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2013年《民族文學》作家翻譯家改稿班 >> 正文

    文學翻譯是溝通人類語言文學的橋梁

    在《民族文學》維吾爾文版作家翻譯家改稿班開班式暨多民族作家文學交流會上的發言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0月24日15:00 來源:中國作家網 蘇永成

      《民族文學》雜志和自治區作家協會專門召開作家翻譯家改稿班、交流會,我覺得這是搭建心靈橋梁、增強文化交流和思想溝通、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為實現中國夢所做的實際而具體的工作。文學是溝通心靈的橋梁,翻譯是溝通文學的橋梁。我們的祖國是統一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大家庭,

      56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風俗、語言,尤其在語言的彼岸構成的這種特定的民族文化心靈世界,是需要翻譯來溝通的。只有通過翻譯才能溝通處于各自語言文化彼岸的人們的心靈。所以,真正相互理解、相互認識、相互尊重,為增進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友誼、和睦相處,最終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實現中國夢,我覺得也是組織召開這樣的文學改稿班、交流會,把大家集中在一起學習、交流、研討,所要達到的一個高度和目的。

      有人說:文學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名片。我們說,文學翻譯是溝通人類語言文學的橋梁。

      少數民族文學翻譯工作,是溝通各族人民思想感情的重要橋梁與紐帶,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我國現階段,如何將少數民族作家用母語創作的文學作品,及時翻譯介紹給全國的各族廣大讀者以至世界各國的讀者,如何將漢語文學作品翻譯介紹給各兄弟民族,關系到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重要工作。

      我們知道,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文學交流融匯,共同構建了中華瑰麗多彩的文學畫廊。悠久的中華文化,成為維系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創作的大量優秀文學作品,以昂揚的民族精神,獨特的民族生活,為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發展繁榮社會主義多民族文學創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民族文化,千姿百態,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不同的地理環境、文化環境、生活環境,形成了各自帶有鮮明民族特性的文化。我感覺,語言是個非常奇特、微妙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的思維工具,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不僅具有物理屬性和生理屬性,更具有社會屬性。語言,通常以具體的民族語言形式得以存在,因而也具有民族性,是民族特征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語言運用得當,可以產生強大的力量,譯者也就是借助于這種力量,重新創造出感人的作品。可以說,譯者對語言的掌握是做好翻譯的先決條件。各民族的不同語言,恐怕沒有完全對等的意義。比如,漢族過去見面說的“吃了嗎”,與維吾爾語里的“tamaq yidingizmu”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完全一樣的。漢語還有“說曹操、曹操到”、“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醉翁之意不在酒”、“膽小如鼠”等等的說法。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見面時的問候語卻是“as salamu alaikum”,還有維吾爾語的“kim ning gepiniqilsa xu kaptu”、“jin ning qasti xaptulda”、“tuho yurak”等等,表達方式和意思都是有差異的。漢語“藏龍臥虎”、”攀龍附鳳”、”生龍活虎”等都表示出對龍的崇敬,可在有的少數民族中卻把龍看成是妖怪,看成是殘酷、兇險的象征。一位藏族朋友曾經告訴我:在藏語里,狼是勇敢、堅韌的象征,狐貍是嫵媚的同義詞,與漢語里表達的兇殘、狡猾的意思截然不同。如果把“如狼似虎”用維吾爾語直譯為“bure yolwasdek”,那就和漢語要表達的意思大相徑庭,沒有了“wahixi、yiritquqlarqe”這個喻義,根本就不是一個意思。我認為,這就是不同的文化。正是各民族文化的民族差異與特色構成了色彩斑斕的中華文化,這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不知各位是否有切身體會,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合,一句“as salamu alaikum”或“你好”,可以使人倍感親切、瞬間消除距離。

      對于我們這個有著56個民族成分的社會主義大家庭來說,翻譯可以說是社會的一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不僅可以看到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交流狀況,更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狀況,以及各民族自身的發展狀況。因此,我認為:一個翻譯工作者,本身就是一個中介,一個橋梁,翻譯,就要增進不同民族的人民了解,其中包括文化的了解,思維的了解。讀者需要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譯文,而不是變了味的譯文。這就要求翻譯工作者盡最大程度地再現這種特色與差異。可以這么說,文學翻譯就是促進各民族人民了解的過程,相互學習的過程。

      《民族文學》雜志作為專門展示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一本國家級刊物,自創刊以來承擔起了扶持、培養、發展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重任,刊發了大量優秀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和翻譯作品,尤其是近年來,堅持以“民族風格、中華氣派、世界眼光、百姓情懷”為特色,刊發各民族作家的精品力作,邁出了堅實的腳步,為各民族讀者帶來了豐厚的精神食糧,展現了異彩紛呈的民族生活、各有特色的民族韻味、姹紫嫣紅的中華民族社會主義大家庭絢麗多姿的燦爛文化魅力,成為促進多民族團結進步與交流的平臺和譯介母語創作精品力作的園地,有力地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學隊伍的發展壯大和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繁榮發展。對于《民族文學》雜志每一個閃亮的舉措,我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感到振奮、倍受鼓舞。

      不言而喻,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鮮明的個性。少數民族母語創作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魅力,承載著民族文化的記憶,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這是不可否認、不容置疑的。

