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2013年《民族文學》作家翻譯家改稿班 >> 正文
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來到這么遼闊美麗的新疆,參加這樣一個文學盛會,認識這么多維族的作家、翻譯家朋友,有這么一次向維族作家朋友學習的機會,我感到特別的榮耀。因為維族是一個歷史文化非常悠久的民族,僅僅一部《阿凡提》,就曾經給了我們無限的文學滋養。我來自山東,我生活的地方,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那里有回族人,有蒙古族人,也有少數的維族人。我是一個漢語作家,但是卻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朋友,當我們聚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也常常會談起少數民族的文學與文學創作。
我是一個用漢語寫作的作家,但我特別喜歡北方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在漢民族文化與這些少數民族文化的碰撞中,漢民族也吸納了眾多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元素在里邊。
我們知道,從個體的創作認識,到人類普世的價值,這是一部偉大作品的所在。因此,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有一句話特別好,那就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正是有了一個最鮮明,與其他眾民族不同的那些元素,它才能成為世界文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一個作家,他一定要深入到本民族文化的內心中去,尋找到屬于本民族自己的豐富的礦藏資源,因為一切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深深扎根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的。
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與心靈密碼,有它源源流淌的一條大河。我們常說民間是一個文學的母體,那么,這種屬于我們各自民族的鮮明特征,就需要我們這些熱愛文學的人,不斷地向我們各自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層去掘進與開拓,認識到它固有的多元化與豐富性。比如我們的齊魯文化,它就是由齊文化與魯文化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構成的。在魯文化中,它首先是講修身齊家,講的是君子不語怪力亂神。而齊文化呢,它卻是以詭異文化為核心的,幾乎是在專講怪力亂神。而正是有了這兩種不同文化的交匯、揉和,才會出現了像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那樣偉大的小說。
這也就是說,我們在深入本民族文化內心的同時,也要學會走出自己熟悉的生活半徑,走到自己的民族之外,把本民族的文化放在世界格局之中,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則之中,學會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然后給自己找到一個最獨特的視角。因為獨特視角的寫作,正是一個作家最重要的問題。
一個普通人和一個作家,這兩種身份與他那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我一直認為他們就像兩個人相愛和結婚的關系。一個普通人和他的民族傳統文化,只要相愛就夠了。但一個作家與他的那個民族傳統文化,就應該像是走入了婚姻,他需要付出的不僅僅是愛,因為他更要有擔當與責任。所以,從一個青年作家的角度來說,我認為一個寫作者就像一匹馬,他需要做的,就是在屬于自己的那片傳統文化的草原上,安靜地吃著草,吸收著豐富的營養,從而積蓄起一種奔馳的力量。
在此,我要祝《民族文學》更加繁榮昌盛!祝維族作家朋友的創作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