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劇《長征》到《井岡山》《紅色搖籃》,再到《陳云》,導演金韜一直鐘情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并在已形成的藝術風格基礎上不斷創新,央視正在播出的電視劇《陳云》,就是金韜導演對領袖人物傳記電視劇創作的一次突破,可以說,金韜為領袖人物傳記劇創立了一種新的電視劇敘事藝術形式,筆者將這部電視作品命名為“電視記錄劇”。該劇完全以真實的人物、年代、事件,類紀錄片似的敘事手法再現了陳云從一個孤兒成長為一代革命偉人的歷史足跡。該劇基本沒有虛構的情節與人物,電視劇《陳云》的這種創新敘事方式比較適合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尤其是對領袖人物、國家領導人的重大敘事。
在以往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中,最常見的敘事是歷史真實人物與虛構歷史人物的結合,這種虛實結合符合了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藝術理念,這是我們多年來從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原則。但鑒于領袖人物傳記題材創作上的難度,電視劇《陳云》類紀錄片似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可取的,該劇既有記錄特質的真實——全劇完全按時間順序、按人物成長軌跡的史實推進,還以大量的畫外音交代了歷史進程中的大事記,以及中共中央的若干重大決定及政策,這些既強化了傳記劇真實的分量,也彌補了陳云同志影像史料的不足,極具文獻價值;該劇同時具備了電視劇的藝術特質——可以按劇的要求酣暢淋漓地塑造人物的性格特點、刻畫人物的心靈世界,使人物上升到一個美學形象。
一部劇能否成功,關鍵看人物能否立得住。而人物的塑造離不開這個人物獨特的性格特征。具體到陳云這一人物,離不開其超凡的政治智慧、經濟才華,離不開其實事求是、嚴謹扎實的工作作風,更離不開陳云同志的人格魅力。筆者認為該劇著力從四個方面通過大量的細節展現了陳云同志的魅力。一是陳云同志嚴謹、縝密的辦事風格。例如,陳云在上海做特工期間,顧順章叛變革命,由于他掌握上海臨時中央領導人的大量信息,因此,轉移及保護黨的領導人成了陳云的工作重點。在極其嚴峻的困境面前,陳云大膽提出開一個舊家具店,這樣,不僅人員往來不會受懷疑,而且通過搬運家具也能夾帶革命所需武器及生活物資。陳云的智慧還表現在自己化作賬房先生,家具店老板另選他人。于是,通過家具店不僅掙了錢支持了困境中的革命同志,其本身又成為隱蔽革命同志的絕佳場所,可謂一舉兩得。這個劇情的描寫,生動刻畫出陳云既有做地下工作者的嚴謹周密,同時也展示了年輕時的陳云就具有的經濟頭腦。劇中陳云說自己:我這一輩子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句話準確地概括了陳云同志就怕給國家給人民造成損失的謹小慎微;二是在性格塑造上,劇中的陳云說的是南方腔的普通話,語言的定位既吻合了出生于上海的陳云,也刻畫了陳云同志溫和、隨和的性格。當年于若木喜歡上陳云除了鐘情于陳云的政治才華,就是看中了陳云溫和的性格;三是刻畫了陳云同志工作上勇挑重擔的革命責任。數了一下,從陳云擔任青浦縣委書記開始到最后擔任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為止,他一共擔任過近20個職務,無論在上海干特工面臨著隨時被叛徒告密的危險,還是四保臨江后接管飽受戰爭摧殘的沈陽后所進行的細碎、復雜的的艱苦工作,還是新中國建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面對新中國財經上只打零分的巨大壓力,可以說,陳云那里艱苦到哪里,黨需要干啥就干啥。陳云從不講條件,干革命義無反顧,陳云正是有著這份對黨和革命事業負責的態度,即便在蘇聯與斯大林會面時,也能義正言辭地的指出共產國際派來不懂軍事、不顧國情的軍事指揮李德所犯下的軍事指揮錯誤以及給我軍帶來的巨大損失。其堅挺的中國共產黨人脊梁以及優秀的外交能力促使斯大林答應給予我軍三個軍的裝備;四是陳云同志求真務實的作風。陳云的一生都在踐行他“不唯上、不唯書、只為實”的原則。同時陳云酷愛蘇州評彈的生活興趣貫穿了全劇。
陳云無論是在上海與周恩來共同負責特工工作,還是在遵義會議后負責中央組織部工作,亦或是四保臨江、接收沈陽,乃至后來一直負責經濟工作。我們看到,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就在于他在任何復雜艱苦的環境中,都能堅守信仰。年輕時候的陳云,是在上海商務印刷館每月十幾塊大洋的高級職員,對于一個窮苦孩子來說,如果沒有抱定革命的思想與決心,是不可能舍棄這樣的優越生活的。正如他在延安講課時說的那句“我干革命,是抱著干到翹辮子的”。作為偉人同時要具備非凡的膽識與智慧,方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從該劇得出,共產黨人打天下,不僅僅是有毛澤東這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領導共產黨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還有像陳云這樣一批有著經濟、文化、軍事各方面卓越才能的領導集體,才能在內憂外患的舊中國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后勝利,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尤其是偉人塑造上,筆者反對兩種傾向,一種是造神,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尤為突出,毋庸多說。另一種是歷史虛無主義,拋開重大歷史事件,在將神還原為人的過程中,不去挖掘偉人特有的精神氣質與內涵,卻過多描寫與普通人雷同化的兒女情長。所謂時勢造英雄,我們在刻畫偉人時,無法繞過偉人產生的時代與背景,同時,也必須刻畫出偉人身上過人的智慧。在這點上,該劇描寫了大時代,大背景。也緊扣主體,拋棄細枝末節,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歷史事件來刻畫偉人的形象,使得陳云的形象立體豐滿。
作為一門遺憾的藝術,該劇同樣存在了不足。一是在交代青年時代陳云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歷程時,不夠深入,僅僅是描寫其閱讀了幾份報紙與同事交談提到共產主義優于三民主義,鏡頭一轉就加入共產黨了,缺乏結合時代背景的思想與心理支持。其二,在描寫王明為共產國際中國領導人時,劇中出現的上海臨時中央、蘇區中央、共產國際,對于電視機前未必有很深黨史知識的年輕觀眾來說,有些陌生,應該更清晰地交代一下這段黨史。最后,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長期為中國執政黨,是與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分不開的,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就是最好的詮釋,而陳云作為中國第一、二代領導集體成員,對于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該劇能將改革開放政策推動中所遇到的意見阻力有所表現,更能體現陳云的遠見卓識與領導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