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10月8日早晨,當代著名書畫家、天津大學教授王學仲與世長辭,享年88周歲。
根據他的遺愿,喪事一切從簡。他交代:不要驚動領導、組織和弟子們,不搞封建迷信那一套,不設靈堂,不要吊唁,不接受花籃,只在天津大學王學仲藝術研究所設立接待站。
沒有嚴格遵守老人的愿望,天津大學、九三學社等單位及中國文聯副主席、天津大學教授馮驥才還是敬獻了花籃。
知道王學仲住院的人很少。他的弟子、天津市書法協會主席唐云來說:“王先生住院的消息只有兩三個人知道,他叮囑我們,誰也不要告訴,他說大家都很忙,不想驚動,直至今天先生逝世,很多弟子都還不知道。”
王學仲,名“黽”,別號呼延夜泊,1925年9月23日生于山東省滕縣,1953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在天大從教60年。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曾獲魯迅文藝獎、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等。多地建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藝術館、繪畫館、展覽館。
王學仲曾受業于徐悲鴻、齊白石、吳鏡汀、黃賓虹、蔣兆和、葉淺予、容庚等前輩大家。1946年,王學仲投考國立北平藝專,徐悲鴻評審掛在粉墻上的新生作品,對王學仲的幾幅作品格外用心觀賞,說:“他的詩、書、畫看去都有些怪,合稱三怪如何?”
徐悲鴻還曾揮筆稱贊王學仲:“呼延生方在少年,其書得有如是造詣,稟賦不凡,蓋由天授,與之古人,在唐則近北海,宋則山谷,明則倪文征、王覺斯,而非趙、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論。”
20世紀90年代,王學仲創立了“黽學學派”。“黽”為王學仲的名,當初父親為他取名“黽”,典自《詩經》,意為“黽勉鞠瘁,不敢告勞”,這也成為他一生所遵循的信條,貫穿于他的工作、生活和藝術創作中。
在天津大學王學仲藝術研究所——“黽園”的一塊巨石上,鐫刻著“四我庭”三個大字。“四我”是王學仲的16字箴言:“揚我國風,立我國魂,求我時尚,寫我懷抱。”
即使人到晚年,王學仲也并不“迂腐”。他的學生劉珺回憶說,常聽王先生談起博客、微博上的話題。在他的作品集中,除了中國傳統風格的水墨作品外,還有很多與西畫相結合的藝術創新之作。在王學仲的油畫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屬于印象派,在現在看來,依然十分“前衛”,而這些作品其實都是他二三十年前創作完成的。
每每有慈善活動,王學仲總會站出來捐款、捐畫。唐云來說,幾名弟子曾帶著王先生捐助的幾萬元善款,乘坐出租車挨家給下崗工人送去生活補助,王先生反復叮囑一定要送到。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曾有同行問王學仲:“呼延老師,人家都畫‘錢’,你怎么還畫‘畫’呀?”他淡然一笑:人各有志嘛!多年來,他向各大藝術館、博物館捐贈了珍藏的名人字畫700余件。“我認為自己是個純粹的藝術工作者,名、權、利都不是我所追求的,我每時每日所不能忘情的就是藝術。”在他看來,自己的大批作品,以及自己的藏品,捐給有關機構,用于館藏展示,有利于更多人觀賞,這對于藝術的弘揚、發展是有更多好處的。
2013年是王學仲在天津大學執教的第60個年頭。“我在這里的教學不拘一格,不給學生以固定模式,以啟發其個人的心靈智慧為旨歸。”王學仲曾這樣表述。
他再三叮囑學生靜下心來,潛心做學問,切忌浮躁。劉珺說:“他教導我們一定要把時間用在畫畫和學術研究上,要努力,要勤奮。”
在幽靜素雅的“黽園”中,王學仲創作出了許多佳作,著述了多部藝術專著,也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他一生沒有什么特別的嗜好,只是一心教書育人,一心吟詩作畫。”兒媳徐小榮說。
馮驥才感慨,自己20多歲時認識了王學仲先生,那時他已是一位非常出名的畫家了。幾十年來,他的書法、繪畫、詩文的影響都非常大,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精神的文人,也是一個學者,大家都很敬佩他。最近20年,王先生身體不好,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面,但社會還關注他,他的很多作品大家也能夠見到。“王先生這樣的人不多,對于一個城市、對于藝術界來說,需要一個具有巨人氣質的人物來支撐,失去這樣一個人是重大的損失。王先生有很多學生,希望他們能夠繼承王先生的藝術、學術精神,把王先生的事業繼承下來。”(本報記者 張國 通訊員 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