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 正文
時下,有的領導干部遇事親力親為,事無巨細,被人指為“局長干了科長的活兒”;有的領導干部則信奉“無為而治”,遇事當起了甩手掌柜,被指為“供在廟堂的泥菩薩”。那么,領導干部如何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這里的關鍵就是,既要懂得什么事不必“親自”做,也要懂得有些事非“親自”不可。
調查研究是一門基本功,領導干部不僅要“親自”做,還必須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下功夫做好。領導干部無論經驗多么豐富,無論信息手段多么先進,感受實踐、聯系群眾是別人和信息手段代替不了的。“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只有深入扎實調查研究,才能聽到“原生態”的聲音,掌握不曾過濾的實情,為科學決策提供準確的依據;才能“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對可能發生的問題做到“察于未萌,止于未發”;才能真切體察群眾的情緒,密切同群眾的關系,在改進作風上做好表率。
解決問題是領導干部的職責所系,對于工作中的問題和矛盾,領導干部不僅要放下身段細心了解,還要撲下身子親力親為。一個有作為、有擔當的領導者,絕不會回避和掩飾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而是讓“問題意識”縈繞心間,圍繞解決問題動腦筋、想方法、搞謀劃。特別是一些難點、棘手問題,更需要領導干部勇于擔當、主動作為,既要拿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又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狠勁攻堅克難,以難點問題的突破打開工作新局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些事看起來并非“十萬火急”,也并非“一日之功”能夠奏效,但事關基礎和長遠,具有奠基石作用,更需要認真對待,不敢懈怠。讀書學習當屬此類。在學習上不拿出一番“擠勁”和“鉆勁”,一味圖省事、走捷徑,“內事不決百度一下,外事不解谷歌一番”,甚至讓人代學、代寫、代考,終究吃虧的是自己。因為荒于學習者是不可能與成功為伍的。
一位省委書記在駐村調研期間,與農民一起下地栽紅薯,他栽的那垅紅薯結得又大又好,得到一位老農的稱贊。他動情地說:“當時就有一種受到農民夸獎的快意。”一個省委書記不可謂不忙,與農民同勞動這樣的事,本可讓人代替,他卻“親自”去干,并且勞有所獲,以得到老農夸獎為快意。在這里,“親自”就成為一種典型示范,成為一種聯系群眾的方式。這類“親自”看似事小,實則蘊含做好群眾工作的“真經”,體現出“親自”的價值和魅力。
當然,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許多事用不著事必躬親。對于哪些事該“親自”,哪些事不該“親自”,關鍵是心中有數,行之有度。對于那些事關全局、事關基礎、事關作風和形象的問題,領導干部應當既要講宏觀,又要講微觀、講具體,并且要“親自”踐行,作出示范,才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帶動全局工作的進展;而對于一些應酬性、事務性的工作,則大可不必“親自”去做,還應能少則少,能簡則簡,以便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那些必須“親自”去做的事。
當年,鄧小平同志批評一些犯官僚主義錯誤的同志,說他們中有些也是很努力的,卻是“辛辛苦苦的官僚主義”。今天,面對復雜的環境和繁重的任務,領導干部尤其要懂得“親自”的學問。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06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