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新版《小井胡同》:陳列、展示和反思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0月21日13:11 來源:中國作家網 谷海慧

      時隔20多年后,北京人藝的《小井胡同》再 度上演,劇中濃郁的地域文化氣息和老北京市民的人情世態,著實讓觀眾集體懷舊了一番。與此同時,一部由年輕人打造的新京味話劇《鹵煮》也受到了觀眾的熱 捧,出現了一票難求的景象。兩臺京味話劇的同時演出,不僅讓觀眾在新舊之間品味了京味話劇的前世今生,也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值得探討的話題。

    v

      小胡同、高門樓、大雜院、古槐樹、老街坊。大時代變遷,小市井生活,傳統寫實布景,典型京味兒風情。是陳列,是展示,也是反思。作為上世紀80 年代初話劇創作最為重要的收獲之一,30余年后,由李龍云編劇、楊立新復排的2013版《小井胡同》的價值是否依舊?大幕拉開的時刻,便是它接受新時代檢 驗的開始。

      因為不以講述個體故事為目的,而以社會變遷、歷史反思為中心,新版《小井胡同》首先被檢驗的是其歷史感及當下意義。劇作以斷代史的結構方式,選 取了1949年北平解放前、1958年大躍進時期、1966年“文革”開始之際、1976年“文革”剛剛結束時、1979年解凍期等幾個中國當代歷史的重 要轉折點,展示了特定時代“小民”的生活與精神狀態。這種特殊的結構方式無疑使劇作產生了極強的歷史感,尤其在全劇沒有一個貫穿性中心故事的前提下,人物 零散的日常生活小故事,便都服務于特定的大歷史。因此,《小井胡同》雖然不是歷史劇,卻實在是一幅歷史圖卷,是對歷史的舞臺“圖說”。對劇中的歷史時代與 歷史狀態,親歷者可以在劇場里重溫;了解者可以通過劇作去印證;無知者則可借觀劇補課。因而,對每一位觀眾而言,劇作都有特殊的歷史價值。但是,歷史感是 一柄雙刃劍,它既可能產生歷史召喚、歷史指引,也可能帶來時代隔膜。

      如何讓觀眾保持對歷史的敬畏?對歷史中人的貼近與理解?盡量消除時代隔膜?是《小井胡同》經受新時代檢驗的關鍵。而這個關鍵的關鍵取決于劇作對 “人”的關懷與表現。因為歷史終歸是人的歷史,人是歷史的核心,缺乏人的支撐,歷史就會被架空。因此,是否有足夠的人間關懷是《小井胡同》在新時代經受的 第二個檢驗。這部有幾十個人物活動的作品,沒有絕對意義的主人公。每個人物都是小人物,并且都代表一種類型——類型化命運與類型化狀態。劉家祥和劉嫂善良 義氣、好人好報,石掌柜精明世故、身世浮沉,陳九齡是非不辨、緊跟盲從,吳七膽小怕事、命運多舛,小媳婦狐假虎威、善弄權術……劇作家以“同情的理解”關 注著“小人物”和“大多數”,傾注心力來表現民間的善惡、日常的瑣碎、盲從者的悲哀、異化者的邪惡……小人物的悲歡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人性被盛在歷史 的托盤里考量。這種歷史觀照與平民意識就是劇作家的人間關懷,它飽含了知識分子的憂患與熱情。但是,由于劇作家傾力于展示而非刻畫,人物便被定型化;急于 表現現狀和給出結果,劇作便缺乏對現狀、結果的充分解釋。而因為缺乏對人物性格、行為因由的追溯、交代,舞臺上更多的便是“行動的”、而非“思想的”人; 戲劇沖突便多拘泥于表面矛盾,而缺乏足夠的心理動力、情感張力。這使《小井胡同》的人物僅僅成為對歷史的粗線條圖解,而非細致的注釋。

