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作品 >> 正文

    百年母校給予的不盡詩情(巴彥布)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0月18日13:52 來源:中國作家網 巴彥布(蒙古族)

      在詩人徐志摩的諸多名篇中,能被我記牢、又會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的,既不是《再別康橋》,也不是《沙揚娜拉》(盡管只有短短五行),而是他的《石虎胡同七號》:“我的小園庭,有時蕩漾著無限溫柔”,“有時淡描著依稀的夢景”,“有時清唱著一聲奈何”,“有時沉浸在快樂之中”……

      我對此詩情有獨鐘,因為它寫的是我的母!挥诒本┪鲉问⒑闹醒朊褡鍖W院(現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老校址。所以,每當讀起這首詩時,感受到的是甜美、親切和自豪。1987年11月,石虎胡同的校址被改作“民族大世界”商貿集市后,我再讀它時,涌來的卻是惋惜、痛切和不盡的緬懷……慶幸的是,此處舊址后來被北京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對之進行重建——因為很多文化名人都在這里留下過他們的身影和足跡。

      令人慨嘆的是:我在母校期間(1958年至1960年)竟不知道徐志摩還有這么一首詩;更不了解這座建造于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沉埋著那么多文化歷史碎片,是一處如此豐厚的史跡與史話的生成地、陳列點、珍藏處。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在“大躍進”的特殊年代下,連正常上課都隨時被“深翻土地”和“大煉鋼鐵”所取代,不了解母校變遷史算得了什么?何況當時對徐志摩的評價還頗有“爭議”。

      一直給予我自豪之情的是母校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傳承。自1913年建校起(新中國成立前校名為蒙藏學校,1951年起改為中央民族學院附中),母校就是一所面向全國招生的民族教育學府。在這里,教師嚴謹、認真、負責,各族同學旺盛的求知欲與進取情懷,特別是來自祖國邊遠省份同學的淳樸、真摯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深深吸引并影響了我。

      母校的圖書館和閱覽室,也為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閱讀天地。記得閱覽室里擺滿了全國各省市區的文學期刊,我讀柳青的《創業史》,就是在閱覽室里看到的《延河》月刊上的連載。更難能可貴的是,國立北京圖書館將母校列為重點服務單位,該館每期各類講座與文化紀念活動都有聽講入場卷發到學校。在校期間,我先后有幸見到的作家有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田漢、曹靖華……他們的修為、涵養、思想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這些都極大地充實了我這個自幼做著“文學夢”的高中生的內心。我的散文詩習作、組詩《草原上的小鼓聲》最早于1954年(小學五年級時)在中央電臺的少兒節目中播出,后因家庭貧困離開民院附中回哈爾濱參加工作時,重新修改后刊發于《詩刊》1962年第一期;抒情詩《黎明曲》被《解放軍文藝》于1961年12月發表。

      比文學本身收獲更大的是母校引以自豪的革命傳統史——李大釗、趙世炎、鄧中夏等革命先輩,深入到當年的蒙藏學校,在校園大操場上傳播馬列主義;五四運動,母校的青年學生走上街頭,一批又一批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學長們從此走上革命征程;烏蘭夫(云澤)、李裕智、多松年……這些老一輩革命家為理想而奮斗的身影,在校園里成為無形的火焰,燃燒著每個人的內心。我也由此親身體味到:兄弟民族能在“團結、進步”的大路上堅定闊步,祖國的美好、富強只是時間問題……這一精神理念,從此形成并貫穿于我的創作到今天,我在創作中自始至終力求昂揚的精神情趣。

      再后來,三年困難時期的饑餓也罷,十年“文革”中的苦難也罷,附中的教育思想和師生們的面影,始終伴隨我在冰城哈爾濱的歲歲月月……

      10年,20年,憶念母校的詩文終于在“四人幫”垮臺后,開始噴發,發表于《北京日報》上的《寄石虎胡同》是在1981年5月寫的,后來收入詩集《愛的傾吐》中。作品是這樣的:

