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美院畢業展,該不該向市場靠攏?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1月05日09:47 來源:中國文化報 賴睿

      對于美院的畢業生來說,畢業展是他們藝術生涯的第一個展覽,意義非同尋常。2013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今年,畢業展也成為各大藝術院校展示學生風采、促進學生就業的一個途徑。各大招聘機構負責人邊看展覽,邊挑人、挑作品,成為藝術院校的獨特景觀。

      學校主動適應市場

      一直以來,畢業展僅僅是作為各藝術院校每年一度的內部展覽,以簡單陳列學生作品的形式,來展示學校教學和學生專業的成果;學生也都將其視為在母校“露臉”的一個機會。但隨著近年來就業壓力的增加,各大院校也不再固守傳統,開始策劃畢業展,擴大影響,一步步將其打造為具備畢業生招聘、作品推介和交易平臺功能的展覽。

      中國美術學院2013年的畢業展吸引了上百家企業參觀展覽、挑選人才,而辦畢業展,就是希望借此“推出作品、推出人才、推向社會、推動就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畢業展中特別為造型專業的學生安排VIP專場,邀請今日美術館、北京時代美術館等16家藝術機構,把藏家和藝術機構聚集過來,向其定向推介本校學生,并通過與知名企業合作,組織部分專業學生把畢業展開到了798藝術區。

      “現在學純造型的學生,就業面越來越窄,畢業班有1/3考研,1/3出國,其余的找工作非常難。畫院、老師等職位數量少、要求高,一般學生很難進去,很多同學都選擇做一個職業藝術家。這個時候學校能夠幫助他一下,早點和畫廊、機構有所接觸,可能他未來的職業道路就能夠平坦一點。這是我們的想法,不希望學生畢業就失業。”對于舉辦VIP專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相關人士如是說。

      事實上,通過各大院校的畢業展也可以看出,適應市場需求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學生的主動選擇。許多突出實用性的家居設計、游戲軟件已經在畢業展中出現,一些學生的實用設計甚至是為合作廠商定制而成。在藝術與市場結合越來越緊密的今天,大學生的畢業創作也成為市場收藏的一個新熱點。據報道,今年國內有計劃推出的大學生藝術作品拍賣專場就將達到前所未有的22個。

      藝術與市場是否沖突

      面對畢業展越來越多地擁抱市場的做法,各方人士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贊成的一方認為,現在有才華的年輕人很多,但大都缺少機會。目前藝術市場的整體調整,讓藝術機構的運營壓力很大,與年輕藝術家的合作都很謹慎。學校的展覽會推介,以群體形式出現,讓學生不再單獨面對市場,更容易讓學生得到關注。

      另一方也表達了疑慮:大學學習成果的畢業展示應該堅持學術性,不應該變成交易會;讓學生過早地進入市場,被資本侵擾不能安靜創作,自己的認知可能被扭曲,會影響他們風格的完善。

      “學校其實跟市場并不沖突。學校在培養環節還是以學術為主,但是學生畢業必然要面對市場、進入社會,純藝術專業的同學也不例外。對于學校,在校學生還是以學術為主,不摻雜商業問題,作品首先以畢業收藏為主,以學術標準判斷,將來會成為學院收藏品的一部分。如果機構與學生發生交易,學校不會介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敢認為,藝術家盡早進入市場,才能盡早對市場形成免疫力。早點或晚點接觸市場,都不是主要問題,重要的還是個人的把握。“資本的誘惑并不僅僅是青年藝術家面對,成熟的藝術家也要面對。因為市場是早晚要面對的,那還不如早點接觸市場,讓學生知道市場是怎么回事,產生對市場負面作用的抗體。”

      需要更廣闊的平臺

      市場認可與學術認可是兩個概念。藝術品的社會轉化單靠學校很難完成。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王贊建議,可由文化部、教育部來組織一個大規模的畢業展,再推出一些精品,以這種高層次、專業化、有學術認定的方式推向市場,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有好處,而不是短期的市場行為。“讓藝術品在學術的層面進行推廣,使學生的創作與研究有了后續性的進展,還可以讓下一屆的學生看到,我的作品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出去,而不是非得追逐市場。”

      即使有學校的大力推廣,許多藝術畢業生仍然認為目前的展示交流平臺不足,尤其缺少針對畢業生創作的高層次展示平臺。湖北美術學院院長徐勇民說:“每年各高校的畢業展季,如果有一個傳媒平臺,能更集中、更便捷地展示各專業院校的畢業創作,將會有利于各高校教學成果的交流,也是對目前優秀作品巡展方式的有效補充。”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