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韜導演的每部作品,像《長征》《井岡山》《紅色搖籃》等,都能夠引起關注。他用影像書寫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許多重要的篇章和時期。縱觀他的創 作,始終是秉持“以史為鑒、傳承精神、尊重人民、追求崇高”的創作宗旨,匯聚了最新的歷史研究成果,在思想內涵、審美精神、人物塑造與影像風格等方面達到 了有機的統一。電視劇《陳云》同樣延續了這些藝術特色。該劇首次深入、全方位地展現了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精彩但卻并不為人所熟知的光輝一生。從 1905年陳云出生到1995年去世,劇作基本涵蓋了20世紀的風云變幻,并以此為大的敘事背景,通過陳云不平凡的一生,藝術再現了那個風起云涌、波瀾壯 闊的革命歷史年代。陳云真實做人、胸懷坦蕩,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心為公、嚴于律己,特別是對家人嚴格要求的工作作風和高尚品質,非常令人敬佩和感動。 這對時下我們黨內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具有極大的現實教育意義和啟示作用。
該劇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將紀實風格與電視劇敘事藝術、人物傳記等元素有機結合。
縱觀陳云的一生,主要都是與經濟、金融、后勤保障、統籌聯絡等幕后工作打交道,很少有在公開場合、政治前臺的高調活動,像掌管我黨在上海特科的 經濟,遵義會議時安排中央領導的食宿,搞活陜甘寧邊區的貿易往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接收沈陽時的百廢待舉,乃至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五年規劃的制定、一 汽的誕生、糧食的征購統銷等等,這些工作大多都是一些決策、思路和建議,是腦子里的想法、概念,而不是動作、行為,很難構成戲劇沖突和精彩的戲。對于藝術 創作而言,表現思想、情懷、情操是非常難的。該劇在如何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領袖人物傳記片的紀實性、文獻性元素與電視劇藝術形式所追求的戲劇沖突、矛盾 糾葛、情節跌宕的有機融合、兼容并蓄上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努力。
該劇的片頭非常精彩。一張張陳云在不同時代、不同裝扮的照片被勻速、靜靜地一一翻起,色彩也從最開始的完全黑白,漸變到不飽和的黑白色,再到泛 著金沙色調的彩色,仿佛帶領人們一步步去領略20世紀近百年的歷史滄桑。這種紀實的片段很有震撼力。此外,該劇在創作上秉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 則,非常注重通過虛構一些小的情節和細節來刻畫陳云的性格,豐富戲劇性。如第2集中,陳云在街頭被徐阿春認出是共產黨后,機智應變,反咬徐阿春是共產黨, 并靈機編出徐阿春欠錢不還、恩將仇報等惡行,最后還用箱子將徐打倒,趁機逃脫。第4集中,陳云與盯梢的特務相遇,他沉著冷靜、膽大心細,幾句狠話就令特務 不再追究他了。這些都表現出陳云雖是一介文弱書生,但機敏智慧、果斷干練、運籌帷幄的性格。再如,陳云到蘇聯國際兒童福利院看望烈士遺孤那場戲,既有紀實 特點,又有情感元素,特別是當陳云看到瞿獨伊、劉虎生等孩子時,噙著淚水的眼中泛出慈愛、溫情、關切、憐愛等復雜情感,劇中都表現得非常到位。
第二,以獨特的鏡頭語言彰顯電視劇藝術本體的魅力。
該劇最可貴的一點就是它的真實感,人物真實、事件真實、氛圍真實。導演在影像語言的運用和特定歷史話語的表達之間,找到了一種有效對接和深入融 通的方式,并和攝影、美工、表演等諸部門聯動,從場面調度、構圖、光線、時空等多維度上表達情感、揭示主題,凸顯出鏡頭語言敘事的獨特魅力。該劇按照時間 發展進行線性敘事,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歷史時期的勾連,大多采用活動的影像進行疊化、畫外音敘述,或用照片加畫外音講述方式處理。如從幼年陳云在商 務印書館踩著箱子打算盤、抄寫賬目到青年陳云的轉變,從參加“五卅”運動,在青浦從事地下工作到紅軍長征中的爬雪山、過草地等一些經典的橋段都是通過上述 方式表現的。這樣做有效推進了敘事節奏,同時,畫面的疊化過程還給人一種時空銜接、交織的感覺,有一個歷史時期的連貫性。
該劇中的戰爭戲份不是很多,但是,戰爭戲卻拍得很有質量、很真實,戰場氛圍的營造,士兵將領的服裝、化妝以及人物的整體狀態,都非常真實。如紅 軍搶渡金沙江的經典橋段,在以往電視劇中,多是采用正面的軍事突破來表現;而在該劇中,陳云運用經濟規律和經濟思維,解決了幾萬大軍的渡江問題,這在以往 同類題材中還是首次出現,視角非常新穎。
該劇前19集的整體色調都是渾厚、凝重、偏青灰的主色調,偏冷;從19集開始到30集,整體色調融入了像金沙一樣的古銅色,有些暖色,與片頭風 格相協調,意喻新中國的誕生,中國人民開始了新的生活,這些都體現出編導人員在藝術上的精益求精、匠心獨運和創作上的嚴謹認真。
當然,該劇也還有些遺憾。
首先,有些地方情節銜接不夠流暢、感覺有些跳。如第4集結尾,潘漢年在街頭被特務跟蹤,命懸一線。結尾的點就打在這兒,留下懸念,很好,但是第5集乃至以后的劇集中都不再提這事了,而第5集開始不久,潘漢年又出現了,這里缺少交代。
其次,扮演陳云的兩位演員,總體表演都不錯,但精益求精的話,青年陳云的表演還不夠松弛,多少有些端著和呆板,過于追求形似,沉穩、內斂有余, 自然、生動不夠。而15集開始由謝鋼扮演的陳云,表演松弛、舒服,不呆板不端著,風趣靈動很生活,形神兼備。如講述堅持南滿、保衛臨江的重要性和道理一場 戲,大段的臺詞,就表演得入情入理,自然流暢;不僅從外在形體造型上,更從內部精神氣質上貼近領袖人物,做到了從外部真實走向內部的人物情感真實。
最后,該劇以陳云一生的革命生涯為主線,將20世紀90年代的歷史風云串聯起來,信息含量飽滿,每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每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都 沒有遺漏,但介紹講述有余,而作為一部電視劇的“戲”的成分則不足,感覺像是一部敘述歷史的拉片。如接收沈陽這一段,用了兩集的篇幅,介紹陳云接收沈陽時 頭緒繁雜、百廢待興的局面,講述了將礦山、鐵路、郵政、醫療機構、銀行、商業企業等收歸國有,講述了穩定物價、給市民發放生活補貼、嚴明我軍紀律等等各個 方面,但這種講述基本上都是停留在面上,多是發指令、頒布措施,而缺少深入挖掘和重點表現的事情、人物。如果能夠抓住一兩件感人事情深入挖掘、充分展開、 重點刻畫,而將接收過程中發生的其他事情略寫或作介紹性的講述,給人的感受就會不一樣了。畢竟接收沈陽是中國共產黨從農村全面進入城市、接管城市的首次嘗 試,應該好好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