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爸爸去哪兒》到《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再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最近的熒屏熱點引發我們對于中國電視原創力的思考。百姓關心才有熒屏活力,立足本土才有文化認同,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中國電視原創力不在遙遠的彼岸,而是深深根植于這一片沃土
拿來主義不是“拿來主意”——
從抄襲到版權引進到本土化
剛剛過去的10月,湖南衛視強檔推出的《爸爸去哪兒》,以5位明星帶領年幼子女體驗鄉村生活和野外生存的真人秀引爆收視熱點。與以往充斥熒屏的選秀和相親節目熱鬧喧囂的氣氛不同,這個90分鐘時長的節目撇去浮華盛裝和娛樂泡沫,打造溫馨濃郁的親情,明星與孩子間真實細膩的親子互動在當下兒童成長教育中普遍缺失父愛的社會背景下立即引發廣泛關注。跟風之作緊隨其后,據說從今年年底到明年各大衛視曝光的綜藝節目中,將有24檔親子節目陸續登場。由此又引發了人們對電視制作原創力問題的思考。
事實上,將親子關系和家庭教育話題作為主要賣點的《爸爸去哪兒》也并非原創,該節目的版權和模式都購自韓國MBC電視臺的《爸爸!我們去哪兒》,盡管制作單位一再強調落地改造以后更注重本土化的教育功用而非原版綜藝節目的娛樂性,但是將兩檔節目稍加對照就會發現,從游戲環節的設置到拍攝方式都如出一轍。相比之下韓國版的節目中父子互動倒顯得更加活潑隨意,其中不乏兒子對爸爸說出“一直到死都想要和爸爸做這樣的旅行”之類十分稚嫩又感人的表白。
與熒屏上明星與孩子們之間親子互動的美好時光同步展開的,是熒屏外各大衛視爭先恐后圍繞節目版權與國外制作單位啟動的蜜月期。從2010年東方衛視大張旗鼓地購買了英國制作人西蒙·考威爾創意的節目,制作了《中國達人秀》開始,這檔全球著名娛樂節目品牌的成功落地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內電視臺走上了與國際節目版權方緊密合作的商業開發之路。這種情況此消彼長、愈演愈烈,以至于發展到2013年被業內人士命名為版權引進年。從早年照抄國外的選秀模式到如今大方購買版權再進行本土化制作,中國電視似乎找到了一條與國際接軌的發展捷徑。與版權同步獲得的還有被認為是“葵花寶典”或“武林秘笈”的節目制作流程手冊,其中包含了海外節目制作方提供的操作經驗和無處不在的商業運作意識,包括如何設置節目環節,怎樣展現人物性格,燈光,舞美,音樂,視覺設計,電腦特效乃至機位擺放等等巨細靡遺,一網打盡。盡管一些電視臺以廣電總局的“限娛令”作為購買國外版權的理由,但是真正驅使他們付出高額版權費的依然是背后巨大的商業利益,天價冠名費和巨額廣告收益對版權購買的浪潮推波助瀾,其中不乏依靠收視率拉升廣告費而實際并未找到持續穩定盈利模式的短期行為。以至于有人這樣評價版權引進熱,“買的不是創意,買的是生意”。
無疑,學習國外先進的電視節目制作經驗尤其是它業已成熟完備的工業化流程,對于中國電視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拿來主義不能等同于拿來主意。引進版權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激活收視率,提高知名度,然而海外版權一定不是制勝法寶更不是救命稻草,就好像購買了整車的零件卻沒有得到發動機的圖紙,電視節目和任何一款文化產品一樣,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創意,一個節目的靈魂往往隱藏在產生創意的那個過程之中,而創意的產生和醞釀則來自所處社會和時代的種種需求與現象。敏銳的電視人捕捉到這種需求,由此制作出優秀的品牌節目。
原創力不在彼岸而在本土——
扎根于百姓關切和文化傳統
直到今天人們仍然記得出現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的那句“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東方時空》不僅開創了一個節目的范式,培養了一批懷抱理想的電視人,更宣示了一種態度,它教會電視人如何對待普通人,如何看待時下的社會,如何記錄你所生活的時代。然而10年前就曾經預言過真人秀會成為電視新聞之外最主流的節目類型的《東方時空》制片人陳虻,一定不會相信今天中國熒屏上絕大部分真人秀引自國外版權。他認為:“一個創意的產生,決不僅是個人的靈感,而是各種社會因素的集合。當你想到這個創意的時候,實際上它已經形成了一個社會需要。” 電視人的追求應該是“在飛速變化的社會背景下,實現人文關懷,為未來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構成的歷史”。
