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tài) >> 理論探討 >> 正文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我國博物館總數已達3589個,未來10年仍將以平均每年約200座的速度增加。
跳躍的數字反映了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文化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但在硬幣的另一面,攀比跟風、超前建設、重場館輕展品、重硬件輕功能等現象也帶來隱憂。
筆者曾在河北某地參觀過一家博物館。新建的場館高端大氣、寬敞明亮,展品卻寥寥無幾,幾層樓的場地出現閑置。或許這其中有新館初修、尚待完善的原因,但“門庭冷落車馬稀”的狀況,難免不讓人為其未來的運營擔憂。博物館建設須經過嚴格、科學的論證,如果只是為了追求場館建設率和營造氣派的表象而盲目上馬,必然會造成嚴重的浪費或損失。
《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將博物館的功能定義為對人類和人類環(huán)境見證物進行研究、采集、保存、傳播,特別是為研究教育和游覽的目的提供展覽。中國名氣較響的大型博物館目前在藏品的保護、研究、管理、展示和服務水平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豐富的展品和展覽手段成為吸引更多觀眾、更好地發(fā)揮社會教育功能的有力保障。然而,一些中小型博物館由于客觀和主觀原因,辦展質量不高,教育服務項目和文化產品單一,在博物館功能的發(fā)揮上仍心有余而力不足。
若要打造如同盧浮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般的頂尖博物館,必將對軟件建設提出更高要求。相比對珍貴展品的推崇和對游客數量的追求,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怎樣讓游客擁有最佳的觀展體驗,如何在觀展服務及配套設施方面更加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