      從我心海上 飛出的五色鳥群啊/日夜向你抖翅歡鳴/是通體晶亮的西單大街夾道啊/凝神站立著 你這條樸素靜謐的胡同/四合院里 樹綠 窗明/暢飲知識甘泉的 是那北方游牧者的剽悍子孫/槐棗花下 風香 室靜/細覓科學之鳥仙蹤的/是這南國驕子的亮眸瑩瑩/忘不了 高山族兄弟的海洋深情/聽不夠 哈薩克姐妹奔放的笑聲/我思念的鳥兒/啄著往事的蜜糖盤旋/是因為 不同語言的伙伴到此  就結成 終身的友誼至親/浩劫 劫不去心中的花朵/沙暴 迷不住前望的眼睛/在“史無前例”的波濤中搏擊/我們獲取了 冷靜的大腦和 不可玷污的內心/——只有祖國母親呵 才有我/生命之花開放/只有我的花果滿杯/才是母親祖國最美的笑容/啊啊 西單大街內的一條胡同呵/嗬咿 飛去了的雛鷹群呵 又/飛回來的雄鷹陣……

      而《雪水吟》寫的是對藏族同學的懷念。他們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重回西藏,毅然承擔起民主改革的重擔,他們的行動和對母校的情感,令人感懷:

      嘩嘩飛濺的雪水喲/碎銀似的 跳躍在我的眼前/你們揚著激情和喜悅/手撥弦子似的 彈響我的記憶之弦……/向高原/憶昨天……/正當西藏的塵沙欲迷天/同窗學友呵 你我分手在天安門前 熱淚留給我們的課桌了/雙腳已踏上迷霧的高山/二十年戰士的跋涉/以生命之春換取西藏的春天/一道道激流般的雪水喲/沖擊著混沌與苦寒的霧霰/當朵朵流金的云朵/在雪山上升現/你們顧不上對華發的梳理 傷痕的感嘆/中年燦然的笑/又定格為排頭兵的相片/曲曲雪山驕子的歌呵/回蕩在母校的校園/你飛雪化春水的歌呵/流進各族校友酣飲之泉/對母校 對天安門該奉獻什么/我的藏族老校友呵 你們給了我青稞酒般的答案……

      1984年10月,由我參與創辦的《詩林》在黑龍江誕生。想起恩師嚴文井當年對我的教誨:“受惠于前人”就該不忘“施惠于后人”,《詩林》獨家開設了“兄弟民族詩人”專欄。經過兩年多的準備,在我的學長、附中語文教研組組長楊進銓的組織下,母校“民族雛鷹”詩社正式誕生。在1987年附中74周年校慶會上,各族小校友亦即小詩友們,紛紛為母校、祖國作詩,令我老淚縱橫……我這個“主講人”飽享了來自母校新校友所給予的支持與激勵。當年的《詩林》國慶號以12個版面刊發了苗、藏、布依等6個民族9位校友的15首詩篇……這次會見,是我與母校師生最后一次在石虎胡同校址的聚會。

      斗轉星移。2007年我再一次來到母校魏公村法華寺新校址,我恍如一下子步入了一個全新殿堂的所在,一種圓夢般的神奇與幸福向我涌來……全部現代化的教育設施之外,我最關注的文科與校園文化建設也超出了想象——翻閱著師生們編輯的三種精美、厚重的母校期刊:《探求》(?W報)、《華氏100.4》(團刊)、《彼岸文學社·零》。一所中學,3本期刊!僅此一項,在其他中學也并不多見吧。徜徉于校園,感受到世紀之風撲面而來,我聽到群鷹展翅聲隱隱傳來……

      身為七旬開外的老校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親身感受與耳聞目睹,我唱給母校的歌,只能是這詩情不盡的引吭高歌,以表達“葉對根”的深情:

      自豪吧 母親/我已屬于金色的北京/知識的殿堂明亮溫馨/回蕩著全中國的鄉音鄉情/……朝霞燦爛 春光萬里/高揚的旗幟是“一切為了學生”/母親 我是你的夢/校園是我圓夢的魂/夢繞魂牽 行進著/一代華夏新公民/……我以民大附中為榮啊/是她的人才之星發射場/正為共和國 打造著 一顆顆新星……

      加油吧 同學/感受咱們肩上的分量/就是在看初升太陽的升騰/課堂內外有我們的自強自信/……秋陽朗照 藍天萬里/行進的歌聲是“為了學生的一切”/我們是校園的花/校園是我們的根/花的原野 歌唱著/勁松 棟梁和雄鷹/……我以民大附中為榮啊/是她的各族新星基地大苗圃/正為共和國培養著/一群群赤子精英……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