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培養強大而自覺的文學創作主體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0月25日10:14 來源:中國作家網 李魯平

      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和繁榮繼續培養強大而自覺的創作主體。

      我們說的“自覺”是指創作主體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具有科學的認知體系;對文學的目的和意義具有正確的判斷;對創作實踐具有健康、積極的審美追求意識。一個創作主體在“自覺”的三個層面的自身建設中越是接近充盈和完善,越是能更好地處理對生活的分析、對真善美的判斷、對責任的認識和擔當、對藝術境界的盡善盡美,等等問題。因此,創作主體的建構面貌和水準,直接影響到主體與創作、作品與生活、創作與社會之間復雜關系的解決。

      當我們強調創作主體,強調作家的思想意識面貌影響,甚至決定著作品的品位的時候,無疑會面對很多挑戰,其中最主要的一種觀點可能就是,創作是一種主體高度自由的創造活動,同時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作者和作家自己決定著創作和作品。

      我們并不否認文學創作的這一特殊品格。強調創作主體的自身建設,其本質是強調作者和作家不是孤立、超然和純粹的主體,不是突然從真空世界來到創作世界,而是說作者和作家都是在社會關系中生活和成長的,是具體的、歷史中的創作主體。因此,不能絕對認為是作者天才地主觀地創作了作品,作者是在一個復雜的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系統內“生產”作品,因此我們不能回避“作家”作為主體的人是如何被構成為主體的。

      如果我們把文學放在整個社會的精神生產視野下,我們自然要承認,作者是在歷史進程中被構成的實體,既不是非創造的、原始的,也不是抽象的、與歷史無關的實體,而是在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中被構成的創作主體。在這一前提下,強調作品是作者的自由創作更具有全面性和合理性。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代表人物伊格爾頓認為,一般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作者意識形態是一般意識形態在個人身上獨特體現;審美意識形態是一般意識形態中的特殊領域,是一般意識形態中的文化意識形態包括文學藝術以及文藝理論和審美價值、審美意義、審美功能等等。在伊格爾頓看來,文學就是審美意識形態的生產,是在一般生產最終決定下、在有相對獨立性的文學生產方式之中、在處于一般意識形態總體結構中的作者意識形態操作下,生產出來的審美意識形態。伊格爾頓拋棄了傳統的藝術純粹是個人創造、是沒有任何社會性的作者主觀創作的觀念。其根本原因是,作者的心理是社會產物、是意識形態在藝術上的特殊轉化和體現。當然,伊格爾頓并不否認作者在文本生產中的地位和意義。他努力闡釋的是,在作者之前,一般意識形態就以話語的方式已經存在,作者進入創作就進入了一般意識形態。通俗地說,一個人在成為作家之前,在成為一部作品的作者之前,就已經是被社會和歷史建構的創作主體。

      文學藝術的作者和生產者并不是天然、超然的創作者,而是被意識形態建構而成的主體,那么就有必要強調用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構建文學藝術創作的主體。

      從文學藝術創作規律和文學藝術家成長的規律來看,文學藝術家的創作、文學藝術家的成長,都深受創作主體世界觀、價值觀的影響。盡管文藝創作的機制十分復雜,但是誰也不能否認文學藝術家的世界觀對創作的影響。在創作過程中,創作主體對生活的分析判斷,對題材、人物、選擇的態度,對藝術手法的運用,甚至語言風格的追求,等等,都深受世界觀、價值觀的影響。

