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劇《鐵血兄弟》在央視八套播出第一集,隨后便以每晚4集連播的高密度震撼推出,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這是根據傳記文學《文妖與先知——張競生傳》改編的一部30集大型青春史詩劇。
電視劇《鐵血兄弟》橫跨1907年至1927年二十年中國歷史,以“尋路-再尋路”為線索,講述以江流、王應、周魯為代表的一群鐵血兄弟,執著追求理想與信仰,在現實和革命中錘煉、成長與蛻變的故事。
電視劇的原著作者,也是編劇之一張培忠,在作為原著的長篇紀實文學《文妖與先知》中圍繞張競生的一生來展開敘事。張競生(1888 - 1970),饒平人,早年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辛亥革命后,作為“稽勛留學第一人”到法國留學,獲得法國里昂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成為李大釗的同事和戰友,經過多次考驗后,李大釗鄭重其事要發展張競生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在當時北大教授群體中是絕無僅有的,可惜不久李大釗就為軍閥張作霖所絞殺,張競生入黨之事遂成泡影,但他仍然追求進步,追求光明,奮斗不息。實際上,張競生就是他那個年代的“新青年” 。
讀過原著的人一看就知道,電視劇的框架和人物都來自原著《文妖與先知》 。“江流”的原型就是張競生,張競生的本名就叫張江流。在第一集中,江流到縣衙門告自己的父親“侵犯人權” ,原型也來自張競生的少年故事。按照原著的記述,張競生少年時曾因為父親不讓自己繼續求學,到三饒縣衙門狀告自己的父親,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就是這一情節,把張競生一生特立獨行的精神特質形象地展示出來,也為張競生的性格特征定下了基調。有所不同的是,原著中在縣令的開導下,其父親同意繼續讓他求學。電視劇活用了這個情節。
“鐵血兄弟”的另外二人也來自原著。“王應”的原型是和張競生一起到新加坡找孫中山的黃埔陸軍學校同學王鸞;“周魯”則諧音鄒魯。鄒魯是大埔人,國民黨元老之一,張競生在1920年從法國留學歸來之初,鄒曾聯合潮州議員領銜推薦張競生擔任潮州金山中學校長,而鄒也在民國時期擔任過中山大學的創校校長。電視劇在原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精彩的二度創作,設置了更繁復的人物形象與戲劇沖突,深化了主題,豐富了內涵,具有更強的故事性和可看性。
在完成了張競生的研究和寫作之后,張培忠把目光轉向了明末清初的海上霸主——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研究這個“海商集團” ,一舉切入當下備受關注的中國“海權戰略”視界。他決定從鄭氏海商集團之興衰對于明末清初政局影響切入,用微觀個案來反映宏觀戰略,挖掘歷史影響當下的現實意義。于是,就有了《海權戰略——鄭芝龍、鄭成功海商集團紀事》這本書的誕生。該書由中國海軍原司令員石云生上將和陸亞東教授作序,今年六月由三聯書店出版,很快就登上新浪網新浪歷史好書榜。
在《海權戰略——鄭芝龍、鄭成功海商集團紀事》之后,張培忠還將創作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長篇報告文學,撰寫鄭成功全傳《海盜與英雄》兩本書,這兩本書已在去年分別入選廣東省委宣傳部主抓的“五個一”重點作品創作選題和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貫穿《文妖與先知》的嚴謹精神,在鄭成功的寫作中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張培忠把收集資料的視野放到全世界的范圍內,曾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善本部主任沈津教授專門從美國復印資料,還自費請人翻譯鄭成功的日文資料。他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找到鄭成功的家譜,發現鄭成功的曾祖母譚氏是廣東澄海人,同時,在反清復明的抗爭中,鄭成功一直把廣東潮汕地區當做其招兵和征糧的腹地,南明永歷皇帝還曾封他為“潮王” ,只是鄭成功感到自己功勞不夠而不敢接受,因此,研究鄭成功,某種程度也是挖掘廣東的本土資源。張培忠的創作有一個“廣東人物三部曲”的計劃,第一部《文妖與先知——張競生傳》 ,寫一個文人;第二部《海盜與英雄——鄭成功傳》 ,寫一個武人;第三部《宰相與詩人——張九齡傳》 ,寫一個官人。創作這些題材,張培忠都秉持一個觀念,就是“寫歷史人物是為現實服務” ,張競生、鄭成功是如此,寫張九齡同樣是如此。不論是張競生、鄭成功,還是張九齡,這些題材不僅因為他們都曾產生過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影響,還因為他們都是“廣東人物” ,從廣東本土資源中挖掘大題材,這正是張培忠一以貫之的創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