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文學理論 >> 正文

    引導和培養文藝鑒賞主體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0月14日09:27 來源:中國作家網 魏 飴

      一

      同樣一個文藝作品,不同的人鑒賞所獲得的效果并不一樣。我們將文藝鑒賞劃分為上品文藝鑒賞、中品文藝鑒賞和下品文藝鑒賞三個層次。劃分依據重在兩維:一看鑒賞心理活動過程是否完整;二看鑒賞理解是否合情合理,深識堂奧,富有創造。

      文藝鑒賞的完整心理過程包括“直覺→體驗→認識”三個階段。“直覺”就是不假思索地感知作品;“體驗”則是對作品獲得初步美感之后的再理解、再確認;“認識”就是藝術享受與藝術判斷融為一體后再反觀作品的最高審美把握。歌德也曾將文藝鑒賞分成三個境界:一是不假思索地享受美;二是只作判斷不享受;三是在享受的同時作判斷,在判斷的同時進行享受,并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再現作品的精髓。 此所謂三種不同境界,它們的關系是由淺入深、逐層遞進的,實際上這與我們上面所說的文藝鑒賞完整的心理過程基本一致,不過“享受”應該貫穿鑒賞活動的全過程。

      文藝通過藝術形象表現生活。形象大于思想,意在表明藝術形象的內含十分豐富。中國古文論中經常強調文藝作品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要有“畫意不畫形,詠物不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要“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等,這對文藝鑒賞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為作家的知音,就得仔細領會作品的“象外象”、“物外情”、“言外意”,對藝術形象進行多層理解與創造。這種創造,既表現在鑒賞者頭腦里還原、豐富文藝作品的意境,也表現在鑒賞者對文藝作品深層內涵的探求。

      所謂文藝鑒賞上中下三品,它是指鑒賞心理過程和鑒賞理解的綜合體現,猶如人們游泳,你的體能素質與采取蝶泳等方式方法的不同,表現在一定時空即可區分為健將級以及一級二級等,但人們天生就具有追求健將級運動水平的愿望。上品鑒賞,其鑒賞心理過程必然完整,同時還能與作家作品保持一致之思,或是還原似的共鳴,并在此基礎上又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識堂奧。如果鑒賞心理過程不完整,對作品內容基本不理解、不準確,或者對一些低級趣味的作品也津津樂道,當然就是下品鑒賞;介于上品與下品之間則是中品鑒賞。

      二

      上品文藝鑒賞總是活動“四要素”的有機統一。“四要素”指世界、作家、作品和鑒賞者。“世界”是自然和社會一切事物之和,它是作家和鑒賞者的依托,作家和鑒賞者對“世界”了解掌握得越深,就會更有利于自身對生活的準確評價;“作品”是世界的反映,是人類發展歷史的確證,也是作家和鑒賞者對話交流的主要中介;作家和鑒賞者通過作品進行交流,鑒賞者是主體,與客體作品形成思想交流,作者則是客體隱含的另一主體。

      上品文藝鑒賞究竟在什么條件下可以實現?如僅僅關注以上“四要素”的相互關系顯然不夠,如果再深入探索,擇其要者,只有主體和客體條件充分,從而雙向交流,上品文藝鑒賞才有可能實現。這種交流彼此互為對象,它是有前提的,前提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主客體審美交流關系的密切和創新程度。下面,我們即圍繞這個關系具體分析上品文藝鑒賞如何可能。