      從文學藝術家群體的社會影響來看,它們的思想風貌對社會其他群體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文學藝術家不管其名氣大小,都是一定范圍的公眾知名人物,他們在不同范圍內為大眾知曉和關注,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定范圍的民眾,他們的號召力和示范作用是不能否認的客觀存在。文學藝術家必須因此而承擔對社會的不可推卸的道德義務,加強自己的自身修養就是社會要求文學藝術家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之一。從文學藝術家所肩負的責任和義務來看,不論文學藝術家如何強調他們的創作具有多大的個人性,廣大文學藝術家的創作事實上都是一個時代文化的一部分,它們既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文化水平、文化實力、文化面貌的體現,同時又在該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中擔當著重要角色。文學、藝術以語言、色彩、旋律等藝術手段,以豐富曲折的情節和形象潛移默化、熏陶感染著大眾,特別是青少年。文學、藝術的閱讀、欣賞在青少年的文化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文學藝術產品的閱讀、欣賞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快樂、愉悅、消遣,除了表層的對作品提供的新鮮經驗的感受、體驗之外,還有深層的包含對人物形象的審美評價、對作品主題的思索、對新鮮知識的學習、對作品世界的解釋、對自我認知世界的建構等等較為復雜的過程。文藝學特別是接受美學以及文藝心理學已經在這方面提供許多有說服力的論證。這一機制從側面警示著文學藝術家自身建設的責任。

      總之,在全面深化改革,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環境、新形勢下,加強文學藝術家的思想建設,既是文學藝術家自身職責、創作規律的需要,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文藝方向的根本保證。

      我們對建構文藝創作主體積累了許多創造性的經驗,總的說來可以概括為:其一,與時俱進,不斷提出豐富文藝倫理建設的思想資源,并以此作為文學藝術家思想境界追求的理想。改革開放之初,在第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指出,“文藝工作者……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同各種妨害四個現代化的思想習慣進行長期的、有效的斗爭。要批判剝削階級思想和小生產守舊狹隘心理的影響,批判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克服官僚主義。要恢復和發揚我們黨和人民的革命傳統,培養和樹立優良的道德風尚,為建設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積極的貢獻。”(《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209頁)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對文學藝術家作為精神生產主體提出的素養目標。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市場經濟對文化建設的影響日益寬廣。在第五次作代會上,江澤民提出,文藝工作者要努力在自己的作品和表演中,貫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崇高精神,鞭撻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和一切消極腐敗現象。這一要求充分折射了市場經濟對整個社會道德、理想、信念的沖擊和瓦解,預示著文學藝術家在重建文化價值中必將肩負更艱巨的任務。此后,在第六次作代會上,江澤民指出,發展和繁榮先進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任務,就是要使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征程上,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在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2008年4月第1版,661頁)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戰略任務。既明確了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是消解市場經濟對民族價值觀的負面作用,也凸現出在全球化和文化一體化的復雜國際環境下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的體現,在凝聚民族精神、傳承優秀文化、構建先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這是文學藝術家作為文化建設主體在新的形勢下必須清醒意識并自覺認同的道德義務和主體職責。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會上強調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共同理想”,“闡釋好中國特色,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一系列觀點和思想無疑對進一步推進文藝創作主體自身建設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其二,成熟的、自覺的主體意識并不僅僅意味著創作主體自覺高揚藝術精神和藝術理想追求,而且意味著主體的現代化和先進性。其中包括如何對待民族文化遺產的價值判斷、如何對待不斷滲透的西方現代思潮對文藝創作的影響、文化建設中的創新等等。這仍是一個文化價值的選擇和判斷問題,因而也是文藝主體建設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每一代青年作家的成長環境都不相同。目前正以朝氣蓬勃的姿態活躍在文學舞臺的青年創作群體,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一支文學新軍。市場經濟的理念深入、經濟發展中的全球化趨勢,文化領域里的中西碰撞、社會發展中的城市化進程、網絡載體的信息交流,等等,構成了這一代青年作家成長和創作的社會和歷史環境。這是一個復雜紛繁的歷史環境,對創作主體的自身建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同時,這一代青年作家也面臨著講述中國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和凝聚正能量的重任。因此,構建這支傳播中國好聲音的創作主體是文學界光明正大的全局性工程,把自己建設成為自覺的創作者也是每一位青年作家自我的光榮責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