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學院派為何與文學現場越行越遠?

    ——訪首師大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吳思敬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1月01日15:08 來源:中國藝術報 金濤

      五四時期,魯迅、周作人、胡適、聞一多、林語堂、朱自清、徐志摩……一大批知名作家都曾任職于高校,引領一代風潮;對比當下,僅有為數不多的高校中有創作型教師。目前高校的博士培養制度及教師職稱考評制度并不利于創作與研究的互動。博士拿學位、教師評職稱,都不能靠創作。這種情況,必然把研究生、教師的主要精力引導到理論研討、論文寫作方面。即使很有創作天賦的老師和研究生,也難有機會在大學里施展創作才能,從而形成了搞創作的人在大學處境艱難的情況。

    羅琪繪羅琪繪

      遙想五四,魯迅、周作人、胡適、聞一多、林語堂、朱自清、徐志摩……一大批知名作家都曾任職于高校,引領一代風潮;對比當下,僅有為數不多的高校中有創作型教師,高校文學創作與研究似乎離當代文學現場越來越遠,緣由何在?在首都師范大學迎來第十位駐校詩人之際,本報記者專訪了首師大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吳思敬,請他就當下高校為何創作型教師缺失、怎樣看待駐校詩人駐校作家制度等問題談了個人看法。

      首創駐校詩人制度:

      十年風雨不尋常

      記者: 2003年首都師范大學在國內首設駐校詩人制度,風風雨雨走過了整整十年,成果豐碩;赝昵埃O立這一制度出于怎樣考慮?

      吳思敬:當初設立駐校詩人制度,國內還沒有可供參照的樣本。國外有駐校詩人,多是已經功成名就者,或是桂冠詩人。我們設立之初,考慮到中國的具體情況,把重點放在詩歌創作中有一定經驗的年輕詩人身上,希望通過駐校,既提升詩人創作水平,又促進學校工作,培養青年學生的人文精神。

      記者:遴選標準是什么?

      吳思敬:建立制度時,我們希望有一個公平進校的標準,因此決定從《詩刊》社的華文青年詩人獎獲得者中遴選。華文青年詩人獎面向40歲以下的青年詩人,有嚴格的評審原則和很好的公信度。該獎每年評選三人,首師大中國詩歌研究中心選擇其中一人駐校。

      記者:首師大能夠為駐校詩人提供哪些條件?駐校后需要開展什么工作?

      吳思敬:駐校以后,首師大可以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辦公條件,為他們租一居室房子作為創作室。北京房租年年在漲,現在住房費用已達三萬多一年。從今年開始,還給駐校詩人提供一定的生活補貼。當然,駐校詩人的生活來源主要還得依靠原單位。

      首師大對駐校詩人寫什么、寫多少、怎么寫一概不干涉,沒有限定指標,強調創作自由。但是每個駐校詩人都很自覺、勤奮。特別是有些詩人在原單位事務比較忙,駐校以后會有充分的時間閱讀、寫作。他們給本科生開詩歌講座,與研究生舉行對話會,同首師大的老師與學生交朋友。駐校結束前要召開隆重的駐校詩人詩歌創作研討會。學校里有一些自發的詩歌愛好者和業余作者,駐校詩人的到來,給這些同學提供了面對面接觸詩人、學習創作的機會。剛剛離校的第九位駐校詩人宋曉杰就非常認真地給學生看稿,還推薦學生的優秀作品到《詩刊》發表。除了提供校內交流機會,首師大還積極介紹駐校詩人參與中國作協及其下屬的《詩刊》社、現代文學館、魯迅文學院等舉辦的詩歌活動。此外,首師大還為駐校詩人提供與兄弟院校交流的機會。比如介紹李輕松、邰筐、徐俊國、王夫剛、宋曉杰等到北京語言大學同外國留學生座談、為他們講課。這些漢語水平較高的留學生,很可能是未來的漢學家,他們和這一代作家接觸后,對于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將會起到積極作用。

      高校當代文學研究:

      為何離文學現場越來越遠?

      記者:有人認為當今高校文學研究和當代文壇隔離,和文學創作現場脫節。您認同這種說法嗎?

