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2013年《民族文學》作家翻譯家改稿班 >> 正文

    對《民族文學》雜志的幾點建議

    ——在《民族文學》維吾爾文版作家翻譯家改稿班上的發言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0月24日15:02 來源:中國作家網 蘇永成

      這次改稿班,規格高、規模大,時間短、水平高,內容多、收獲豐,既有名家講座,也有交流研討,為我們提供了一次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我本人收獲多多、受益匪淺。對于我來說,參加這樣的活動,得以學習和提高,機會難得,彌足珍貴。

      我搜集過有關資料,做過一次粗略的統計: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作協會員為9488人,其中少數民族會員1119人(占會員總數9488人的11.8%)其中女會員190人,5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中國作協會員,這是一個非常喜人的情況。這些少數民族作家代表著55個民族在文化上的不斷豐富和崛起,他們的文學成就表現出題材多樣、風格獨特、藝術手法別具特色,記載著不同民族在如今這樣一個巨大變遷的時代所經歷的心理路程,也可以說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增添了斑斕的色彩。截至2011年底,新疆作家協會會員為1862人,其中漢族959人,少數民族903人;在少數民族會員中,維吾爾族645人。以新疆作家協會的維吾爾族會員為例,能夠用漢、維吾爾雙語寫作的作家可謂鳳毛麟角、寥寥無幾,而用母語寫作的則占總人數的90%以上。我不敢妄斷內蒙古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用母語寫作的作家人數,但相信不會低于30%。依據目前的情況,用母語寫作的作家人數,也算得上是一支人數眾多、規模龐大的隊伍。當然,鼓勵雙語寫作固然值得提倡,但真正實現卻尚需時日。用母語寫作,起碼在新疆是民族作家隊伍中的主流。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民族文學譯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標志,我國文化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文學事業面臨著繁榮發展的黃金期。同樣,由于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視和資金投入的增加,新疆的文學事業,已經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新時期,各民族作家反映時代特色的精品力作的不斷涌現,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與這種喜人的繁榮景象形成反差的是,發表用母語寫作的作品的譯文的文學雜志,全國性的只有《民族文學》一個雜志。其他的全國性漢文文學雜志如《人民文學》、《中國作家》等,似乎絕少發表少數民族作家母語創作譯成漢語的文學作品。新疆的情況可能好一點,《民族文匯》雜志從2013年開始,定位以刊發文學翻譯作品為主。《西部·新文學上半月刊》間或也發一些民族文學翻譯作品。我想,大量的民族文學翻譯作品,還是缺少發表的平臺。這也是民譯漢文學翻譯人才相對匱乏、文學翻譯質量不盡人意的原因之一。而數量不多的民族文學翻譯作品,主要集中在每月一期《民族文學》雜志上發表,顯然難以滿足大量用母語寫作的精品力作的譯介需要,何況還要刊發民族作家用漢文寫作的作品。我粗略計算了一下,《民族文學》一期刊發的作品,30篇(首)左右,即使是按每一期50篇(首)計算,一年也就600篇(首)。這個數字,不要說個省區和地方作協會員,就連中國作協的1092名少數民族作家每人發表一篇(首)作品都還不夠,更不用說非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的作品了。我認為,中國文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學,是多民族的文學。當然,少數民族作家發表作品,尤其是用漢文寫作的作品,不一定只局限發表在《民族文學》一個刊物上,而且如上計算也不一定科學,但卻能說明譯介的不足。如此看來,《民族文學》雜志現有版面,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發表日益繁榮的民族文學作品的客觀需要。

      《民族文學》(當然毫無疑問地包括了漢文和各少數民族文版)雜志的興旺發達,是文明衷心的期盼。為此,本人建議:

      一、增加頁碼,擴大容量。可否將《民族文學》由現在的月刊改為半月刊,每月兩期,以滿足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繁榮發展的需要。如果一時難以實現,可以考慮先增加頁碼,擴大容量。新疆的《西部·新文學》是上半月刊,每期168頁,而作為國家級刊物的《民族文學》卻只有128頁。新疆的《民族文匯》雜志是月刊,128頁,從2013年開始,主要刊發民譯漢文學作品,受到歡迎。在我國五個自治區成立的月份,《民族文學》是否可以出增刊或專輯,主要刊出各自治區包括翻譯作品在內的文學作品(如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 西藏自治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于1958年3月5日),等。《民族文學》的民族文字版,是否也可考慮適時出增刊,經過努力爭取、具備條件之后改雙月刊為月刊,擴大發行量,進一步加大多民族文學交流的力度,為各民族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精神食糧。

      二、精心組稿,擴大影響。在文學翻譯方面,翻譯水平、翻譯質量非常關鍵。新疆作家協會已經培育出一支高水平的數量可觀文學翻譯的人才隊伍。我認為,《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字版應該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地方的翻譯人才資源,以保證文學翻譯的質量。現在是網絡時代,距離不是問題,通過網絡溝通,完全可以解決聯系、供稿、交流等等的問題。根據我的了解,像伊明·艾合買提老師和烏買爾·買買提明這樣既是詩人、又是文學翻譯家,像在座的文學翻譯家們這樣富有文學翻譯經驗,且又年富力強的翻譯人才,可以說在新疆是比比皆是、數量不少。維吾爾語有一句俗話叫“koyni  kassap  soysun”,意思是“宰羊還須屠夫操刀”,因為他們游刃有余,干這事兒最拿手,非常形象,他們的翻譯,既能保證質量,又能保證時效。畢竟,文學翻譯不同于其他文體的翻譯,需要有靈感和靈活性。同時,原創作品每期都可以提前向麥買提明·吾守爾、艾合坦木·吾買爾、亞森江·薩迪克這樣的知名作家和后起之秀約稿,使得他們提供自己的精品力作,每期一人、分期刊發,進一步提高雜志的知名度,擴大讀者群,提高影響力。