      既然歷史由人支撐,人物又活動在各種具體生活故事里,敘事藝術自然也成為《小井胡同》被新時代檢驗的一個重點。不難發現,這部劇作在雙重結構中 進行的是散點敘事。斷代史的大結構強化歷史感,淡化故事情節,完成的是對歷史、時代、社會的散點掃描;每一幕自成單元的小結構則多視點、多人物、多沖突, 讓故事向四面八方鋪展,以完成對時代、世態、人心的整體勾畫。在此雙重結構下,劇作的敘事重心又不斷游移,進一步形成了敘事散點化。簡單地說,從舞臺布局 上看,劇作中心是劉家;但從矛盾分布上看,劉家卻非敘事重心。以第二幕“獻鐵”、第三幕“認布”、第四幕“批斗”、第五幕“賣油”等相對給人印象深刻的沖 突為例,我們會看到:這些沖突的主體一直在變化,始終沒有集中在某一家、某一人身上。“獻鐵”的主角是藤奶奶和二妞,“認布”的主角是石掌柜、水三兒, “批斗”的主角是劉嫂、二妞,“賣油”的主角是小媳婦、劉嫂。因為主角不斷變化,劇作的敘事重心便呈游移狀態。這種敘事藝術符合劇作家表達歷史感與時代精 神的需要,從這個角度看,文本達到了內在的自足。如果觀眾能夠理解并領會劇作家的意圖,便會獲得對特定歷史生活與人們普泛狀態的寫意式印象,而不去苛求集 中、完整、具體的個體故事,那么,這個作品的文本基礎就經受住了新時代的檢驗。

      戲劇的生命在于演出。事實上,《小井胡同》作為案頭戲遠沒有其作為舞臺戲更為成功。因為人物多、線索多、歷史跨度大,故事不連續,劇本閱讀其實 是重新組織線索、不斷確認人物關系、逐漸建立形象的過程。繁雜、斷續、零散感受的阻礙,會影響閱讀過程的順暢性。舞臺呈現則不同,當眾多人物變成直觀形 象,零散的日常生活自然在舞臺展開后,觀眾只需要辨識,不需要重組和想象。舞臺上,人物關系清晰了,人物形象明確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節奏簡單了,劇場效 果就出來了。而北京話特有的幽默感配上人物生動的肢體語言,“共產主義就在眼巴前兒了”的全民理想、石家假冒軍人的魚販侄子、石老板在居委會改選前“大意 失荊州”的提醒等,則因為具象化的喜劇感和北京話的獨特趣味感染了觀眾。從這些角度看,新版《小井胡同》在尊重原作基礎上,成功傳達了劇作家的歷史憂患和 現實反思,并成功承繼、實踐了京味兒話劇的美學風格。不過,作品的舞臺呈現也存在一些問題。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敘事安排過滿,劇中人物上下場缺乏轉換與停 頓,舞臺上缺乏適當的靜場與空場。仿佛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文章,要人一口氣讀到底,神經繃得緊,聲氣也太累。這一點在第一幕中表現尤為突出。第一幕上場人 多,人和事都集中在胡同口,其實很牽強。要知道,胡同口不同于茶館,過度的熱鬧反而失真。顯然,因為急于交代人和事,這一幕忽略了生活邏輯。另外,以傳統 的拉幕方法作為幕與幕的區分無可厚非,但換幕時間長、節奏慢,影響了欣賞情緒的連續性。雖然富于時代特征的幕間歌曲、評書等具有某種情緒啟示功能,但仍顯 拖沓。想來是舞臺布景不夠便捷,不利于迅速換景。這些處理上如果能夠有所改善,這部劇作將更經得起舞臺檢驗。

      整體看,大歷史感下的人間關懷和散點敘事藝術,雖然造成了具體可感的“人”的缺席,影響了《小井胡同》的動情力量;但獨特的歷史價值與共通的精神意義,卻使《小井胡同》在北京人藝舞臺上,重現了歷史暗角與小市民悲歡,使它成為一種陳列、展示和反思。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