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瓶頸與突破——與民族文學青年學者劉大先、李曉峰、陳玨一席談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0月18日13:41 來源:中國作家網 明 江
    劉大先李曉峰陳玨劉大先                 李曉峰                 陳玨

      “作為中國研究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中國形象的多樣表述”、“重繪現代中國時間圖像”……這些頗為新穎的有關民族文學的研究語匯,出現在中 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大先新近出版的《現代中國與少數民族文學》一書中。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研 究”的成果,該書提出了“作為中國研究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觀念,在某種意義上具有跨學科的意義和價值。針對書中的一些新觀點和思路,一些評論家也提出 了不同的看法。本報記者日前邀請該書作者及另外兩位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大連民族學院教授李曉峰、杭州師范大學老師陳玨,圍繞現代中國與少數民族文學的 關系,就少數民族文學的學術史、當下研究現狀、前沿話題以及未來理論趨勢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記    者:“作為中國研究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是這本書的核心觀念,但是毋庸諱言,少數民族文學在整個文學學科中處于較弱勢的地位。有學者說過,只有文學,哪有什么特別的“少數民族”的文學。對于這個問題,你們作為身處其中的研究者有何看法?

      劉大先:這涉及到對于所謂“文學性”的認識,這種觀念其實是把文學非歷史化了。現代中國的大學文科教育與民族國家的建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 系,文學教育作為特定知識生產和傳播的渠道是服務于現代民族或國家的創立和發展的。就文學教育本身而言,傳承文學知識的內容主要包括文學史、文學理論和文 學批評。這些文學知識的生產因為起源的特殊性,在經歷了因應國內外政治、社會、文化具體現實而進行的一系列摸索之后,在中國傳統的道統、學統、政統與向歐 美及日本仿擬的現代文學傳統之間的博弈之中,逐漸形成了以國族(中華民族)敘事為主導的知識體系。這套知識體系更多將中國傳統思想與知識規劃進通約的世界 性文學話語之中,并且進而統一了文學的解釋權。

      在目前的教育格局上,少數民族文學是一個二級學科,集中于邊疆與民族院校的文學教育體系之中。就像你所說的那位學者的觀點:文學就是文學,哪有 什么少數民族不少數民族之分?但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也就不存在國別文學了。既然現實的文學圖景總是應對實際的社會文化區隔,那么少數民族作為既成的文化現 象,也就應當具有其合法性。

      我希望厘析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發生學根源。從當下文學現場來看,少數民族文學在新世紀以來蓬勃發展的趨勢是任何人也無法回避的現象,如何對這些現象作出有學理性的解釋,生產出具有中國本土氣象的文學理論與文學知識,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李曉峰:是的,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學,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問題,作為現代性共有的癥候,它同樣也是一個未完成的方案。然而,其“中 國”的特性,是在19世紀以來的世界現代性與中國近300年這一“長時段”的歷史現代性的互動與對話中所自我定位的。因此,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學,絕不是一 個只能在少數民族文學的范疇中談論的話題,或者可以說,只有在中國現代性的思想史的視域中,才有可能觀察到少數民族文學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 中國與少數民族文學》是近年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收獲。這既表現在作者將少數民族文學作為中國的現代性問題提出,而最終又超越現代性理論自身的局 囿所獲得的新知識視野,更表現在作者從思想史和學術史的交叉點上對少數民族文學歷史、現狀和未來諸多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反思和建構。

      陳    玨:我理解,這種鋒芒所指絕不只是少數民族文學學科,而是指向整個文學學科。作為差異性表述的少數民族文學,必須放入“現代中國”的復雜語境中進行考察。 劉大先談到,“現代中國”是一個全新的政治、文化概念。“現代中國”是轉型的結果和必然進行的過程,內部包含多元混合的族群、文化、經濟模式和復雜多樣的 社會、政治因素。可以說,“現代中國”是一種動態變化中的、具有統攝意味的政治文化事實、思維認識范式、精神情感態度等多種維度結合的觀念。作者在這里追 求的是一種“中國研究”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以達到重建一種有關中國文化記憶的敘述。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中較少有具有全局觀念的理論之作,這有可能是緣于我 們的不自信,當然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少數民族文學內部具有多元復雜的成分,難以用某種單一視角或思維來進行規約。而將其放入到中國近現代政治與文化轉型的脈 絡中進行考察,則還原了少數民族文學歷史的復雜內涵。

      記    者:結合整個民族文學的學術史來看,現在強調將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納入到“現代中國”的范疇中進行考量,有何必要性?有什么樣的意義呢?

