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 正文
國外政黨在聯系群眾方面有許多值得借鑒的方面,尤其是把政治理念轉化為制度的細節,又靠這些細節讓政治理念落到實處,使黨與群眾保持良性互動。從本期起,本報將刊發外國政黨如何與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系列文章,供讀者參考。 ——編者
當今時代是一個政黨政治時代。在政黨政治時代,一個政黨要上臺執政或者是要延續其執政壽命,就必須面對如何贏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的問題。盡管不同政黨所處的國情黨情不同,但是,贏得民眾,獲取民心,始終是現代政黨孜孜以求的事情,因為民心所向決定著政黨的命運。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贏得民眾的信任與支持呢?從世界政黨的發展看,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近些年,經常被人們談論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便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1959年開始獨掌政權,直至今天是新加坡唯一的執政黨。一黨長期執政,又能保持與民眾的緊密聯系,成就一個高效而廉潔的政府,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感嘆與稱道。
人民行動黨是如何做到的呢?一句話:重視制度建設。
新加坡是一個實行議會內閣制的國家。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雖然一黨長期執政,但是,她面對的卻是一個多黨存在的環境,并且有反對黨的存在。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必須在5年一次的議會大選中取勝,獲得議會的多數席位才能組成政府,繼續自己的執政歷程。5年一次的大選,從新加坡各色政黨的力量對比看,當下,還沒有哪個政黨能夠挑戰人民行動黨的執政地位,但是,對于執政的人民行動黨來說,日子過得并不輕松。這樣的選舉制度,意味著人民行動黨要定期接受人民的評判和檢驗。黨治國理政的方略如何,黨的作風與形象如何,每一屆政府干得怎樣,在多大程度上讓民眾滿意,通過選民的選票就能夠反映出來。實際上,選民的選票成為民眾對人民行動黨信任不信任、支持不支持的一張晴雨表,同時也是人民行動黨能不能繼續執政的通行證。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能夠持續不斷地得到它,是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的。
為了人民的信任與支持,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政府懂得回饋人民,懂得向人民感恩,也懂得傾聽民意。無論是李光耀、吳作棟,還是李顯龍在領導政府時,都致力于建設一個好政府,以領導人民建設一個好社會。政府保護人民,讓人民過上美好的生活是他們始終如一的目標。
為此,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從不敢自滿與懈怠。我們看到,在新加坡,選舉強化了執政黨的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得票率帶來的壓力真實地轉化成為動力,促使人民行動黨去踐行自己的立黨誓言:“為了人民”而迅速地行動。對于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而言,每次選舉,不要說得票率是不是危及了黨的執政地位,就是這一屆選舉的得票率,比上一屆低了幾個百分點,也是全黨的大事情。全黨必定對此進行分析、總結、反思,找出原因,然后采取措施,調整政策,完善體制機制,完善自我,以期做得更好,讓人民滿意。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自1959年上臺執政以來,得票率的變化是其做出改變的主要動力。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大選中,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均保持在70%以上,但是,此后的選舉,雖然還能得到多數人的擁護繼續執政,其得票率卻呈下降趨勢。對此,人民行動黨分析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對人民行動黨強硬的執政方式不滿,他們希望更多的協商與民主,并且希望有一個較為強大的反對黨來監督與制約行動黨。為了回應民眾的這一訴求,人民行動黨進行了政策調整,并改變了行政方式與作風。特別是吳作棟擔任總理后,改變了過去比較強硬的鐵腕統治方式,代之以較為溫和的統治方式,建立起一些更為親民的體制機制。對民意的這種善意理解和積極回應,使其能夠繼續得到民眾信任和支持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新加坡的選舉制度,盡管外界對它有些許的微詞,但是,毫無疑問,就黨與民眾的聯系而言,它是非常有效的。它既提供了民意表達的通道和民眾參與政治生活的途徑,也給執政者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不斷地回應社會訴求和服務人民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正如曾任貿工部長的楊文榮所說的那樣:“我們作為一個政黨,必須為下一次選舉操心,這促使我們自我約束,并且在付出最小代價的情況下,努力實現長遠的目標。如果我們不必為選舉操心,無論我們出發點有多好,都會使我們變得草率和傲慢。選舉是我們保持平衡和誠實的方式。”
為了黨的命運與聲譽,為了能夠不斷得到人民的信任與支持,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現有的體制框架內,在制度的細節上也頗費心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比如說,我們經常提到的“議員會見民眾”的機制,就是人民行動黨充滿智慧的一項制度設計。
這項制度規定,每一個人民行動黨的議員,每周必須有一天晚上,坐到自己的選區里接見民眾。民眾可以因為任何事情來求見議員。從記錄的案例中,我們看到,新加坡的民眾,小到電話費交不上了來見議員,大到夫妻倆帶著孩子長期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現在回國發展了,孩子要上學,那么,學籍問題怎么解決,國籍問題怎么解決,也來見議員。規定要求,議員能夠解決的問題必須當場解決,不能解決的要予以解釋。如果解決不了,也說不清楚的,就要寫成議員請愿書,交到政府相關部門。政府相關部門在接到議員請愿書后,必須在一周之內予以答復,否則會被問責。而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協助議員做好這項工作。民眾來求見時,他們幫助維持秩序,分類登記,議員在和來訪者交談時,他們作記錄。
這項制度從效果看,至少解決了兩個大問題。一是每周有一次這樣的機會,民眾大大小小的事情,在議員這里就有可能得到解決,解決不了的,通過議員的解釋工作,情緒也可以得到安撫;即便在議員這里,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隨后也可通過議員的請愿書,得到政府部門的解決或關注。這樣一來,就不至于把問題和情緒累積下來而形成怨氣和不滿情緒。同時,議員和政府也可以通過這個機制及時了解民眾的所需所求,以便在立法和制定政策時,更好地回應民眾的訴求。二是把體制內的各要素聯動起來了。議員也好,政府部門也罷,還有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他們實際上在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即為人民服好務,讓人民滿意,這樣他們的票才能投給人民行動黨,黨的執政地位才能鞏固。人民行動黨的議員之所以常年勤勤懇懇,不厭其煩地做這項工作,那是因為,如果他們做不好,群眾不滿意,就不會選他們做議員;政府部門之所以不遺余力地幫助議員做這項工作,是因為,如果他們不幫助做好民眾的工作,本黨的議員不能當選,在議會里不能贏得多數席位,就不可能組成政府,那么閣僚們也當不成政府官員了;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愿意配合議員做這項工作,也是因為,如果不做,議員當選不了,組成不了政府,那么人民行動黨就不可能執政,就變成在野黨了。所以,大家要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地做好這項工作。一個制度調動起各方面的積極性,使黨與群眾的經常性聯系有了保證。
終上所述,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靠制度建設,保證黨與群眾經常性聯系的經驗,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執政為民,一心要為人民謀幸福的政黨,要善于把政治觀念,轉化為制度的細節。只有有效的制度才能給執政黨持續不斷的動力,使其政治理念落到實處;只有精心設計的科學制度,才能使黨與群眾保持良性的互動;只有在有約束力的制度下,黨和政府真心實意地為群眾做事情,才能被群眾所感知和認同。因為,群眾對黨的評判與信任,更多來自于你為他做了什么,而不僅僅是你對他說過什么。正像恩格斯所說的那樣:“思想一旦離開了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再好的觀念,如果沒有制度的保證和約束,僅僅依靠個人的主觀自覺,很難靠得住。(姜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