝術發展情狀如何?您在博客中曾寫道,“21世紀的戲曲演員不能停留在只會唱幾出戲,而對新的事物一概不問”。您認為21世紀的戲曲演員應如何使傳統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創新?
答:我們一直在努力著,同時也都在堅守著。京劇發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在每個時代都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這些優秀的藝術家又創造出了一批適合當時觀眾審美藝術情趣的作品,這樣,京劇藝術才源源不斷地流傳下來。
作為21世紀的京劇演員,我們承載著傳播中國戲曲文化的責任,同時也在藝術道路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新媒體盛行、各種不同的門類藝術不斷涌現出來的
今天,我們更具挑戰性,我們必須解放思想開拓思路,做出一些創新,做出一些新嘗試。比如說拍《對花槍》:在2002年我參與拍攝了6集京劇電視劇《契丹英
后》,這部作品在央視八套播出以后,吸引了大批青年觀眾,使他們開始對京劇逐漸產生興趣;接下來在2005年,我們把《楊門女將》也拍攝成舞臺藝術片,又
得到了一些新收獲;正因為有了前兩部戲曲拍攝經驗的積累,所以才有了2008年我國第一部戲曲數字電影《對花槍》。而接下來,我也在醞釀計劃將《慈禧與德 齡》拍成一部影視作品。
問:剛才您提到,一直在探索京劇這一傳統藝術與現代的一些傳媒手段、元素相結合,兩者結合中應該保持怎樣的“度”?
答:這非常重要,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兩者要實現有機的結合,必須要找到一個非常好的契合點,這取決于我們對藝術的鑒賞力以及我們的藝術追求,我們創作 者本身要很清楚。我要做的是,把舞臺藝術最精華的東西,通過鏡頭更精準的、更美好的傳送給觀眾,使觀眾能夠更近距離、更細膩、更有深度地觀賞到演員的表演。以后我會在這方面進行一個專業而系統的梳理,特別是結合我一些比較成功的戲曲影視作品。傳統藝術與新媒體結合,使京劇這門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青春,這 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研究探討;已經到了網絡時代,我們不能只是閉門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