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加強限娛令”出臺,明年新引進的節目被限定為不超過一檔。目前,有的衛視已表示會主動準備和增加適合頻道受眾收看的紀錄片、青少年節目、知識文化節目等內容。究竟引進模式對中國電視節目有何影響?未來中國原創節目路在何方?記者采訪了業內人士進行了分析。
>>版權輸出方
從引進到原創是必然階段
韓國CJ娛樂集團副總經理稱,他們今年向中國輸出了湖北衛視的《我的中國星》,向貴州衛視輸出了《完美邂逅》,他認為從引進節目到擁有自己版權是必然的一個階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韓國也引進歐美或日本的版權。電視產業只有做出自己的版權才能成功,而今天中國也到了變化的過程。”他認為中國的制作力量已經達到了可以輸出的程度。
>>版權引進方
先知道老外怎么玩再創作
燦星制作副總經理陸偉分析認為,引進過國外模式的團隊,整體制作實力都得到提升了,“真正的原創是在你具備一定的電視制作實務基礎上的原創,如果你的實力還只能做一個特別小的演播室錄播的節目,你要原創一個特別牛的模式,這是不現實的。”他說:“不引進的話,你永遠不知道老外在玩什么,他們為什么這么玩,知道了以后,再去原創的話,至少是在國際一流水準基礎上的原創。”
陸偉認為,引進模式不可能一直火下去,“全世界最火的模式就那么幾檔,現在全部引進了中國,接下來會出現大量的引進模式失敗的例子。”對于中國本土原創節目何時能輸出國外,陸偉說:“有大量負責創意的專業人才在,才有源源不斷的模式出來。所有的成功模式,都由成百上千的失敗模式造就出來的,你不可能一開始就成功。如果你創意的量不夠,指望一創意出來就有特別牛的模式,甚至要輸出到海外,不太可能,所以這個時間會挺漫長的。”
1
市場潛力大所以才扎堆
音樂選秀市場大家覺得都可以分一杯羹,沒有一個電視臺是甘于認輸的,都有信心,即使做不了老大老二,至少能在當中分得一大塊蛋糕。
在陸偉看來,第一季好聲音使得這個市場潛力完全激發出來了,“大家覺得都可以分一杯羹,沒有一個電視臺是甘于認輸的,都有信心,我即使做不了老大老二,至少能在當中分得一大塊蛋糕。另外,歌唱真人秀對廣告商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的節目即便在同類型節目里收視排名很后面,但和本平臺的其他綜藝節目相比,收視還是高了很多,這對于廣告商來講,還是有吸引力的。”
不過,在音樂人袁惟仁看來,歌唱比賽增加是好事,“潛移默化中觀眾水平會提升,對歌曲鑒賞力也變高,不會只停留在鄧麗君、蘇芮的時代,比如一首歌的節奏好不好、音準觀眾也聽得出來。”
對于節目扎堆原因,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認為,是因為這類節目的觀眾參與門檻低,“比較容易跟觀眾的情緒產生共鳴,另外在目前這樣大的社會文化環境,這類節目容易操作,相對安全,不容易出現負面的文化批評,電視臺操作的風險也比較低。”
2
大牌當導師是把雙刃劍
一方面大牌導師引發觀眾的關注度高,另一方面這對選手也是壓力,導師會搶走一些選手的光芒。
在尹鴻看來,今年歌唱真人秀節目的品質較往年有比較大的提高,而且觀眾的需求很旺盛。音樂人宋柯也認為,今年的節目品質較往年有了改善,更加尊重音樂行業規律,注重音樂行業本身價值觀和標準,“在參賽作品制作、大牌歌手選擇、選手培訓方面都下了功夫,也動用了大量行業內專業人才,比如音響師、編曲、制作人等。今年不光是電視臺本身在做這些,電視臺和音樂行業也有了更加緊密的合作。”
宋柯稱,今年選秀節目還有一個特點是評委越來越大牌,他認為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大牌導師引發觀眾的關注度高。另一方面這對選手也是壓力,導師也在呈現自己的魅力,只要說話給意見,可能就會搶走一些選手的光芒。但是對好的選手來說不妨礙,好的選手可以借導師已有人氣而受到關注,還有一部分選手氣場上被大腕壓制。所以這也是試金石,這一關能過,選手走出來就更有底氣,基礎就更扎實。”
3
選手想要紅會越來越難
選秀只能給選手帶來一時人氣,后來的發展還要靠他們在職業歌手這條路上走扎實,有好的作品,做好專輯、個唱、巡演,或者演電影等方面。
為什么今年選秀不止沒有選出李宇春、張靚穎這樣的天后級人物,連去年的吳莫愁這樣的個性化明星也很難找到?在評論人周黎明看來,同類太多,觀眾的關注焦點就會減弱,“一檔選秀前10名都不可能全紅,因為市場對一線二線明星需求有限。2005年超女李宇春她們那屆如果有20檔節目的話,李宇春或許也不會那么紅。正是因為當年同樣性質的節目太少,這樣的個性選手才能凸顯出來。”
在陸偉看來,張瑋、吳莫愁、李代沫的爆紅也得益于新鮮的節目模式,“第一季是前所未有的模式,觀眾的新鮮感和沖擊力是比較強的,第一季
的學員是比較幸運的,他們相對更容易被觀眾記住。”
宋柯分析,選秀只能給選手帶來一時人氣,后來的發展還要靠他們在職業歌手這條路上走扎實,有好的作品,做好專輯、個唱、巡演,或者演電影等方面,“今天我們還能聊李宇春、張靚穎,是因為這些年她們沒有黯淡下來,而是還在往上升。”
音樂人袁惟仁認為,選手有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歌很重要,“這些選手一定得有作品,比如臺灣第一屆《超級星光大道》走出來的最有名的楊宗緯、蕭敬騰、林宥嘉,他們都有各自的代表作品,這些都是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