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美國的大學社無論從數量還是份額上來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正是這些體量很小的大學出版社卻左右著美國高端圖書出版,大學社作為大學向出版業延伸的分支,也引領著整個美國出版業的方向。而在這些方面,中國大學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幼教是南師大的優勢學科,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南師大社利用這一優勢,在幼教這一出版領域立體化發展。
“這幾年文化體制改革,尤其是出版業的改企轉制確實釋放了很大的政策紅利,但是受益的程度卻有很大差別”。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徐蕾認為,出版業轉企改制之后,出版集團迅速做大做強,無論從資源整合、資產重組、多元經營、融資上市等等方面都可謂在出版行業占盡先機。而作為缺少政府強有力支撐、規模普遍不大的大學社在這輪改革中步伐顯得不那么輕快。
“這幾年出版業變化很大,尤其是市場占有率的馬太效應愈發突出,各地出版集團的份額越來越大,再加上競爭環境的惡化,市場規則失范的情況沒有根本好轉,因此,中小型出版社包括大學出版社想要擴大自己的市場相當不易。”雖然年銷售超過2億元,但是徐蕾認為南師大社跟出版集團相比還是一個中小型出版,她向記者談了對中小型出版社未來發展的一些憂慮。
首先,出版業經過這些年的整合、發展,進入門檻并沒有多少提高,很多缺乏資質的個人或者組織也在從事著出版工作,這就造成整個行業生產力水平低下,許多長期困擾出版業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比如侵犯知識產權、同質化重復生產、折扣價格戰、圖書質量低下,等等。尤其是中小型出版社面臨的這些問題就更加突出,多數社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專業化發展滯后,很多社盲目跟風,什么來錢出什么,“業無主次、術無專攻”。很多中小社在激烈的競爭和數字化浪潮面前相當茫然,失去了方向感,只能得過且過,走一步看一步。與此相對,臺灣雖然有幾千家出版社,而且絕大多數都是體量很小的公司,但依然各得其所,發展不錯,可見找到自己獨特的生存空間相當重要。
其次,中小型出版社創新驅動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強。中國每年出版圖書的品種相當龐大,但是低水平重復出版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之所以缺乏創新、缺乏突破,關鍵是出版行業缺乏人才,尤其是適應市場變化又堅守文化理想的復合型人才。徐蕾最近出席了上海國際樂器展,接觸幾家世界知名的音樂出版商,發現其中很多人都是精通多個領域的全能型人才。比如美國的某音樂出版機構就擁有700多名簽約作者,而且都是獨家授權。該出版機構擁有當今世界最負盛名“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幾乎所有的出版資源,以至于美國政府在中小學中開展這個體系的音樂教育都必須從該企業購買版權。像這樣積累大量專業資源且不斷將這些資源更新,就能牢牢占領市場份額,專心投入更高層次的創新,保持領先地位。而我國的多數中小型出版社還在為生存奮斗,普遍存在“重戰術、輕戰略,重經濟、輕學術,重眼前、輕長遠”的問題。沒有積累就不可能有底蘊,沒有底蘊談何品牌?
中小型出版社面臨的第三個問題是缺乏應對市場變化的資源。目前隨著大型出版集團攻城略地整合資源,中小社的空間受到擠壓,再加上數字化潮流步步緊逼,很多中小社要想適應這些變化而生存發展壓力非常之大。無論是進行資源整合還是產業轉型都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中小型大學社微薄的財力顯然難以支撐。而新的產業鏈形成之后,沒有提前布局的很有可能被邊緣化。很多中小社,無力購買新的市場資源,同時自己的又缺乏資源積累,在市場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形成惡性循環,面臨出局的危險。
中小型大學社雖然困難重重,但是殺出重圍的機會還是有的。徐蕾給記者提出了一些思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的未必是最強大的,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中小型大學出版社雖然在出版界相對弱勢,但是他們依靠的母體——大學卻是都是中國高校的強者。發揮出各自高校的優勢,辦出自己的特色,走內涵式發展的路子,這應該是中小型大學社的最佳選擇。徐蕾說,出版集團聚集了地方政府提供的優質市場資源,但是大學社擁有知名高校的學術和品牌資源,只要善于整合這些資源,做出與學校學術、教學特色相呼應的出版特色,并進而在該領域擴大自身份額,形成吸引作者、讀者的良性循環,實現產業突圍,做強自己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中小型大學社開拓奮進的同時,出版業要有一個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也格外關鍵。徐蕾告訴記者,出版業是文化創意產業,而創意絕對不僅僅屬于幾十億幾百億規模的大社,許多中小型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優秀圖書就是例證。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引導,讓小社也有發展的機會,也能得到政府的扶持。
大學社無論大小,都有一個共同的優勢,就是天然與教育出版密切聯系在一起。徐蕾認為,中國出版業的富礦在教育出版,而中小型大學社可以大打教育牌贏得市場先機。目前中國各層次教育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教育出版也隨之充滿機遇。只要中小型大學社持之以恒在自己的優勢領域打造產品線,向產業鏈的縱深發展,緊扣教育,就一定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南師大社在這方面有很多有益的經驗。幼教是南師大的優勢學科,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南師大社利用這一優勢,在幼教這一出版領域立體化發展。首先聚集了全國眾多知名幼教專家形成優勢作者資源庫,從幼教理論到幼教教師用書、學生用書再到引進版幼教類圖書,南師大社的幼教圖書形成一個穩定的金字塔結構,在全國同類出版中占有明顯的優勢。藝術教育出版是南師大社另一個優勢領域。南師大的美術專業是繼承解放前中央大學藝術學院的班底,徐悲鴻、李叔同、潘玉良、傅抱石等一大批大師都曾在這里任教,因此奠定了該校強大的藝術教育根基。而南師大社也繼承了這一傳統,在美術教育出版方面走在了前列。他們匯集了以教育部美術教育課程標準專家組組長領銜、全國近百位美術教育專家組成的編輯團隊,經過反復研討論證,在教育部出臺美術專業新課程方案之后,第一時間出版了“全國高等師范美術(教師教育)系列教材”,獲得了業內外普遍贊譽。
徐蕾表示,在美國,絕大多數大學出版社并非完全推向市場,相反,各種基金會、校友會、大學的各種項目等等為大學社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并非完全靠圖書銷售維系出版社。比如,美國的大學社無論從數量還是份額上來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正是這些體量很小的大學出版社卻左右著美國高端圖書出版,大學社作為大學向出版業延伸的分支,也引領著整個美國出版業的方向。而在這些方面,中國大學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