      民族文學翻譯不僅能夠促進少數民族作家深入挖掘、繼承本民族文化優秀傳統與特色,學習和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精華,提高少數民族文學作品質量、翻譯水平提供支持,同時也是兄弟民族間相互交流和展示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同民族文學迷人風采的一次機緣。而且,漢文讀者能夠通過譯介的作品欣賞到祖國大家庭不同民族特定的社會和文化,通過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領略特有的民族韻味。通過譯介,還能夠鼓勵用母語寫作的作家學習和實踐雙語寫作,使他們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不斷提高創作能力、藝術修養和文學素養,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用獨特的視角和語言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質的作品,打造出一批展示各少數民族文學迷人風采的精品力作,實現一個新的飛躍。新疆作家協會于2013年2月6日出臺了《關于新疆文學創作獎勵的實施辦法》,規定:凡新疆作家協會的會員,只要在《人民文學》《當代》《收獲》《十月》《中國作家》《詩刊》《民族文學》等全國性文學刊物發表的作品,每1000字(詩歌每20行)均可獲100元的創作獎勵;凡是新疆作家協會的會員,只要是在內地省級(含省會城市)公開發行的文學期刊發表的作品,每1000字(詩歌每20行)均可獲得80元的創作獎勵;這個辦法辦法自2012年1月1日起生效。這個辦法的實施,對于更好更快地發展新疆多民族文學事業,多出精品力作,鼓勵各民族作家走出新疆,走向全國,提高新疆文學的影響力,宣傳新疆,弘揚新疆精神,推進新疆文化事業大繁榮,將會起到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毫無疑義。

      文學翻譯無疑處于翻譯的最高層次。文學翻譯絕對是一項高難度的創造性勞作。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文學翻譯的。文學翻譯工作者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學習、提高,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閱歷、提升水平,需要起碼是兩種語言文字的扎扎實實是功底,要有文學修養,要有知識面,還要有悟性、才情和靈氣,而悟性、才情和靈氣常常是天生的。此外,最最重要的是:必須熱愛,還要敬畏,這是一種錯綜的情感。時間流逝,我越來越敬畏文學和文字了,越來越敬畏文學翻譯了,越來越覺出它的無邊無際、無止無境,時刻都不敢懈怠,不敢驕傲和自滿。

      從文學翻譯角度來看,我覺得漢文刊發的維吾爾族作家翻譯作品和維吾爾文《民族文學》的翻譯水平,就整體而言,都是相當不錯的。但是,恕我直言——如果從這些譯作中挑選幾個出來進行剖析,對照原文一看,就能發現不少意想不到的誤譯、漏譯與疏忽。而理解不準確、表達不貼切、張冠李戴等瑕疵,更是時有出現。有的被視為上乘的推薦譯作也難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令人遺憾。具體比較,覺得漢譯民的水平高于民譯漢。當然,民譯漢有些譯文也是非常精彩的。但有些譯文經不起與原文對照,差距主要表現在文化信息的傳遞、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方面。在保持原著風格、語境、內容、結構的前提下,以最貼切、準確的語言文字,傳達出作品的思想內涵,語言風格,把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心態、情感、風格、語言、心理,以及作品的地域特色、民族風情準確地介紹給漢語讀者方面,顯得不盡完美。有些譯文,給人的感覺略顯生澀,語言駕馭能力不是十分嫻熟,保持語言特色不足,有一些“漢化”現象。我覺得,這就折射出一個問題:隨著老一代翻譯家或因年事已高,或因其他原因相繼退出,少數民族文學翻譯界前些年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問題,現在后繼乏人的現象雖然正在改觀,但有些從事文學翻譯工作的人,功底需要進一步增強,知識還要更加豐富,造詣需要繼續加深,素質有待全面提高。

      我始終認為,譯者對原作作者和譯文讀者的尊重,就是對自己的尊重。忠于原作、保持風格、反映特色、精雕細琢,是必須嚴格遵循的翻譯原則。力求原汁原味地傳達原作意境,是我不懈的追求。地久天長、學海無涯,我將孜孜以求、不斷求索,精選佳作,在保持原著風格、語境、內容、結構的前提下,以最貼切、準確的語言文字,傳達出作品的思想內涵,語言風格,把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心態、情感、風格、語言、心理,以及作品的地域特色、民族風情準確地介紹給漢語讀者方面,努力做到盡己所能、力求盡善盡美。

      文學翻譯是我難以割舍的愛好。過去,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我擠時間翻譯文學作品。如今,我在退休后發揮余熱的崗位上,依然要孜孜以求,繼續譯介維吾爾文創作的精品佳作,繼續為促進民族文化交流作出不懈努力。

      我認為,《民族文學》雜志,不僅是55個少數民族的文學花園,更是少數民族作家和翻譯家的精神家園。《民族文學》是我們的牽掛,是我們關注的焦點,也是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希望所在。《民族文學》的興旺發達是我們的衷心期盼。讓我們在各自不同的崗位,為促進交流、加深了解、增強團結、構建和諧,為民族文學翻譯出現一個生氣勃勃、紅紅火火、蒸蒸日上的嶄新局面,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蘇永成,男,回族,文學翻譯家,現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審讀室 審讀專家)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