      先說鑒賞主體。這里的主體,是指文藝鑒賞活動中的讀者、聽眾或觀眾。主體之所以能夠與鑒賞客體形成一定的審美交流關系,就在主體必須具備一定的文藝鑒賞期待視野。期待視野,包括一有鑒賞需求;二有鑒賞能力。鑒賞需求是在主體滿足了基本生活需要的條件下才有可能的;鑒賞能力,是指主體要具備一定的鑒賞修養,主體對作品的鑒賞并不是新生嬰兒睜眼看世界,完全從零開始。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以上二者,基本生活需要是鑒賞需求的前提、保障和基礎,越是在高度物質文明的社會里,主體就越是需要高品質的文藝鑒賞活動以求得精神生活的平衡。主體的鑒賞能力具體表現在對作品的還原、探求和創造上,其能動創造是文藝鑒賞生生不息的重要根源。它的能動性體現在以下三點:第一,大凡優秀的文藝作品都回避傾箱倒篋地去表現,往往會留給鑒賞主體的一些“不確定點”或“空白”,這就更需要主體去補充和創造;第二,主體總是根據自身的修養、閱歷與立場去鑒賞客體,這樣也難免會對不同種類的文藝形式,或同一種類同一作品表現出不同的鑒賞需要和鑒賞評價;第三,因為主體具有自由生命活動的特征,這就決定了文藝鑒賞活動有著比其他實踐活動諸如宗教、政治等具有更大更多的自由靈活性,它是一種擺脫了肉體需要支配的活動,是一種擺脫了對“物”的絕對依賴性的活動。

      再說鑒賞客體。這里的客體又稱鑒賞對象,是文藝家創作出來的可供人們鑒賞的文藝作品。顯然,沒有它就沒有創作者與鑒賞者兩者之間的雙向交流,文藝的效用也就無從實現。鑒賞客體之所以能夠為主體所鑒賞,它的前提條件又是什么?或者說,文藝作品應當具備怎樣的功能?我以為,這個問題雖不新鮮,但它在當下卻顯得特別嚴峻和突出。過去,我國文藝政策長期堅持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結果全國只剩下幾個樣板戲固然有問題。目前,全國上下主抓經濟、以GDP高低排座次,而文藝如何發展、有何問題,大家卻并不那么關心。在很多情況下,文藝好像是一個擺設,或者僅僅是一個娛樂手段,還振振有詞地要用西方慣用的市場調節方式予以約束,但往往弄得很多公共價值觀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2013年6月27日首映,上映半月票房超過5個億,2013年7月16日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發文說:“人們完全猝不及防,就被這部明目張膽地炫耀財富、魅力和男權,表現‘女性就想要這些’的電影驚呆了。”該文還指出《小時代》存在三宗罪,主題混亂、故事松散、思想低俗。國內不少重要媒體也都發文予以批評,而且2013年7月15日《人民日報》還曾發表了一篇題為《不能無條件縱容小時代2、小時代3出現》的文章,但影片續集《小時代2》不久前卻已經上映!這就好比醫生通知你已患糖尿病,但你仍圖一時舒服,還是放開飲酒,這種為所欲為、不辨是非的無序狀態難道不值得我們擔憂嗎?

      上品文藝鑒賞須以上品文藝作品為前提。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 然而,我們有些創作者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崇高責任,甚至還可能有意識放棄!魯迅對此早有告誡:“若文藝設法俯就,那就很容易流為迎合大眾,媚悅大眾。迎合和媚悅,是不會于大眾有益的。”

      三

      文藝作品應具有審美功能、認識功能和文化功能,因此我們才會樂此不疲地去鑒賞它,咀嚼它。問題也正在這里,《小時代》及其類似作品,當下幾乎都不再追求文藝作品的這三大功能,而是把“迎合和媚悅”及其經濟利益擺在首位;更為嚴重的是,當下我們對這些有問題的作品卻還往往采取一種放任的態度。

      在上品文藝鑒賞“四要素”中,主體與客體自人類誕生文藝以來就總是保持著一種相互利用、相互促進的關系;而且,主體的“再創造”和“被創造”之于上品文藝鑒賞同等重要。

      主體“再創造”, 這是上品文藝鑒賞的必備輕舟。西諺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以及我國古人所總結的“詩無達詁”等均在強調“再創造”的重要。特別是自20多年前西方“接受美學”理論譯介到我國以來,學界比較流行文藝作品不僅僅是作家所創作,也不是一個自足的體系,而是由鑒賞主體“再創造”后共同完成,把主體的“再創造”抬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不過,這又帶來新的問題:如果離開作品的客觀性而一味強調主體的再創造,就會進入到絕對主觀主義的情景中,并不合適。