      劉大先:少數民族文學學科自上世紀50年代初步確立,到如今已經有了60多年的學術積淀,從最初的族別文學史對于民族文學遺產和概況的整理描 述,到出現具體而微的地域性族群文學研究和作家個案批評,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雖然一直處于文學研究的邊緣位置,但也逐漸獲得了自己獨特的批評視角和研究路 徑。進入新世紀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少數民族文學在整個文學生態中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重視,少數民族文學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與創作和翻 譯齊頭并進的少數民族文學的批評與理論建設也開拓了新的格局。但是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很大程度上一直停留在“自說自話”的階段,這倒未必是 研究者本人的知識積累與理論素養的問題,而是長久以來形成的思維慣性和認知框架的局限,即過于將少數民族文學靜態化、文本化和孤立化,而對其與整個社會關 系網絡的互動作用缺少自覺的關注,這就造成了研究的瓶頸。而隨著文學現場的不斷更新,是時候出現具有學術史深度、全球性廣度和前沿性高度的著作了。我雖不 能至,但心向往之。所以我希望跳出既有的少數民族文學封閉性的研究框架,進行跨學科的理論嘗試。

      李曉峰:我們的很多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從業者”,所缺失的恰恰就是沒有將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作為“中國問題”而與現代中國相關聯。而即便是將中 國文學與現代中國相關聯,也僅僅是在被抽象化了的“中華民族”的層面上。“現代中國”作為一個現代性的“問題”的另一面,即現代中國的國家性究竟是什么? 體現在哪些方面?還有哪些被遮蔽的特性未被我們關注?關于少數民族文學主體的“流動性”,劉大先在過去的文章中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語句來進行表 述,將這其中所包蘊的那些復雜的、疊加的、多維的特征綜合起來,與主流文學一起,統攝、整合于中國文學乃至現代中國的框架之中。

      陳    玨:這里我倒是可以提供鄂溫克族作家烏熱爾圖的個案供參考,我曾經對他前后期的作品作過話語分析。我發現在1980年代他剛剛踏入文壇的時候,書寫了很多 有關民族團結方面的主題,在1990年代之后,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作家個體意識的樹立。烏熱爾圖30多年來的創作走向顯示了一種“認祖歸宗”式的民族文化 認同,很具有代表性。這種動態的變化必須放入到整個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大轉型之中才可能給予它一個明確的定位。劉大先在宏觀層面上的理論思考,實際上對我本 人的具體研究也有啟示。

      記    者:因為是理論建構,所以我注意到你對于各種理論的廣泛吸收,那么是否存在個案分析過于簡略的問題?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是否需要某種特定的視角,過于普泛化的理論會不會遮蔽少數民族文學的獨特性?

      劉大先:這個擔憂的確可能存在,事實上暨南大學的姚新勇教授在給我寫的書評中就批評我“在不知不覺中,由出發于少數民族文學基地的言說者而變為 了主流話語的部分的代言人”。應該說你們的質疑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在論述中確實不會針對某個具體作家作品著墨太多,盡管我始終堅持史論結合,但是因為目 的是在梳理學術思想史的基礎上,試圖勾勒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一些核心命題,所以對于各種理論采取的是“拿來主義”的策略。這種拿來主義式的理論運用,其 實未必全然是按照該理論“本色當行”地挪用,而是經過了闡釋性的轉化乃至誤讀,加以“六經注我”式的整合。這些核心命題呈現在論述中就分別是時間、空間、 身份、語言與翻譯、宗教與情感等問題。這些問題每一個都可以構成一個博士論文的篇幅,客觀上確實無法就某些具體作家作品談得太多,更主要的還是涉及到現當 代文學研究方法與文學理論研究方法的差異。我更多做的是一種“理念類型”的抽象,而不是具體的文學研究。這種抽象所要解決的是如何立體地審視一個關鍵性命 題,它觸及的是認識角度和思維方式的轉變。

      少數民族文學的獨特性和普遍性在我的表述中就成為“同一性”和“差異性”之間的博弈,我們當然要注意到少數民族文學作為一種差異表述所具有的獨 特美學價值、情感表達、文化內涵乃至政治訴求,但是這一切必須歷史化,就是要將之放入到特定的時空之中。少數民族從來就是中國內部的多元組成部分,我曾經 提到:我們講述少數民族的故事,就是在講述一個中國故事。在這個層面上,刻意突出少數民族文學的差異性就不是學理性的闡釋,而可能包含了更為復雜的因素。 尤其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少數民族文學”固然自古以來就有著豐富的傳統、材料、實踐與文本,但是只有到了現代中國它才成為一種特定學科的研究對象,它是社 會主義中國時期才產生的“當代”文學。

      如果不避粗簡,我們可以說“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一樣,在很多的層面上具有同一性,體現著中國特色的文化平權。這和美國、加拿大那樣多族群 國家中的少數族裔文學不太一樣。后者更多有著后殖民主義及文化多元主義的色彩,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固然包含著文化多樣性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在其最初的理念 中,少數民族從來就不是“少數的”,“人民性”是第一屬性。所以,普遍性、共通性始終是少數民族和漢族的共同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有文化、習俗、心理、 文體類型、審美趣味、風格樣式的區別。