值得注意的是,小人物構成的歷史在這個秋天書寫了一首動人的熒屏傳奇。來自中央電視臺“尋找系列”的《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將鏡頭對準大山深處和城市底層,那些在艱難歲月里肩挑手扛撐起家庭重擔的十二三歲小小少年令人肅然起敬。與中韓兩版《爸爸去哪兒》中孩子暴露出來的任性、自我、依賴心理強、團隊意識弱等社會轉型期普遍存在于獨生子女身上的問題不同,自強不息的孝心少年彰顯了我們民族精神深處的堅強氣質。頒獎典禮和《爸爸去哪兒》第四期同日播出,雖然沒有足夠數據對比兩檔節目的收視率,但是基于社會現實而生的創意和對人物深刻的理解、真誠的同情都有理由讓“少年們”贏得更多的贊許。
同樣是在這個10月,完美收官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給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受。針對鍵盤書寫和微傳播時代的漢字手寫危機以及全球化熱潮中忽視漢語學習、母語情感淡化等現象,以“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為宗旨的聽寫大會以一種潤物無聲、點滴在心的方式,在小小的方格子中,在一撇一捺之間,向全社會傳遞漢字書寫觀念,展示漢字書寫真諦。節目播出后反響強烈,收視人口超過6億。尤為可貴的是,這檔寓教于樂的全民娛樂賽事,其節目形態全部是自主設計研發,主創人員的目標定位在于它“不僅是一個節目,同時也是全民親近漢字的節日”——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節日。
如果說《孝心少年》的脫穎而出在于編導對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深切關注和準確把握,那么《漢字聽寫大會》的廣泛傳播則顯示出傳統文化經久不衰的魅力和價值。這兩檔節目給中國電視帶來的啟示在于“溫故而知新”,溫的是儒家傳統和漢字文化的“故”,知的是節目創新。無論是電視節目還是影視作品抑或其他任何一種文化產品和藝術形式要想創新,其原動力一定不在遙遠的彼岸而是深深根植于此身所系的這一片沃土。2005年開始走紅的相聲演員郭德綱曾經引用收藏家張伯駒的話“不知舊物不可言新”來總結德云社創作的經驗。他的段子《西征夢》100年前就有,故事框架、主體包袱結構、人物的性格走向都沒有變化,只是內容與時俱進,“前輩把中國語言里搞笑的技巧提煉出來了,伸袖就穿,拿過來就能用。這些東西你放在邊上不用,非要去做一些無謂的創新,那就是失敗。”
形式推陳創新更要內容返璞歸真——
為本土觀眾量身定做原創節目
今天當電視界津津樂道于收視率屢創新高的同時,恰恰忽略了與之息息相關的觀眾群體,或者說,人們熱衷于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卻忽視了內容上的返璞歸真。觀眾和我們一同浸潤于傳統文化之中,共享著屬于我們自己的獨特的審美標準、審美趣味和審美習慣,如果想到這一點再去制作電視節目時,理應帶著一份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及文化傳播的責任意識,這樣創作出來的節目才能因為文化認同而受到觀眾歡迎。
齊白石一早就告誡他的模仿者:“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學習他人的長處精髓,為的是成就自己獨具一格的審美個性和藝術氣質。與其跟隨別人的腳步,不如為自己的觀眾群量身定做。多少人在羨慕中國龐大的接近14億的電視受眾群體,若是電視臺能充分調研、有的放矢地制作適合本土觀眾的電視節目,熒屏上何愁沒有豐富的種類和個性的表達?
由此想到不久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湖南常德鼓書進京展演受到高校師生好評這個例子,其實那些民間藝人帶來的節目大部分都是沅江、澧水流域一帶鼓書大王擂臺賽的參賽節目,具有十分鮮明的地域特色,但是他們以地道的湘音湘韻、濃郁的鄉土氣息、深情激越的鼓點、婉轉流暢的唱腔,唱出了面對坎坷命運、堅守傳統藝術的執著精神,并在唱腔中有意識地加入了流行歌曲的節奏和音韻,在故事情節中也融入了當代人共同面對的很多現實問題,因而在城市“80后”、“90后”觀眾中依然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其中一段題為《傳承》的“孝鼓”最受歡迎,高潮處一句“雨露滋潤,禾苗才壯,大樹離不開土壤,老百姓喜愛的打鼓匠,他才是優秀的打鼓匠”,唱的是傳統藝人的心聲,也可以與中國電視人共勉。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