      具體說來,主體再創造可分為三種。比較常見的是還原再創造與視覺再創造。還原再創造就是主體和作者心心相印,主體通過想象再現出作者創作該作品時的意境,與作者感同身受、產生共鳴。視覺再創造則是鑒賞主體用自己的視角觀賞作品。譬如大家讀《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這即是視覺再創造的結果。另有一種并不常見,即比況再創造,也就是鑒賞主體取其作品精髓,再以其作為比體喻指主體另要說明的一個事物。例如,我們都特別熟悉的王國維為描述“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三種境界,即是用晏殊、柳永和辛棄疾各自作品中的一句詩來比況的 ,生動形象,非常貼切。

      優秀的鑒賞再創造與主體鑒賞水平密切相關,但不論哪種“再創造”,它們彼此并沒有高下,都是主客體積極的鑒賞交流,都可以出現上品文藝鑒賞,這是其一;另一方面,鑒賞主體的“被創造”現象卻長期以來被我們所忽視,這并不利于上品文藝鑒賞,甚至出現中品、下品文藝鑒賞都有可能。

      首先,因上品文藝鑒賞的目標就在于不斷提升鑒賞主體,而客體本身的好壞則直接決定著我們的鑒賞質量。《紅樓夢》寫愛情會引起讀者的情欲嗎?蒙娜麗莎的微笑只能喚起我們的純潔和率真!應該說,創作者給我們奉獻怎樣的作品至關重要!如果作品有問題,就會敗壞人的胃口,影響人的審美趣味,甚至會混淆我們的公共價值觀。現今文藝界普遍忽視作品本身的審美認識功能而特別關注文藝的娛樂功能或市場效果,從而主體在這種不良的“被創造”氛圍中就很可能會出現慢性中毒,甚至如吸鴉片不僅中毒還會上癮,這就特別值得我們高度警惕了。“被創造”的問題必須堅持并真正落實我們前些年提出的“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近年來,似乎前者我們往往無暇顧及,而后者又恰恰放得太寬。實事求是地講,在當下計劃與市場交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度里,僅靠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來梳理和修復健康的審美鑒賞和利益主體并不現實。

      其次,解決文藝鑒賞“被創造”的負面問題,人民大眾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文藝導向、文化氛圍、社會風氣等亦不容忽視。文藝鑒賞表面上看是鑒賞主體的個人行為,它純粹是由主體個人的文化教養、興趣和愛好決定的;其實,任何一個鑒賞個體也都隸屬于某一群體或集團,共同的生活條件,類似的文化背景,相近的風俗習慣等會形成特定的文化心理結構和期待視野,這些因素也對鑒賞個體施加著影響。有人撰文指出:“不可否認,《小時代》內容空洞,情節拼湊,有些地方不知所云,有拜金炫富傾向,但也不必那么‘上綱上線’。一部電影作品還不至于會非常負面地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 我看持這種意見的人并不太少,實際上它已形成一個不良的鑒賞氛圍。《小時代》中的林蕭等追求奢華、物質主義、理想模糊等已成為當代青年的時代病,她們甚至覺得就該這樣去爭取,去發展。青年人看好《小時代》也正是這種不良社會風氣的反映,我們不能一味責怪年輕人或者只責怪學校教育沒有盡到責任。

      不能否認,我們的文藝應當面向市場,面向大眾,市場成功就是文藝成功的起點。我國過去的文藝政策太左,太專制,文藝創作根本不顧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這個教訓我們當然不會忘記。然而文藝作品也不能只靠市場評定就一勞永逸。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