      吳思敬:這里面情況很復雜。這些年我擔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在做第一線工作。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最早的會員主體,除了高校教師外,還包括報刊的文藝編輯、文藝出版社的編輯以及社科院系統文學所的研究人員等,此外,還有一些在其他部門的評論家。但是后來,當代文學研究會的主體逐漸變成以高校教師為主,編輯有,但很少,社科院系統人員有一些,但也不多,力量沒法和高校比,F在只要是綜合類大學、師范類大學,都有中文系;理工科大學也在向人文學科擴展。中文及相關專業的師資力量非常雄厚,科研經費也不斷增加。這樣便形成了當代文學研究陣地向高校偏移的情況。

      在體制方面,目前高校的博士培養制度及教師職稱考評制度并不利于創作與研究的互動。博士拿學位、教師評職稱,都不能靠創作。這種情況,必然把研究生、教師的主要精力引導到理論研討、論文寫作方面。即使很有創作天賦的老師和研究生,也難有機會在大學里施展創作才能,從而形成了搞創作的人在大學處境艱難的情況。此外,高校文學研究歷來偏重于對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和文學理論的研究,這種慣性加劇了研究者與當代文學創作現場的疏離。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為例,對作家研究,大部分集中到魯、郭、茅、巴、老、曹,以及張愛玲、沈從文等,與當下的文學現場關系不大。當代文學研究也存在這個問題。目前的現當代文學的分期,以1949年10月為界,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文學都是當代文學,F在的青年教師多是上世紀6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們研究17年文學、文革文學,甚至改革開放初期的文學,跟我這個年歲的人看“五四”一樣,完全得靠書面文獻,與文學現場也是隔離的。嚴格來說,當代文學應當是現在進行時的文學,對當代文學的研究不能脫離當下的文學現場。而作為高校的當代文學教材又要講究經典性和穩定性,這樣當下最新的文學創作成果就很難進入課堂了。真正關注當下文學現場的老師和研究生不是說沒有,但太少。要追蹤當下文壇并堅持下來,工作量很大,非常不容易。

      記者:這個問題有可能解決嗎?

      吳思敬:比較艱難。一方面對教師的評價體制很難改變。另一方面學科偏見依然存在,研究古代文學的是學問,研究現代文學的以前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學問,當代文學更不被看重。

      記者:近年來也有一些高校積極嘗試引進作家。比如畢淑敏、余華、遲子建、張煒、尤鳳偉、莫言等成為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王安憶任教于復旦大學,畢飛宇成為南京大學教授,劉震云和閻連科等受聘中國人民大學。今年北京師范大學成立了國際寫作中心,莫言擔任中心主任,賈平凹成為北師大首任駐校作家。但這種做法也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人認為這是作家與高校彼此互戴高帽。您認為駐校詩人、駐校作家方式能否在高校中廣泛推廣?

      吳思敬:完全可以推廣。各個學校設置不同的駐校詩人、駐校作家是好事。他們的到來對學生創作是種推動,甚至能造成一定的轟動效應,對人文精神培養極為重要。學生們平?吹降亩际钦n本上的作家,一旦活生生的作家來到眼前,對他們影響很大。

      詩歌教育:

      應該從中學抓起

      記者:新世紀以來,校園詩歌創作趨于沉寂,駐校詩人的到來或許會帶來一點改變。

      吳思敬:目前,駐校詩人制度并未普遍建立,首師大的駐校詩人也僅是一個點,對首師大學生的創作有一定促進,但很難產生全局性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充滿理想主義氛圍,但到了90年代以后,受商品經濟大潮和大眾文化沖擊,整個社會文學理想淡化,校園詩歌有所沉寂。但是這并不是全部。我要說的是,詩歌創作不是謀生手段、技術手段,詩歌要靠精神支撐,是生命自燃發出的真誠聲音。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仍有一些人在默默堅持詩歌創作。整體來看, 90年代到現在,詩歌刊物沒有減少,詩集數量出版不比80年代少,一些有才華的詩人不斷涌現。首師大的駐校詩人,大多都是在90年代以后成長起來的。

      記者:在您看來,大學文學院系該不該重視文學創作的教育?

      吳思敬:大學中文系進行一定的文學創作教育是必要的,但這主要是從普及人文精神、強化文學實踐的層面而言,不能指望教了小說理論就會寫小說。文學創作的規律不是教出來而是悟出來的;作家的成就不只看他的教育與勤奮程度,還要依仗個人的天分、生存的環境和特殊的社會機遇。

      我覺得不僅大學可以進行文學創作教育,就是中學,也可適當地進行一些文學寫作的訓練。特別是在中學教學生寫些詩非常有必要,也最容易切入,F在高考作文題常有“不準寫成詩歌”的限制,這就給學生形成一種心理暗示:詩歌對升學是沒有用的,甚至一些中學語文老師也這么認為。但實際上,詩歌對于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涵養他們的心靈有極大的好處。現在有一些學校做了嘗試。北京就有一所被北京作家協會命名的詩歌特色!T頭溝大峪中學分校。學生一進校就開詩歌選修課,老師講授古典詩詞及新詩名篇,指導學生觀察寫作。經過訓練,孩子們進步很快,他們的想象力常常讓大人驚嘆。理想的教育應該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詩歌恰恰可以解放想象力。因為要想寫好詩歌,必須從事物的現實層面超脫出來,發展創造性的聯想與想象,強調思維的獨特性。

      以詩會友:

      為什么詩人活動越來越多?

