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影 >> 研討 >> 正文

    《蘭亭》:充滿詩意的戰爭悲歌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1月18日09:38 來源: 光明日報 韓業庭
    電影《蘭亭》劇照:主人公林耕與妻子養女在蝴蝶灣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電影《蘭亭》劇照:林耕目睹日軍侵占蝴蝶灣。
    電影《蘭亭》劇照:林耕帶日籍妻子秀代在水下躲避。

      由金馬獎主席侯孝賢監制、金雞獎編劇特別獎獲得者程曉玲編劇、著名導演肖風執導的“抗戰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蘭 亭》近期開始上映。該片延續了“抗戰三部曲”前兩部作品——《大劫難》和《歲歲清明》的美學風格和藝術品位,用充滿詩意的鏡頭語言描寫了戰爭的殘酷,并對 戰爭中的人性進行了深刻反思。11月12日,本報聯合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在京舉辦研討會,專家們就該片的藝術得失展開了深入探討。

    還原歷史真實記憶

      在當下抗戰題材“雷劇”扎堆,一段屈辱歷史被一些影視劇娛樂化的商業氛圍里,《蘭亭》堅持還歷史真實的記憶。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丁振海 認為,《蘭亭》是對抗戰時期普通民眾抗戰意識的一次打撈,再現了普通民眾的抗戰氣節,主創以一種客觀的態度看待歷史,不喊口號,不制造奇觀,娓娓道來,講 述了美好、和諧的生活被外來侵略打破之后,普通人為守護家園和生命尊嚴進行自發抗爭的故事。這部影片通過對普通人的關注,寫出了國破家亡之際中國人民族意 識的覺醒,塑造了中華兒女的錚錚鐵骨,雖然沒有槍林彈雨、烈焰紛飛的大場面,也沒有宏大的時空跨越,但卻有很深刻的回望和思考,帶給觀眾長久的感動。

      藝術作品對于歷史的講述,只有貼近觀眾的心,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才能讓觀眾真正走進歷史。在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劉玉琴看來,《蘭亭》選擇 了一群小人物作為講述的對象,通過講述他們面對戰爭如何一步步從局外到局內、從躲避到奮起、從懦弱到勇敢的過程,牽引著觀眾走進小人物的精神成長史,也走 進了一個民族的覺醒史。不僅如此,影片主人公屢次提及的他們奮起抗爭的原因是日本人“太欺負人”,讓人“氣不過”,這也是普通民眾奮起抵抗日本侵略時生動 真實的心理寫照。透過影片有血有肉的故事情節和主人公悲劇性的命運,觀眾重溫了民族的悲劇,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

      近些年來,一些電影人在寫戰爭題材時,總是在“戰爭中的人性美麗”上做文章,有的甚至在“人性”的外衣下不自覺地為侵略戰爭辯護,這就模糊 了正義與非正義的界限。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認為,《蘭亭》堅持了抗戰題材影視劇創作的嚴肅立場,堅守了正義和非正義的嚴格界限。七十多年前的那場 戰爭,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巨大傷痛和災難是事實,七十多年中,日本政府從未向中方正式道歉和賠償也是事實,而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右翼勢力不僅 要為侵略戰爭翻案,甚至還叫囂擴軍備戰,這更是眼前的事實。面對這些事實,《蘭亭》沒有像有的抗戰影視劇一樣為所謂的“人性化”涂脂抹粉,美化侵略者,而 是通過許多生動的細節,如侵略者連親生女兒、救命恩人都不放過的野蠻行徑,從更深層次揭露了侵略者的冷血和殘暴。

      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李鑫評價說,《蘭亭》不僅揭示了一段真實的歷史,而且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從影片中可以看出,戰爭中沒有世外桃源,面對 侵略,一味的逃避退讓只會讓侵略者更加肆無忌憚。我們只有牢記歷史,提高警惕,我們的家園才不致遭受“蝴蝶灣”一樣的命運,而這正是《蘭亭》反思歷史帶給 我們的現實意義。

    彰顯傳統文化博大情懷

      說起“蘭亭”,人們總會想到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曲水流觴、詩情畫意。蘭亭在國人心里是千古唱和之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家園。國 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藝術處處長陸亮指出,《蘭亭》這部影片追溯到了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名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頗有逝者已逝,來者可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心緒。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蝴蝶灣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秀山碧水,花草石塘等取景為原本灰色陰暗的基調增添了亮點。而 這部影片以“蘭亭”為名,更直接象征著創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對美好、和諧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蘭亭》描寫戰爭,講述故事的時候,也在展現著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正如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主任閻曉明所說,中國文化中的仁愛、寬厚、正直、俠 肝義膽,中國精神中的堅韌、不屈、忠烈、愛國,都通過主人公的行為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蘭亭》很好地將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融入到了影片中,使影片平添 了濃濃的文化韻味。此外,竹林涌翠的寫意畫面、吳儂軟語的臺詞對白、柔婉凄美的背景音樂,更深化了影片的文化意蘊。在這份文化意蘊中,影片講述了戰爭對美 好生活的撕裂,對人性的改變,產生了一種殘酷的美。正是這份殘酷的美,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讓人對戰爭、對歷史、對人性有了更多的反思。

