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文學理論 >> 正文
關于社會轉型期文學面臨的困境與出路問題,在做出自己的判斷之前,首先要廓清我們所在的這個時代的本質。在我看來,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征是世界不平靜,中國自然也在其中。在這樣一個一切都被量化并且被確定具體標準和尺碼的時代,極端的富裕與奢侈,極端的貧窮與無所依傍,環境生態問題日益凸顯與人們索求的嚴重失衡,使得這個時代的整體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錯列與無度的景象。第二,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無所不能、無所不及,影像圖畫傳媒的一目了然和獲得渠道的迅速簡便,使得以文字為主要傳播方式的一切“作品”,甚至法律條文、文件命令也鮮有人一字一句看完。微博、微信和易信等工具的廣泛使用,也加速了閱讀的簡短化、碎片化。文學的小眾化是必然的,也必須要經歷這樣一個時期。第三,作為一個個體,群體性的迷茫總是高于幸福與愉悅,個人內在的痛苦、不幸在道德及秩序面前是脆弱的。思想、旗幟很多,但更多時候卻無所適從。很多人還是在為生存而焦頭爛額,為了自己及親人在人群中狐兔奔竄。對于精神、靈魂,這些顯然是奢侈的。
因此,當下文學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三。一是時代本質快速變異。時代因素,或者說時代背景下的人性深度和人生幽微,“此刻我在”的人心向度與精神困境,是文學創作的永恒主題。參悟不透時代本質,對自身所在時代的不了解或者隔膜,思想深度與認知判斷素質能力的遲滯、隨從和守舊,是當下文學寫作自身面臨的第一困境。二是電子化和簡短化的閱讀方式正在加速閱讀革命。手機閱讀的攜帶方便、海量存儲、有聲有色和書籍的文字密集枯燥形成鮮明對比,構成了當下文學需求或者說“消費”方面的不利因素。三是個人性的從眾意識是限制作家個人創作不斷上進、創新的第一障礙。文學大環境之下,總是有一些潮流,一波一波,無有休止。主流媒體倡導哪些,評論家看好哪一類題材或某一種創作方向,很多作者便會群起效之,作品同質化嚴重。
深刻觀察多媒體信息時代的精神動向,洞徹碎片化、數字化時代之中的人心及其生存生活狀態,面對的生命欲求和精神困境,是保證和提升文學性的關鍵所在。在復雜多元的現實存在面前,我的一個觀點是:在取材上,也可以不舍棄、不精簡,有時候直接記錄現實未嘗不是一件笨拙而偷巧的事情。因為,任何時代、任何人、任何事件和現象,此前可能有很多仿佛的,此后也可能有,但“此時此刻”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在此基礎上,我也特別強調文學寫作當中的“此時此刻”,即“我在”的這個時代的典型人心人性,以及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共同問題。這是我們完全可以介入、體悟、真切表現和書寫的。說到文學作品的獨立性、思想性和差異性,其實是作家的一種“胎帶”式的本能或者說天性,因為每個人的出生環境、文化素養、社會經驗、生存方式大相徑庭。文學的思想性向來是被忽略的,在當下中國文壇更是如此。一方面,太多作家們醉心于技藝、題材和主題。另一方面,作家自身修為和對事物乃至世界、人、生命和萬事萬物體悟和研判顯然遲滯于他們的文學技巧和語言能力。
作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性發端和運行于作家自身對人心人性的考察與發掘深度,也來源于作家自身對種種事物的獨立性認知,對時代問題和命題進行精微而宏大的完整考察和深刻洞見。當下的文學,應當自覺而深刻地回到時代本身,回到文學本身,回到自我本身。每一個寫作者都需要一種定力,更需要對自我寫作不斷進行審視、省察和糾正,需要更開闊的視野,需要一種基于文學本質及時代特征、文學創作根本方向、途徑等方面的腳踏實地與高瞻遠矚,從而清晰地確定并堅定自我的文學坐標與文學向度。向著內在的繁復與燦爛,寂滅與叢生,向著外部的廣闊與豐饒,自由與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