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絕大多數的大學——從校長到教師——對出版社的期望是:通過出版社出版的優秀學術著作和高水平教材,來提升本校的學術影響力,這比多交些利潤更為重要。”
許多有識之士認為,轉企改制對大學出版社變化不大,或者說意義不大。這聽起來好像令人沮喪,但事實確實如此,至少大部分大學社是如此。以至于在面對中國出版業出現市場化、集團化、兼并、重組、上市、融資、規模擴張的浪潮中,大學出版社大多束手無策,人心惶惶。我倒以為,大學出版社應正視兩個問題,一是你的出資人(母體學校)對你的期望;二是你是否能滿足這個期望。
即然母體學校是大學出版社的唯一出資人,那么從現代企業制度來說,學校對出版社發展的思考和決策就是決定性的。我所了解的是,絕大多數的大學——從校長到教師——對出版社的期望是:通過出版社出版的優秀學術著作和高水平教材,來提升本校的學術影響力,這比多交些利潤更為重要。這個期望就決定了大學出版社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只能在學術出版。因此,在洶涌的出版浪潮中,我們更應冷靜地捫心自問,我們能滿足出資人的期望嗎?
其一,我們大學社的出版隊伍建設好了嗎?出版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其中人的素質和能力最為重要。面對學術出版的重任,面對年輕隊伍的成長現實,面對新的用人機制環境,我們的隊伍還有職業自豪和為人作嫁的理想嗎,我們的專業水平能達到要求嗎。這幾年,我社下功夫培養年輕編輯,在幾次全國青年編校大賽中,以我社年輕編輯為主的福建代表隊屢獲佳績,受到省版協的高度贊揚,也受到同行的認可和尊重。任何時候,只要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你就擁有核心競爭力。
其二,大學的出版資源已經深入挖掘了嗎?大學出版社依托大學,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但我們也許忽視了身邊的出版資源,而一味望著它山的美景。學校的各個部門,都有出版的潛在資源。教學科研部門自不待言,需要我們不斷跟蹤教學改革需求和學術動態,我們要避免只盯著名家而忽視年輕學者;學生也是出版資源的寶藏,我校一位學生到西部支教,我們出版了他的親身經歷《把夢留住》,感人的內容吸引了學生、教師和領導。此書由書記題詞,校長作序,形成很大的影響,也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出了一份力。圍繞宣傳學校,我們還有很多事可做,關鍵是我們要真正深入。
其三,我們真正做好學術出版了嗎?學術出版是以其知識創新和理論創新為標準的。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求我們的編輯是學者型的,選題確立是嚴格的,編校質量是過關的,宣傳是有效的,營銷服務是到位的。我們不僅要重視成系列的、裝幀精美的叢書套書,也要做好單本書、小冊子的學術書,只要他是值得出版的。在做好學術出版,尤其是學術規范方面,我們還有太多的事還沒做好,但只要持之以恒,就能以學術高度營造大學社的品牌,而品牌就是你的生命。
我對大學出版業充滿樂觀和信心,盡管前行的路并不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