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收藏之境:雅賞與俗利的交織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0月16日09:58 來源:中國作家網王偉芳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觀念隨之發生明顯的變化,大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凸顯,歷來為文人雅士所悅納喜愛的古玩、字畫、奇石、典籍等藏品,得到了民間的廣泛擁躉。民間形色各異的收藏交易活動活躍,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市場渠道正趨于完善暢通,一些二三線城市也相繼建立了收藏品交易市場,而起步更早的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等地,除了建造頗具規模的古玩城、珠寶城之外,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每年甚至每季都舉辦收藏品博覽會或根據節慶舉辦嘉年華,讓收藏家及收藏愛好者集中欣賞和選購各種品類、檔次的收藏品。網絡平臺也為人們提供了更便捷的信息溝通渠道,人們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完成交易,即在線上看圖片和初步溝通,再通過線下看實物進行交易。順應民間收藏的不斷發展,收藏門類在不斷細分,收藏品種不斷拓展、豐富,收藏領域廣泛涉及自然、人文、歷史、科技、軍事、社會等領域。在收藏文化不可避免地注入經濟成分的今天,收藏已成為承載、積累財富的一種手段,收藏市場也就成為精神雅賞與物質功利交織之境,吸引人們興沖沖地進入,迷茫地搜尋然后喜悅或失望地離開。

      多元化的收藏主體

      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收藏群體規模的龐大,其人口學、社會學特征復雜,有興趣而又稍有財力的人都加入其中。正所謂人生百態,收藏者進入收藏領域的興趣與動機等也各異。從藏品價格、交易動機、專業鑒賞水平幾個維度進行分析,我國大陸收藏群體大致分為幾個聚落。其一是大眾型的收藏愛好者,以中低端的藏品為主,人數上占比90%以上,因此內部可再進行細分。他們注重物品的可玩賞性、裝飾性和吉祥寓意,以提升日常生活的趣味、趣致為主要目的,當然其中也不乏希圖藏品傳世或追求升值為目的。其二是財力驅動的收藏品投資者,他們謀求藏品的投資收益,因其資本雄厚,進入市場交易額大,收藏知識方面藉助專業顧問,其藏品規模和質量大多較好,其中一部分人已經擁有成規模的私人藏館。其三是學者型的收藏鑒賞家,其鑒賞水平、辨識能力很高,注重收藏研究,多有相關方面的論著和文章面世,其藏品不求規模但求真且精,他們是具有傳統藏家色彩的的收藏者。其四是代表國家進行收藏的文博領域的專業群體。這類收藏者在市場上遴選代表性的高精尖作品,豐富國家的館藏。其五是古玩商群體,他們以獲取當下的經濟利益為主要訴求,以收就市,以藏待市,大多是收而不藏或少藏。總體而言,在以上這幾類群體中,大眾收藏者是整體市場的規;A和氛圍營造者,投資收藏者是市場份額的驅動者,學者型和專業型收藏者是市場風向的引導者,而古玩商群體是市場流轉的傳輸者。

      漸次成熟的收藏理念

      對一件藏品的價值高低的認知評估,其公眾知曉度、存世的珍稀性、材質的稀缺性、流傳脈絡的可靠性、藝術、技藝的權威性、歷史的地位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與市場發育期不同,隨著收藏市場的成長,目前參與收藏市場的普通收藏者的收藏理念漸次趨于成熟,開始從藏品的自然資源的“材質稀缺性”到人文獨特性并重,由此,收藏品文化層面的價值空間得到拓展。主要表現在:其一,藝術價值。收藏者會考慮到藏品的藝術獨特性、工藝的精美、精致帶來的審美愉悅等,例如金玉木石類珍稀材質物品的收藏,其價值承載一方面仍由材料價值體現,同時藝術水準和精神底蘊,越來越成為要素尺度,趣致豐富、格調高雅的藏品受到更廣泛的認同;其二,歷史價值。收藏者通常會考慮到藏品的歷史價值的承載力,即藏品與歷史重大事件或歷史重要人物的相關性;其三,權威名家價值。不論對現當代藏品還是古董古玩,收藏者注重考究收藏品的發行或創作者的專業地位或在行業中的權威性。因此,對于一件藏品,其是否具有惹人喜愛、不棄不離的雋永美感、是否可通過傳承以保值、是否可通過流轉性獲利以及獲利空間大小,需要有現實性和前瞻性兩種視角進行綜合分析。收藏品本身承載的歷史滄桑、文化底蘊、審美情趣 趣致,決定了其較高的價值,而由收藏品的真偽、優劣所形成的價值落差會帶來巨大的心理和精神落差,因此在甄別挑選藏品時,要懂得規避風險。

      真偽紛擾的灰色地帶

      收藏市場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分支,與勞動密集型且標準化程度較高的工業制造業相比較,文化創意產業更依賴參與者的知識、智慧和創造性,收藏行為是一種創意消費行為,需要收藏者本身具備較高人文素養和較深厚廣泛的鑒賞經驗的積累。同時,收藏市場的參與者須了解目前我國收藏市場具有的特殊性:其一,買假不退,這是我國古玩界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規矩,它無形地存在于行內,雖然這一陳陋行規一直受到質疑、批評,但現狀依然是買假者自認霉運、賣假者心安理得、制假者日益猖獗。其二,現行《拍賣法》并未對拍賣行的保真職責做出硬性規定,不少拍賣行便廣開門庭,來者不拒,受利益驅動而對贗品、仿品視而不見。其三,依賴行家“掌眼”。雖然我國收藏文化源遠流長,但仍未形成規范的制度體系和認證程序,真真假假全憑行家或專家的說法與看法,這就為假偽贗品的流轉提供了空間。收藏品市場是商業誠信道德的灰色地帶,對于購買者來說 沒有準確的眼光和判斷,購買到贗品、仿品、偽品、劣品、高價品是大概率事件,不管是在地攤一條街還是在古玩城、會所甚至在拍賣會,買到的東西都不能“確真”——即確定其真假。

      收藏品市場也是市場經濟的一部分。藏品進入市場,就具有商品的屬性,既然有商品的屬性,那么國家允許的藏品交易也屬商品交易,凡是進入市場的商品都應該保真,收藏品也應如是。收藏品交易的買家、藏家也是顧客,應當受《民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市場經濟的法律保護,F代社會,法律規范是社會一般行為的總規則,高于行業規范,當行業規范與之沖突時,則應服從于高位的法律規范。盡管也有藏家認為,收藏的趣味就在這真真假假中,但畢竟真偽鑒定問題已經成為當下中國藏品市場發展的最大障礙,國外一些重要拍場不拍賣或慎重拍賣中國的字畫,就是因為仿品太多,難辨真偽。因此,收藏品市場的理性選擇是向著一個更加誠信、有著完善制度及服務程序、保障藏品品質的現代化市場發展。

      鑒于收藏品本身的精神價值與物質功利價值的統一性特點,收藏活動也就具有雙重目的性,即在求利的經濟行為中內在地包含精神追求,或在追求精神價值的同時實現功利滿足。正所謂“世盛藏盛”,收藏,這一文化消費活動體現了創意型消費模式的特點,也是當代社會大眾消費質量與水平走向均衡發展的一個標志。

      收藏,意味著藏品要經受時空的、多代際的考驗,以平常之心對待收藏,以和樂之心、愛護之心而不是逐利之心對待藏品,才是收藏正道,那些穿越時空,歷經滄桑而依然熠熠閃光的好東西,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收藏,就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就是一脈文化精神之火的傳遞,就是當代人負責任地為后代留下最美好的東西。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