      李曉峰:我倒是認為,知識考古學、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文本政治學、民族志詩學……這些理論,對于作者而言,僅僅是一個窗口,它們從不同的 角度打開了少數民族文學與現代中國關系的窗口——劉大先牢牢地站在窗口外面向里進行環視,而并沒有跨過窗口走進一個個不同的空間。我倒覺得,這反而成就了 他的方法論:在多種有效的理論資源的批判性利用的基礎上,形成了對特定對象的有效的多向度的觀察。從這點來看,他的這一方法論是非常有意義的。

      當有學者不分對象、語境而用后殖民主義的“族裔”取代“民族”或“少數民族”的時候,劉大先仍然在小心謹慎地使用和辨析著族裔、族群、民族、少 數民族這些概念,并特別強調當代中國民族概念的政治性。同樣,對福柯的知識考古學,他也是取其“考古”之理路而考“中國”與“少數民族文學”之古。作者當 然還有自己的一些局限,但能夠嫻熟地駕馭如此之多的西方現代理論,呈現“少數民族文學”與“現代中國”關結點上的“中國經驗”,是非常有價值的。

      陳    玨:我們在具體做研究中往往都會或多或少面臨“史”與“論”之間的協調問題,比如采用話語分析的方法對鄂溫克族文學進行分析,這可能更多屬于語言學的角 度,當然會產生特定的洞見,但往往會囿于“新批評”所說的內部研究,所以我在研究中也特別注意與鄂溫克的歷史、社會形態、生產生活方式結合起來,以彌補陷 于文本可能產生的盲目。我覺得,從事少數民族文學的優勢就體現在這里,即它一方面與主流文學別無二致,共同經受著全球化、商業化、城市化所帶來的變遷;另 一方面它又有著自己的地域性、族群性的文化傳統,這種傳統如何在當下發生作用,這中間的張力就有很大的學術生長空間。

      記    者:在少數民族文學現場,你們關注的前沿話題有哪些?我們如何去把握未來少數民族文學批評與理論建設的趨勢?

      劉大先:這幾年我也比較多關注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態勢,并試圖從中提煉出一些話題。我個人認為,少數民族文學的闡釋與接受,特別是其中的階 級、性別、身體經驗、媒體傳播等因素,就是下一步需要討論的話題。但當前最大的問題,無疑是少數民族文學的教育問題,我們不能總是將少數民族文學局限在民 族院校和地方一些專門院校和研究機構中。作為一種國家文學的知識,它應該成為文科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當前教學觀念與教學現狀而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 讓少數民族文學走出民族院校之外,在綜合性高校推進多民族文學及文化教學,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區域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各民族文學的關系、少數民族文學在域外的傳播與變異等等,也是不可忽略的關鍵問題。這需要具體深入的個案探討了,不能僅 僅局限于理論層面。不久前我選編的一本圍繞“比較視野下的民族文學研究”為中心的論文集,就是以跨學科、跨民族、跨方法的視角,選取近年來相關的少數民族 文學比較研究的前沿性論文。

      就創作實績來看,母語文學、第二語言寫作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放在世界文學范圍來看都非常突出的現象。它可能為中國文學增添新的因素,就好像納博 科夫、拉什迪、哈金這些非英語母語作家的寫作為英語文學增添了新鮮的元素一樣。少數民族的女性寫作、人口較少民族作家的崛起、少數民族作家的網絡寫作等 等,都是近年來的研究中方興未艾的領域,這方面的研究尚有待進一步加強。尤其是關于新媒體與多民族文學在理論上的拓進可以稱之為少數民族文學的“多媒體轉 向”。這些現象實際上改變了既有的“文學性”內涵,也為重新發掘少數民族文學所具有開拓性的世界觀和認識論提供了契機。

      李曉峰:現在,少數民族文學無論是創作、研究還是學科建設,都處在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從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角度,已經到了需要總結、反思 的時候。例如,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國家學術”性質問題,如果不從這一角度來認識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建設,那么少數民族文學的獨特性就會變成邊緣性,其獨立 性也會變成封閉性。再如,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跨學科問題,如何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對少數民族文學進行綜合的整體研究,是少數民族文學學科需要解決的重要問 題。再如,文學觀和文學史觀的問題,這是一個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問題,多民族文學史觀針對少數民族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中的缺失問題而提出,但絕不是為了寫 一部多民族文學史,它是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立場上強調對中國文學發展歷史應該具有一種多民族共同創造的觀念,強調在承認漢族文學作為主體文學的基礎上, 對各民族文學歷史、傳統、樣態、語言的關注和尊重。這自然就涉及一個現實性的問題,即少數民族文學從來就不僅僅是少數民族的,用劉大先的話說,是一個“現 代中國”的。因此,少數民族文學與中國的民族問題、政治問題、文化問題、經濟問題、生態環境甚至國家安全等諸多現實問題密切相關。這些都需要我們進行研 究。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