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學術看點 >> 正文

    旅游節目的路還很長——從《遠方的家》談起(薛晉文)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1月13日09:17 來源:中國作家網 薛晉文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大型旅游節目《遠方的家》,堪稱國內旅游節目的一面旗幟。短短兩年時間,節目組推出了《邊疆行》《沿海行》《北緯30°·中國行》《百山百川行》等數百集節目,創作者以“穿行與守望”的姿態,鑄就了該欄目特有的境界與情懷,觀后不僅有悅耳悅目的快感,更有悅志悅神的美感,節目本身凝聚和洋溢的文化情結、家園情懷和根脈譜系,彰顯了“良知和品位”兼美的創作理想,寄寓著創作者對文化傳承的虔誠信念,以及真誠守望的態度與自覺擔當的夙愿,面對社會轉型期,這樣的使命和情懷尤為難能可貴。然而,從節目精益求精和可持續的角度講,《遠方的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內容方面的深廣度有待掘進。普通意義上的旅游,其實就是人類有目的的穿行和移動,它是伴隨著休閑放松、身心愉悅和文化享受的特殊情感體驗,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步履到來后,“旅游”正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哆h方的家》作為一檔典型的旅游節目,應主要在滿足百姓的日常旅游體驗方面下功夫,同時應實現“休閑旅游”和“文化旅游”兩者的和諧共振。對當下多數基層百姓來說,環游中國和走遍全球依舊是奢侈夢想,該節目應抓住這一特殊的時代訴求和百姓需求,在休閑旅游方面滿足百姓的日常精神消費和基本體驗欲望,譬如,對名山大川的向往、對游山玩水的渴望都應是該節目表現的重點,而不能停留在“獵奇”、“把玩”和“懸浮”的淺水區重復轉圈子,不應刻意挖掘和展示少數民族的“落后”和“原始”,更不應將平等民族關系偷換成“看”與“被看”的失衡關系,相反要在“體驗”、“互動”、“減壓”、“風俗”、“風物”、“風情”、“風韻”層面費思量。要在“文化旅游”方面做文章,比如,在展示沿海、邊疆和名山大川風物和風情的同時,應有意講述文人騷客的過往故事,風流雅士的軼聞趣事,當代小人物的動人故事,由此而生發出點點滴滴的“理想”與“信仰”、“品格”與“情懷”、“問題”與“反思”。歷史過往與時代問題的對照和審視頗為重要,這里不需要濃墨重彩,不需要密密扎扎和高深玄奧,努力做到“鹽溶于水”那樣的有味無痕,“羚羊掛角”那樣的灑脫飄逸,以及“余音繞梁”那樣的韻味無窮應是節目的文化追求。我們常說,山因文人穿行而性靈,水因故事傳說而清遠,只有讓山與水方面的內容都生氣灌注起來,這才是一流旅游節目應有的境界和品格。

      藝術形式和表現方式有待創新�!哆h方的家》的表現方式相對靈活多樣,以外景記者為視點的“引戲員”角色的設置尤為讓人稱道。然而,外景記者的提問方式有時過于草率。比如,《邊疆行》某期節目中,外景記者來到不同的特產經銷店,提問的話題都是月收入和年收入的套話,未免有些雷同和不太得體;另外,外景記者的風格有待進一步穩定和提升,針對不同的采訪內容和對象起用不同風格的外景記者,記者與向導面對面時,盡量將鏡頭讓給向導去解說,觀眾更愿意聽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怎么說、怎么想,更喜歡和當地人的生存方式和情感狀態零距離接觸,記者過多的話語反而淹沒了節目內容的豐富內涵。解說詞本來是對畫面本身無法展示事物的補充、解釋和說明,如果喧賓奪主就顯得畫面和聲音本末倒置了,觀眾能看懂的東西再去多說其實是畫蛇添足。今后播出的節目應盡量拿捏好解說詞的使用程度和出現頻率,減少不必要的冗長話語,需要給觀眾的思考和梳理“留白”。

      節目的細節方面還不夠精致和出彩,好的細節能夠對節目本身起到畫龍點睛和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比如,展示佛學院僧侶寒窗苦讀的毅力和艱辛,完全可以從其筆記的細節、食宿的細節入手去講述,這樣反倒更加形象生動和細致入微。節目的鏡頭運用有時不夠穩定和嫻熟,總給人一種飄忽和游離的感覺,就旅游節目而言,應大量使用特寫、中近景等視覺沖擊力較強的鏡頭語言,以及長鏡頭和景深鏡頭等紀實性較強的鏡頭語言,遠景或廣角鏡頭用在簡單介紹背景、調節節奏、抒發情感方面較為妥帖合適。最后,需要下功夫做好前期調研,從哪些視角切入表現內容更需要反復斟酌,后期制作還需用心打磨。

      文化韻味和藝術美感有待淬煉�?v覽該節目的系列作品,每期節目的內容塞得有些過滿,可否在不同內容的承上啟下之間留出一些空白,拿音樂名作和文藝名篇去填補,讓講述內容的藝術美感在音樂旋律和文藝作品中獲得托舉與升華,這樣的改變可能要比絮絮叨叨的解說,或連篇累牘的講述更能引發觀眾的聯想和想象。把藝術美感留給觀眾去補足和豐富,而非借助過多的話語去強制灌輸。比如,《沿海行》中“古韻紹興”這期節目,既然來到了“百草園”,介紹主要景點后,何不來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經典的寫景抒情段落,這樣的處理與外景主持的話語相比,可能“一句勝過一萬句”。再如,《邊疆行》中義務清理滇藏塌方石塊的老阿媽的故事令人動容,在外景記者與阿媽的互動交談后,不妨用《愛的奉獻》或《天路》等樂曲,去烘托和彰顯凡人的無私與崇高,這種紀實呈現與電視散文式的巧妙結合,其實給觀眾留下了極大的回味空間,再多贊揚和拔高性的話語此時都顯得多余,因為音樂本身就是在旋律上流淌的思想。又如,《百山百川行》中有關“哀牢山風情”的講述很完備,但維系哀牢山“夜不閉戶”村社秩序的文化本質和文化底蘊是什么?其實無須太多表述,只須拿《禮記》中的話語略微畫龍點睛即道出了真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币痪湓挘醇せ盍吮酒诠澞康奈幕嵨逗退囆g美感。在傳媒形態勃興的今天,單純的介紹自然風光和人文地理的旅游節目,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高級接受需要,觀眾渴望呼吸山水草木背后的文化氧氣,迫切需要品味風光背后的文化韻味和藝術美感,同時也衷心希望能在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換位凝視中,尋找和確證自己的文化坐標和文化存在,這當是旅游類節目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遠方的家》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沒有人為的造作,也沒有情感的肆意泛濫,對行進中的紀錄片創作進行了新探索和新嘗試,對于本土旅游節目、乃至紀錄片的創新均具有示范意義和拓荒價值,倘能在表現內容、文化韻味和表現手法等方面精細打磨,該欄目必將在電視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堅信旅游節目的春天不會太遙遠。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