      記者:有個比較有趣的現象,現在國內詩歌活動非;钴S,詩人似乎很愛參加各種集體性的交流;可同樣是文學創作,小說家的群體性的活動卻比較少。這是為什么?

      吳思敬:“以詩會友” ,這本來是我國詩人自古形成的傳統。在當前,詩人喜歡參加詩歌交流活動,是因為他們在本單位、在本地往往是孤獨的,有時甚至遭遇諷刺挖苦。詩人們由于共同愛好,聚在一起,尋找知音,這在精神上給予他們很大的鼓舞。從古到今,詩人們都喜歡漫游,一方面飽覽自然山川、風土人情,一方面與聊得來的詩人吃飯、喝酒、談詩,甚或盤桓數日。這樣的活動完全是詩人自發、自愿的,是超功利的。當然在詩人圈里久了,近距離看,沽名釣譽、品格低俗的人也都有,但真正熱愛詩歌、在詩歌活動中尋找知音、交流詩藝的還是主流。

      此外,近年來地方政府樂于通過詩歌活動宣傳本地文化資源,提高旅游知名度,提升文化品位。比如浙江海寧有徐志摩詩歌獎,廣東珠海有蘇曼殊詩歌獎,山西永濟有鸛雀樓詩歌獎,河南鞏義有杜甫詩歌文化節,安徽有馬鞍山李白詩歌節,寧夏有黃河金岸詩歌節等等,這些活動給詩人提供了很多交流的機會,也宣傳了本地的文化資源。但想要通過請小說家寫小說,或搞一個大戲做宣傳,操作起來難度會大很多。再有,這些年來不少企業家開始贊助詩歌活動。這些企業家當年曾經是詩人,或者對詩歌有憧憬,下海成功后,心里對詩歌的感情沒有斷。比如湖北的閻志,作為企業家,他本人一直堅持詩歌創作,還辦了詩歌刊物《中國詩歌》 ,每月一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他還設立了國內單項獎金最高的聞一多詩歌獎,每年評選一位詩人,獎金十萬。這些詩歌活動對于促進詩歌的發展與繁榮是很有意義的。

      相關鏈接

      首師大迎來第十位駐校詩人

      “此刻,我的心情很激動。能夠再次回到校園,是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 ”不久前,首師大迎來了第十位駐校詩人楊方。 《詩刊》原主編葉延濱這樣評價楊方:“她基本經歷了青年詩人大滿貫的全部過程——做過《詩刊》每月詩星,參加過青春詩會,獲得了華文青年詩人獎,詩集入選‘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 ,又做了首師大駐校詩人,走完了當今青年詩人上升階梯的每一步。 ”

      面對前幾屆駐校詩人,楊方說自己感到壓力很大。剛剛離校的宋曉杰駐校一年收獲頗豐:出版了詩集《忽然之間》、散文集《帶你去茫茫的雪野》 ;一部應邀創作的長篇小說已完成近三萬字;翻閱了八十多本書,寫了五萬多字的“駐校日記” ……宋曉杰說,在北京見到阿多尼斯等國際級的大詩人,與首師大的同學及北京語言大學的留學生互動,與《詩刊》社老師、朋友及一些詩友們的敘談、交流已成為她駐校生活中的美好回憶。在離校前舉行的宋曉杰詩歌創作研討會上,一本精美的詩集,一冊沉甸甸的論文集,一次推心置腹的學術研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更令人難忘的是,因為飛機延誤,首師大教授吳思敬在會議當天凌晨四點多才趕回北京,沒來得及多休息就趕到現場主持一早的討論,師生之誼,令人感動。

      首師大駐校詩人制度迄今已持續十年,先后有江非、路也、李小洛、李輕松、邰筐、阿毛、王夫剛、徐俊國、宋曉杰、楊方等十位詩人駐校,他們中很多已成為當下中青年詩人中堅力量。談及駐校詩人制度,葉延濱表示: “世界上有創意的人很多,但能堅持做下來的人很少。首師大駐校詩人制度在中國能堅持十屆,持之以恒,非常不容易。駐校詩人制度是當今詩壇有創造性、建設性的詩歌項目,它所起到的學術積累、人文精神培養作用,應該引起有識之士的重視。 ”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