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李蘭妮:愛的救贖是人對萬物應持的態度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0月30日10:02 來源:深圳特區報 鐘潤生

      深圳作家李蘭妮出版《我因思愛成病》,再次聚焦抑郁癥——

      愛的救贖 是人對萬物應持的態度



    李蘭妮及其作品。李蘭妮及其作品。

      5年前,當一本名為《曠野無人——一個抑郁癥患者的精神檔案》的長篇非虛構圖書出版后,無數人為之震撼:我們對人類精神疾病的了解是多么的無知。5年后,這本書的作者、深圳作家李蘭妮再次推出新作《我因思愛成病——狗醫生周樂樂和病人李蘭妮》。這本書關注的依然是抑郁癥。

      “我通過記錄我和小狗周樂樂相處的過程,來認識生命的本質,從而反觀自身。”昨日,記者采訪李蘭妮時,她這么說。

      ●寵物療法的核心是愛的治療

      2008年,久經疾病折磨的李蘭妮,寫作了《曠野無人——一個抑郁癥患者的精神檔案》一書,真實地呈現了抑郁癥的病狀和治療的過程,以及生理、心理和家族、社會、文化的成因。這一作品既是一個抑郁癥患者的真實臨床記錄,像一封送給同為抑郁癥患者的人們的鼓勵之信,既告訴了他們抑郁癥究竟是什么,也告訴了他們抑郁癥是可以被征服的。同時《曠野無人》也是一個醫者對于抑郁癥治療的介紹,將國內外的抑郁癥相關理論知識與治療方法融于其中,更重要的是《曠野無人》是一本抑郁癥患者的第一手心理資料,全面透徹地分析作者所經歷之種種都是有著怎樣的根源。可以說《曠野無人》不僅是一部文學著作,更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

      時隔近五年的時間,李蘭妮再推新作《我因思愛成病——狗醫生周樂樂和病人李蘭妮》。作為《曠野無人》的續篇,本書描寫了李蘭妮和她的小狗醫生周樂樂,為跨越彼此之間的鴻溝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其中經歷了種種誤會、敵意、掙扎,以致因愛成傷。但最終通過重新學習愛的功課,真正體悟到了生命的真實含義。而其內容打破了傳統文學作品的創作模式,將第三人稱的客觀陳述、李蘭妮的第一人稱獨白,以及擬人的狗醫生周樂樂的感情描寫,穿插運用于本書中,多維度地分析了抑郁癥的病理表現,以及寵物療法的核心所在——愛的治療。雖然當下也不乏介紹抑郁癥療法的著作,但對于寵物療法皆是一帶而過,《我因思愛成病》一書難能可貴的正是用文學的樣式填充了這一醫學空白。

      ●通過書寫寵物認識生命的本質

      李蘭妮在撰寫《曠野無人》和《我因思愛成病》的過程中,曾幾度抑郁癥復發。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惡化,是因為她在寫作的過程中,必須再度抵達幽暗的潛意識深處,挖掘精神疾患的成因,揭示她那一代人特殊的成長經歷、社會環境種種因素的作用。

      重新打開創痛的記憶、再次體驗是非常艱難的。《我因思愛成病》中,李蘭妮會多次因為照顧小狗周樂樂而出現嚴重的焦慮癥狀,是由于另一只寵物狗在很短的時間內莫名而亡留下的陰影。而一只小狗會對于作者產生如此大的觸動,更深的根源在于她兒時的記憶:一段缺失了父母的愛與關懷的記憶,一段幼年照顧弟弟的記憶,一段獨自承擔各種傷痛的記憶……將這些內心深處的傷痕如抽絲剝繭般再次拾起并細致地講述給讀者,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承受力。

      李蘭妮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是一個癌癥患者,還得了抑郁癥,又是一個寫作的人,所以注定我要為此做些什么。而我所做的這一切,目的正是為了持續探討中國人的精神病象,以喚起療救的注意。”

      在自己與小狗周樂樂的關系上,李蘭妮說,她再次毫不留情地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自己,指向了人的自私、狹小和計較;相反的,在對一個自然生命的關照中,作品完美地表達了生命的尊嚴,“愛的救贖,不僅僅是人對于抑郁癥的治療所在,更是人對于萬物眾生的應持態度。”例如書中提及李蘭妮會為養育小狗周樂樂而嚴重焦慮的一點在于,她每天都要擔驚受怕的“一會兒怕被人偷去燉狗肉煲,一會兒怕被人打死……”李蘭妮強調說:“我在不斷擔心自己無力保護小狗周樂樂的過程中,也表述出了寵物之于人類的意義,就在于我們通過不同于人類的另一種生命形態,來認識生命的本質,從而反觀自身。”

      ●對我們防止心理疾病方面是一個很有益的閱讀

      《我因思愛成病》出版后,和當年的《曠野無人》一樣,在文壇中引起震動。采訪中,很多評論家、學者也不約而同地將兩部作品聯系起來談論。

      “從文學角度來說,早在《曠野無人》的時候,李蘭妮就注意到結構的運用。我不知道她是不是直接借鑒,但她對于結構現實主義的理解非常對,《曠野無人》里面既有認知筆記,又有對自己性格形成的散文式的敘述,又有關于抑郁癥問題的鏈接,她從各個角度造成浮雕的效果,這其實跟在小說里面各種浮雕造成這個效果的方式一樣,但是又非常純熟老道。”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說,“在《我因思愛成病》里面又有變化,她一會兒是李蘭妮的角度,一會兒是第三者的角度,一會兒又是周樂樂的角度,各種不同的角度給我們闡釋了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所以我覺得她在藝術上也是有了很多嘗試的。包括李蘭妮的語言,我說你這不應該是抑郁癥的語言啊,應該是躁狂式的語言啊,經常有大量的反諷運用,看著多么開心,說周樂樂在陽臺上聞了聞前一條狗的尿跡,她說就像讀到了一段愛情短章。這種微妙的俯拾皆是的反諷,看著很開心、很愉快。我相信這次閱讀也是一次愉快的閱讀,是一次文學的閱讀,又是一次對我們心理健康,對我們防止心理疾病方面也是一個很有益的閱讀。”

      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則談到:“我們的文學作品中通常是把疾病視作人生無常或者人生的意外,本來我生龍活虎的,忽然病了,它是人生的意外。我們很少說直接的正眼看到它,說它不是人生的意外。它是我們人生必然要面對的那一面,是我們不愿意面對,我們寧可不看的那一面,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經驗,這個在中國文學中和當代文學中,很少有這樣去面對疾病的。所以我們的文學多多少少也是一個諱疾忌醫的文學,我們不愿去看那個東西。在這個意義上說,像李蘭妮這兩本書《曠野無人》和《我因思愛成病》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它打開了這個疾病的幽暗的王國。某種程度上講,當我們把它寫出來,把它打開,讓它成為一個可感知、可表述的東西的時候,它是有助于去掉籠罩在疾病之上的那個現代之魅,讓我們看到說,以一個更平易的眼光去面對我們生命中的這一面。”

      采訪中,記者獲悉最新一個消息:在《我因思愛成病》出版之后,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將《曠野無人》重新出版。新版《曠野無人》一改第一版黑暗的曠野的封面,而是換成了生命起源般的藍色調書封,相應的《我因思愛成病》的橙色書封則代表著溫暖與希望。這兩個獨特的文本,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抑郁癥背后存在的救贖與希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