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重視現狀研究 著眼創作實踐(馬龍潛)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1月04日09:16 來源:中國作家網 馬龍潛

      寧殿弼的《新時期探索戲劇研究》(以下簡稱《探戲》)難能可貴,具有填補當代戲劇史研究空白的意義。

      該書的學術價值和亮點可概括為以下四點:

      一、選題得當,重視現狀研究,著眼于當下創作實踐的觀察與思考。一向關注當下舞臺藝術的寧先生立足于落幕不久的舞臺演出實踐,緊緊把握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脈搏,把研究的出發點和目的落實在為當今戲劇創作發展和繁榮服務的時代要求上來。全書研究的基點放在20世紀80年代這“十年節奏”的坐標上,實顯出研究的當代性、即時性,使戲劇理論、戲劇藝術規律的研究緊密貼近現實,貼近當前的戲劇創作實際,“零距離”地跟蹤當下舞臺藝術創作活動、戲劇現象流程。從新的現實實踐中總結出具有規律性、普遍的、特殊的東西,探討新的歷史條件下戲劇如何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更能指導當下的藝術實踐。這樣的理論方能更富有生命力和時代感。

      二、在全面理解和整體把握下解讀80年代戲劇史斷面。此書先進行個案文本具體而微的縷析抉剔,然后在此基礎上,從宏觀的視閾展開總體的系統的綜合研究,由考察個案作家作品上升到將探索戲劇作為一個階段戲劇現象進行整體全面的總結估價。從探索戲劇產生根源探因、探索戲劇的戲劇觀,到探索戲劇的不同類型特征;從探索戲劇思想內容的翻新,到藝術形式的創新;從探索戲劇對傳統戲曲的繼承,到對外國戲劇的借鑒,最后到探索戲劇評估的爭議,該書都給予了周詳的解答闡釋。

      三、理論上有原創性見地,批陳得失,發人所未,自開堂奧。縱觀全書,看得出其基本觀點吸納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之精華,又在此基礎上前進一大步,在許多問題上、特別是有爭議的問題上,對已有的論述多所發揮和突破,時逸新見,而不步人后塵,拾人余唾。如對《wm·(我們)》《荒原與人》《車站》《街上流行紅裙子》等劇作的評論。可稱道的是在80年代戲劇主潮概念的界定上,鑒于評論界對此稱謂一向紛紜、混亂(諸如實驗戲劇、先鋒戲劇、前衛戲劇、新潮戲劇、創新戲劇、新現實主義戲劇、探索戲劇……的稱呼)該書作者經過比較研究,有理有據地吁請大家統一稱之為“探索戲劇”為好。倘若劇評界都一致認同此議,可以想見將結束研究此期戲劇現象的混亂不堪局面,有利于對80年代戲劇認識的整體推進。我認為這一定名提議是富于建設性的、科學合理的,應該響應的。

      該書獨出心裁地將探索戲劇大致劃分為寫意、寫實、哲理、荒誕、文化、心理、娛樂、綜合八個類型,歸納出各類型的獨異特點,推舉出類型的代表作,分類別型的一一解析之。如是,既使探索劇的品位、亮點得以彰顯醒豁,又讓各個劇目按自身的主要風貌歸宗有屬。此種類型分析法雖不盡準確合理,譬如有的劇既有此類型特征,又具彼類型特征,而分析中只能將其歸為一種類型,但大多數劇目歸類還是確切服人的,切合其實的。這種分類研究法在探索戲劇研究中尚屬首次,應該說是一種獨步、創新。可以看到,作者對多數探索劇目的審視既做到總攬全局,完整把握,又近乎深入肌理,剔微抉細,頗有深度和穿透力。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著意把“文化型探索戲劇”置于首位,用了6萬字的篇幅解析該型劇作的文化內涵、文化意蘊、文化價值,從而使讀者提高對我們民族文化的自覺、自信,認知戲劇創作一翼對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貢獻。這部分評述我看可謂全書的一個看點、亮點。

      四、在研究方法上,該書以“文本批評”為主,避卻了批評過度“理論化”,空疏泛論,遠離讀者大眾。歐美新批評派提出的“文本批評”理論在批評史上很有建樹。文本既是一種社會檔案、社會學教材,包蘊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倫理學、宗教學豐富內涵,又是藝術創造、藝術學的載體,文本分析既可解讀社會人生問題,又可闡釋種種藝術問題,使戲劇研究回歸戲劇本體和本質功能。《探戲》采用的“文本批評”方法旨在精心解讀、闡述每一部戲的劇本(也稱“腳本”)的戲劇文學性特征,包括主題、內容和形式上的先鋒性、人物形象、情節、結構、編劇法、語言、風格乃至舞臺呈現形態等等,讓戲劇批評回歸戲劇,教讀者讀書時猶如身臨演出現場一般,切身撲獲與劇中人心靈感應的內涵,感受戲劇魅力。在這本書里,不難看到作者探討將傳統批評方法和新方法相結合的嘗試。總體上采用的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美學”的批評方法,即從政治學、哲學、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倫理學、宗教學等多重視角來把握探索戲劇,揭示其思想價值、美學價值和歷史價值。同時又試驗著吸納當今世界文藝研究新方法的前沿成果,如運用比較文學、系統論、精神分析法、結構主義、神話原型批評、文化人類學、文藝生態學等來評騭戲劇探索思潮。向著既繼承中國傳統文論中文藝批評話語的精髓,又汲取、參照西方新潮文藝批評理論體系的精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戲劇批評理論框架和話語方式的目標邁進。雖然成績不顯著,步子不夠大,但這一動向是依稀可見的、可取的。

      綰言之,此書回眸總結了80年代前后當代戲劇演進的歷史經驗和戲劇藝術自身發展的藝術規律,對于指導、推動當下戲劇創作的繁榮有裨益,堪稱國內迄今較為完整系統研究中國戲劇10年探索藝術成就的專著中鮮有齊肩的一部力作。它的問世為編纂中國當代戲劇史、文學史提供了思想理論和藝術資料準備,豐富了當代戲劇研究理論文庫,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填補當代戲劇史研究空白的開創性意義。

      本書的缺點是:作者對所研究的劇目缺乏直觀感性印象,因居所不在演藝中心大都會,未能進劇場觀摩所有研究劇目的演出,獲得臨場感、親歷感,也就無從將讀劇本的理性思考與親睹演出的觀感結合起來,不免使評騭的深度和準確度削減。再一點是:將探索戲劇放到中國戲劇、世界戲劇的宏大整體中進行思考,作多項多層次的比較,方能顯示寬闊的學術視野和深厚的學植,而本書里探索戲劇與古今中外戲劇的比較涉筆甚少,特別是缺少總體性的宏觀上的學理性、實證性的比較論證。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