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大學出版社仍然是一個以文化為基業的單位,落腳點是文化而不是銷售碼洋。通過不斷地推出學術精品和精品教材,為社會發展提供思想文化支撐,出版社自身也實現較快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北京大學出版社明確并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市場定位:恪守“傳播知識,積累文化,繁榮學術,服務社會”的宗旨,以教材出版為核心,以學術出版為根本,以打造立體化、網絡化精品教材和學術精品為主線。
近幾年來,我國圖書零售市場的增長速度表現為逐漸放緩的趨勢,根據開卷的數據,2013年上半年延續去年的負增長,同比增長率為-2.80%。如何看待這一數據和其所折射的出版市場環境?作為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出版社社長,在王明舟看來,近幾年來的市場形勢發生了以下變化:對大學出版社而言,作為其核心產品的教材同質化問題尤為突出,同樣一門課程,每家社有十幾種甚至幾十種對應教材已屬常見。另一方面劇變體現在銷售渠道上,網店銷售快速增長,地面店不斷萎縮,很多實體書店紛紛倒閉,書店貨架資源更加稀缺,圖書與讀者見面的機會更少,很多圖書從出版到書店,逛了一圈甚至沒得及上架就已經變成退貨,化成紙漿。
當前, 像北大社這樣規模的出版社還面臨其他巨大的挑戰。王明舟認為,我國出版社兩極分化現象愈發突出,少數大社在一些領域壟斷優勢日益明顯。在公布的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中,甚至出現了一家社獨攬30%份額的情形;地方出版集團紛紛向外擴張并購或者上市,這些超大型出版社的集團化格局,以及中央出版社、專業出版社等非教育出版社及出版集團,開始紛紛介入教育出版,給大學出版社造成了空前的壓力;此外,民營出版公司憑借其靈活的經營管理制度和強大的策劃、市場營銷經驗等優勢,對國有出版企業的沖擊越來越大,國內出版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數字出版發展迅猛,非傳統出版企業在數字出版領域獨領風騷,大部分傳統出版企業卻始終難見大的作為,幾乎喪失了話語權。凡此種種之外,紙質圖書和數字出版物的盜版侵權更加猖獗,而打擊效果甚微,對出版企業健康發展甚至生存的威脅程度大大超過以往。
在王明舟看來,最近5年,大學出版社的發展進入一個平穩期,這背后有著自身的發展邏輯:當發展達到一定體量時,發展速度必然逐步走向平穩。此外,隨著出版機制改革,行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地方出版社都通過資源整合成立了出版集團,為發展注入了更為強勁的推力,而大學出版社在完成了由事業單位向企業的轉型之后,還沒有更為明顯的進展,特別是在集團化方面,有的只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還沒有真正向集團化邁進。這方面的原因可能跟大學出版社的特殊地位和性質有關,在歐美,大學出版社好像也沒有走向集團化道路。
完成轉企改制后,在新的市場形勢下,大學出版應該走怎樣的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王明舟的應對方略是:大學出版社的發展方向,不應該從市場方面跟社會出版社比規模,比經濟總量,而應該發揮大學出版社的功能,回歸到教育和學術的本真。大學出版社既沒有地方出版社橫向的區域地盤,也沒有中央出版社縱向的系統優勢,起步晚,經驗少,基礎差,這是劣勢。與此同時,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大學出版社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優惠和支持,享受國家免征企業收入所得稅,再加上獨享母體院校學術資源、教育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出版優勢,這是大學出版社從起步就取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是優勢。經過長期的思考、實踐和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明確并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市場定位:恪守“傳播知識,積累文化,繁榮學術,服務社會”的辦社宗旨,以教材出版為核心,以學術出版為根本,以打造立體化、網絡化精品教材和學術精品為主線。一句話,北大社要專注于教育出版和學術出版。
在這一清晰的指向下,北大社的具體經營思路是“教材優先,學術為本,建設一流”。主要做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主動控制出版規模,優化選題結構。控制每年新書品種在1900種左右,并努力爭取壓縮至1800種,向單品種要增長、要效益,維持教材、學術圖書品種比例穩定在50%、30%左右。二是加強圖書板塊規劃與管理,研究并確定各自的發展策略:教材出版,重點打造“博雅”(本科)、“未名”(高職高專)品牌教材;學術出版,以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的出版實施為抓手,重點推進原創人文學術圖書的特色建設,體現學術的引領,占領學術制高點;優化大眾出版資源,突出重點,既要內容健康,體現北大社的品位,又要抵制低俗之作,減少平庸之作,杜絕粗制濫造。三是調整部分組織機構。單獨成立教學服務中心和公共英語教材發展中心,以便在新的形勢和新的目標下,積極完成從傳統的教材出版者向教學服務提供者的角色轉變,努力為教學科研提供更多的服務,包括教材、電子課件、數據庫產品、教師培訓等。
通過以上三方面的工作,北京大學出版社預計2013年度可以在新書品種下降3%的情況下取得銷售實洋8%的增長。接下來王明舟社長將要和他的團隊下大力氣做好出版社ERP建設工作,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優化出版社的工作流程,讓出版社的管理水平更上層樓。
一方面肩負學術文化出版的使命,一方面又要實現較快的發展,如何看待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王明舟看來,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所訂立的經濟考核指標須是科學的、符合出版社自身實際的。大學出版社仍然是一個以文化為基業的單位,落腳點是文化而不是銷售碼洋。通過不斷地推出學術精品和精品教材,為教學科研服務,為社會發展提供思想文化支撐,出版社自身也同時借此實現較快的發展,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將是今后大學出版社的努力方向。至于在這一過程中,面對其他同行挾政府資源、資金和市場等優勢的擠壓,王明舟的應對策略只有一種,以更完善到位的服務,培養自己的忠實讀者群,提高出版社在相關領域的品牌影響力,構筑起應對其他出版社競爭或擠壓的壁壘。
對于如何理順轉企改制后高校出版社與所屬學校之間的關系,王明舟認為還需要較長時間的摸索。轉企改制后的大學出版社一般都有董事會,董事長通常由分管的副校長或學校資產經營公司的負責人擔任。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企業的重大事項和決策必須經過董事會的授權許可。這種制度設計對出版社而言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實際上降低了出版社負責人的決策風險。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理事長王明舟建議,高校應對出版社負責人進行充分的授權,在確保導向的前提下盡量不干涉出版社的日常經營管理,同時建立起必要的風險防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