      文化和藝術上的堅守體現了《蘭亭》主創強烈的個人情懷和個人風格,這種藝術特色從《大劫難》到《歲歲清明》再到《蘭亭》一脈相承。北京師范 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認為,《蘭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化的文化堅守,正是目前國產電影所缺乏的。需要指出的是,《蘭亭》這部影片的個性化表達并非局 限于創作者個人的情懷和境界,而是做到了小情懷與大情懷、小故事與大主題、小人物與大背景的結合。這是《蘭亭》與其他藝術片的不同之處。周星說,在商業化 浪潮的沖擊下,能做到這一點,難能可貴!

      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評價說,真正優秀的影片比拼的不是技巧和手法,而是人生思想的境界和電影藝術的情懷。《蘭亭》通過講述小人物在 特定的時間和地域中奮起抗爭的故事,給觀眾開啟了來自于時間和地域的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小見大的視角,帶領觀眾一起進入了鮮為人知的歷史,觸摸到底層煉獄 般的烈火。回顧與展望曾經的故事,仍能為我們前行提供不竭動力。饒曙光進一步指出,由于融匯了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蘭亭》在通體和諧上達到了較高的水 平,在審美境界上是一部通體和諧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這樣的電影才能夠代表中國電影的文化水平,只有拍出更多這樣的電影,才能為中國電影贏得國際 社會的尊重。

    主旋律和藝術美和諧共鳴

      《求是》雜志文藝部主任趙光說,《蘭亭》為觀眾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抗日人物形象。主人公本來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但日本的侵略戰爭打破了生 活的寧靜并奪走了親朋好友的生命,當此之際,主人公毅然決然選擇反抗,最后犧牲生命。主人公的形象既有真實性又有生動性,既有邏輯性又有戲劇性,既有普遍 性又有獨特性,是一個莎士比亞化的性格豐滿、真實自然的小人物。影片完全按照人物自身性格的發展軌跡來安排故事,設計場面,推進矛盾,展開沖突。影片對主 人公形象塑造的過程,也揭示了中華民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忍無可忍無需忍”的處世態度。

      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看來,《蘭亭》雖然是一部文藝片,卻有效解決了文藝片敘事節奏普遍過慢的通病,整部片子表現出強大的藝術掌控力,剪 輯干凈利落,節奏緊湊,敘事流暢。另外,《蘭亭》也較好地解決了不少文藝片思想和故事“兩張皮”的問題。一些文藝片,作者有強大的表達欲望而導致理念先 行,思想外在于故事。《蘭亭》的思想表達和價值傳輸是在故事的娓娓敘述中完成的,不動聲色,不露痕跡。同時,故事的精彩敘述并未干擾意境的完美塑造。整部 片子,實現了思想、故事、節奏、意境的有機統一,是一部藝術片的精品。

      人民日報文藝評論主編劉瓊認為,《蘭亭》是一部自然美的電影,它的影像張力來自于人物的自然表演和整個場景的合理設定——包括人物的生動 性、細節的細膩感、場景的生活化以及音樂的有機滲透。《蘭亭》沒有一些戰爭大片普遍具有的磅礴配樂,它的音樂更貼合人心。因為富有張力的影片畫面已經將故 事呈現得非常完整,不需要音樂再配合畫面做過多的解釋,音樂的作用是將觀眾的情感帶入到整個故事中,完成讓觀者置身故事內的動作。因此,《蘭亭》富有傳統 特色的配樂減少了畫面之上的音樂色彩,增加了對影片觀眾內心的揣測,在烘托情緒上做了一次很好的嘗試。

      山清水秀的環境與殘酷的戰爭現實之間的反差、日本侵略者戰前的謙恭和戰爭中的兇殘之間的對比、日本人井上父女兩人人性善惡的不同等構成了 《蘭亭》這部影片兩種極端審美下的影片結構。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認為,這種極端審美下的影片結構,形成了強烈對比——從淡走向了濃,從平鋪走向了 高潮,無論是影片主題還是藝術感染力的凸顯上,都在影片結尾時達到了最高度,同時也給觀眾留下了回味和思考的空間。

      專家們也就該片大量方言的使用,對于畫面近乎苛求的表現手法以及非職業演員的表演風格進行了爭論與探討。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