      三、增加比例,多發譯作。刊發漢文作品的雜志,無論是國家級還是省區市,刊物眾多,機會很多。但是,刊登民族文學翻譯作品的雜志,國家級只有《民族文學》,獨此一家。內蒙和西藏自治區的情況我不得而知,在新疆,自治區文聯主辦的《民族文匯》雜志從今年(2013年)開始主要刊發民族文學作品。我認為,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國家級多民族文學平臺——《民族文學》雜志上增加翻譯作品的刊發比例,意義重大、非常必要。在《民族文學》的每一期,都發表一定篇幅的民族文學翻譯作品和評論文章,比率保持在10~30%,不低于30%為好。

      四、創新形式,堅持激勵。開展評獎活動,匯編出書,鼓勵新人成長、激勵精品創作,意義重大、作用非凡。據我所知,《民族文學》曾經開展過包括年度評獎在內的多項評獎活動,出版發行《年度作品選》,在激勵創作、培育新人、提高水平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建議不斷創新、繼續堅持。

      五、交流、研討,提供平臺。定期或不定期,以多種形式,在不同省、區、市開辦座談會、筆會、“改稿班”,組織少數民族文學研討,為各少數民族作家和文學翻譯提供學習、交流和提高的機會,不斷提高少數民族文學作品質量和翻譯水平。

      六、加強溝通,幫助提高。對翻譯作品進行總體評議,指出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意見,保持編輯與作譯者的聯系與溝通,交流對作品和翻譯技巧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加強指導,幫助譯者不斷提高翻譯水平。這一工作可以在各種活動期間進行,就像這一次安排晚上自由交流改稿一樣,也可以通過電話聯系、郵件發送或書信聯系等方式進行。我本人就是與編輯部聯系溝通的受益者。艾克拜爾·吾拉木先生早年對我選擇翻譯民族作家母語創作的作品做過點撥,對我的文學翻譯有過敦促。多年以前,編輯部的哈聞先生在交流中指出過我的譯文某些句子過長的問題,從此我每每遇到長句,就想起他的提醒,而注意長句改短句。不妨直說,根據我與《民族文學》的編輯們接觸二十多年的經歷(當然我所說的“接觸”是時斷時續的),我認為《民族文學》的編輯們水平高、作風正,值得信賴、值得尊重,既是良師,更是益友。

      七、保持聯系,反饋信息。設定期限,反饋作品的處理情況,使作(譯)者及時了解作品可否刊用的信息,防止出現因不了解情況而一稿多投現象。我自己就出現過譯稿在五六個月未被刊用、改投他刊之后,也就是在頭一次投稿一、兩年之后,《民族文學》和地方刊物在兩個刊物上相繼刊用同一篇譯稿的問題。

      八、不斷改進,完善網絡。民族文學網,是我們平時獲知有關信息、掌握民族文學雜志社和各地相關活動動態的重要信息平臺,同時也是我們學習有關知識、不斷完善自我的重要園地。改造后的民族文學網,比以前大有改觀,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原來可以在網上點開的個人博客沒有了。比如,原來可以在民族文學網上點開一些民族作家的個人博客,隨時獲得一些信息、獲取一些在其他的網站難以獲取或難以收集到的知識和資料。而今,我是通過石彥偉的博客再點擊、登錄、瀏覽包括葉梅主編和楊玉梅副主任在內的其他一些少數民族作家的博客的。為了方便學習和掌握,建議在改造后的《民族文學》網上提供有關個人博客的點擊窗口,以方便學習、隨時了解有關信息。現在的民族文學網,我們能夠看到《民族文學》蒙、藏、維吾爾、哈薩克和朝鮮文版的漢文目錄。有朝一日如果能夠看到五個少數民族文字的刊物版面,那將是錦上添花、更加完美的大好事兒。

      另外,我在本次會議期間看到發放的《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入會申請表》,以前的一些會議也有過這種情況。我覺得,廣泛吸納會員的做法有利于擴大影響、開展工作,應該肯定。我是上個世紀的1992年由艾克拜爾·吾拉木先生介紹加入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的,可謂是老會員了。但是,我至今都沒有參加過學會活動的印象。當然,不是學會沒有開展工作,而可能是我不知道,或者是可能缺少宣傳。為此,建議在《民族文學》雜志開展的一些活動,同時掛上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的名號,如這一次改稿班的專家講座、作家翻譯家研討會,等等。

      《民族文學》是凝聚了黨和國家的關愛、象征著民族團結、和諧進步的雜志,對繁榮發展中華多民族文學、促進中華民族大家庭和諧團結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當年溫家寶同志的題詞:“辦好民族文學,促進民族團結進步”,讓全國的少數民族作家、文學工作者倍感振奮和鼓舞。2009年8月《民族文學》蒙、藏、維三種少數民族文字版的創辦,在2012年9月,又創辦了哈薩克文版和朝鮮文版,可以肯定地說,《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字版的發行,對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產生了巨大的文化輻射效應,無疑是一件功德無量的、意義非凡的壯舉。我們衷心希望《民族文學》的漢文版和少數民族文字版越辦越好,在樹立國家文化形象、體現民族政策、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團結、促進繁榮發展等諸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我不太成熟的個人觀點和建議,有的可能是《民族文學》已經或者準備做的。不當之處,請領導和在座的各位高人提出批評。

      謝謝大家!

      (蘇永成,男,回族,文學翻譯家,現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審讀室 審讀專家)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