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 正文
現實工作中,縣級以下領導干部,特別是鄉鎮干部日常工作千頭萬緒,經常需要到基層一線與群眾打交道,然而有些基層干部在心理上還懼怕做群眾工作,特別是遇到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時,更是對所謂的“刁民”敬而遠之,進而形成群眾工作“不敢做、不想做、不會做”的惡性循環。
干部評價沒有群眾聲音、缺乏群眾基礎,是干部考察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20字“好干部”標準就包括“為民服務”,怎樣才能做到為民服務?有些地方推行干部自評、同事互評、領導評議、群眾評議相結合的干部評價機制,看似把群眾納入了干部評價主體中去了,其實隱形存在著指定群眾評價、降低評價等問題,讓群眾評價干部流于形式。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領導干部活動開展的扎不扎實,受到的教育深不深刻,需要有一套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來支撐。對各級領導干部進行科學合理全方位評價,不能夠單方面聽取干部的活動小結、述職報告,也不能依靠新聞媒體對個別事件的宣傳報道所下定論,而是要深入基層聽取群眾對干部的看法,真正去了解群眾對哪些干部不滿意。每次活動結束后,由組織部門從樣本框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群眾,對領導干部進行現場測評。把群眾測評結果作為評價活動開展實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群眾不滿意的干部及時予以提醒,幫助整改提高。
走群眾路線,就必然要與群眾并駕齊驅,只有干部心中有群眾、敬畏群眾,才能主動增強群眾工作的能力,才能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走出真感情,走出好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