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日常生活價值重構——當代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思潮研究》 >> 正文
第四階段:1995年以后
中國承辦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于1995年9月4日在首都北京隆重召開,197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5個聯合國區域委員會、16個聯合國機構和計劃署、12個專門機構和有關組織、26個政府間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的觀察員約17000多人出席了會議,其中包括6000名政府代表,4000名非政府組織代表和4000名記者。會議通過了《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行動綱領》分為任務說明、全球框架、重大的關切領域、戰略目標和行動、執行和監測《行動綱領》的體制安排和財政安排,共6章,361段,10多萬字。12個重大關切領域包括婦女與貧困、婦女教育和培訓、婦女與保健、對婦女的暴力、婦女與武裝沖突、婦女與經濟、婦女參與權利和決策、提高婦女地位機制、婦女人權、婦女與媒體、婦女與環境、女童。《行動綱領》具體闡述了各國婦女面臨的主要問題,把發展中國家最關注的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戰略目標和應采取的行動。《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呼吁各國政府承諾保護婦女人權,并提出了婦女權利就是人權的口號。
這次會議不僅奠定了中國與聯合國關系的新時代,為中國參與世界范圍內的促進婦女平等的事業搭建平臺,也為世界女性主義資源大量、密集地進入中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并影響著中國女性文學的視野。
(1)譯介作品
199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女權辯護﹒婦女的屈從地位》,包括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t)著、王蓁翻譯的《女權辯護》和約翰·斯圖爾特·穆勒(John StuartMill)著、汪溪翻譯的《婦女的屈從地位》。這兩部作品均是啟蒙時期自由主義女權主義的代表作。兩部著作分別出版于1792年和1869年,雖然出版年代有先后,但兩部著作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立場出發,為爭取婦女平等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而高聲吶喊,從分析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為出發點,探討女性被邊緣化的過程。《女權辯護》強調女人之所以被奴役,根源在于腐敗的社會化過程,它不僅是女性心智的成長受阻,而且教導她們為男人服務才是她們的人生高尚目標。[[1]] 沃斯通克拉夫特強調教育和批判思維訓練的重要性,認為通過教育和批判思維的訓練能讓婦女對自己的處境和狀況作出清晰的思考和反思,并促進她們心智的成長。“她堅信批判思維能把個體從沒頭腦的重復的生存狀態中解放出來,適當的教育可以把婦女從為男人服務的角色定位中解脫出來。”
十九世紀中葉,女權運動發展到一個新時期,不僅要求教育的平等,而且強調在政治上的平等,爭取選舉權和參政權。穆勒的著作強調女性在政治上的平等權利。他指出規范兩性之間的社會關系的原則——一個性別法定地從屬于另一性別——其本身是錯誤的,而且現在成為人類進步的主要障礙之一。穆勒從社會進步的需要出發提出解決女權問題……他主張應從法律上維護女權,賦予婦女選舉權和參政權,提高婦女素質,接納婦女“進入迄今為男人獨占的一切職務和職業”。他認為這樣做的結果,整個人類關系將得到普遍的整頓,人類的天性將得到極大的好處。[[2]]
而作為一名女性,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親身體驗著女性被壓迫、被邊緣的過程,親身感受著傳統習俗、社會觀念對女性的束縛,她從女性自身出發提出婦女享有與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權和其他社會權利,以期改善女性的處境。
1998年廣州出版社出版了S.A。沃特金斯撰寫的《女性主義》,同年周憲等翻譯的《當代藝術文化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發行,其中收入肖沃爾特的《走向女性主義詩學》。肖沃爾特把女性主義批評分為兩類:女權主義批判(feminist critique)和女性批評(gynocritics)。女權主義批判從婦女作為讀者的角度出發,針對男性作家創作的文學作品對婦女的歧視和歪曲,針對父權制傳統的文學史和男性中心批評對婦女文學和女作家的忽視和偏見,進行批評和修正。女性批評是肖沃爾特自己創造的一個術語。這類批評從婦女作為作者——婦女作為文本意義的生產者——的角度出發,研究婦女文學的歷史、主題、類型及結構問題。……女性批評是要建立分析婦女文學的構架,發展以女性經驗為基礎的新的批評模式,而不是采用現成的男性中心的模式和理論,……這種批評倡導沖破父權制思想體系的束縛,在對婦女亞文化作深入全面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女性的價值觀念和批評標準,并且依照這種女性的價值觀念和批評標準去建構婦女自身的文學經典和傳統。
而被視為第二階段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形成標志的著作凱特·米莉特的《性的政治》則分別于1999年和2000年由社科文獻和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她指出:性別之間的沖突較之民族間和階級間的沖突更為悠久,兩性間的爭斗、壓迫和反抗與人類歷史伴隨始終,從未止息。在她看來,性的問題實質上是政治問題。從意識形態、生物學、社會學、階級、經濟和教育人類學和心理學等方面對男權中心主義意識形態進行批評和反思,并對D·H·勞倫斯、亨利·米勒、諾曼·梅勒、讓·熱·內等享有盛譽的作家作品中流露出的男權意識一一進行毫不留情的批判。米利特從政治角度看待兩性關系,認為兩性之間的關系就是如馬克思·韋伯所定義的那樣,是一種支配和從屬的關系。[[3]] 而兩性間的權力支配關系、壓迫關系根深蒂固于文化傳統中,啟迪人們對習以為常的語言、話語、文本等重新審視和分析,探討女性在文化中的地位并試圖構建屬于自己的文化。
此后譯介到中國有關女性主義的作品,不僅在數量上有所突破,在內容和研究領域方面也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其中有探討女性在現實中面臨的困境以及探尋出路的貝蒂·弗里丹的《非常女人》和《女性白皮書》(2000年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系統介紹女性主義理論及其發展的作品,包括200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貝爾·胡克斯的著作《女權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2002年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羅斯瑪麗·帕特南·童著、艾曉明等翻譯的《女性主義思潮導論 》、2003年江蘇人民出版社約瑟芬·多諾萬撰寫的《女權主義的知識分子傳統》等;有張揚女性意識、解構男權中心意識形態、探討兩性關系的著作,如杰梅茵·格里爾的作品《完整的女人》(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出版,同年再版《女太監》);梅里·E。威斯納-漢克斯的《歷史中的性別》(東方出版社2003年出版);法國作家珍妮薇·傅蕾絲的著作《兩性的沖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羅伯特·麥克艾文撰寫的《夏娃的種子:重讀兩性對抗的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介紹后女權主義的緣起、發展脈絡、主要流派等的著作,如2003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索菲亞·孚卡文的《后女權主義》、2005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伊麗莎白·賴特著的《拉康與后女性主義》;以及從女性主義視角探討文學、政治、語言、歷史、等廣闊領域的著作,如亨利·理查森等著的《女人的聲音》,本書匯集了從188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一段時間內關于新女性問題和運動的各種小說、詩歌、日記、書信、小冊子、評論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克瑞斯汀·絲維斯特的《女性主義與后現代國際關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陸偉芳翻譯的《英國婦女選舉權運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瑪麗·塔爾博特的《語言與社會性別導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巴巴拉·阿內爾的《政治學與女性主義》(東方出版社2005);簡·蓋洛普撰寫的《通過身體思考》(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等。
(2)學術界的積極應對
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的召開,為女性主義的研究、女性主義文學的探討等提供了權威的官方話語支持,與譯介作品相伴相隨的是各類研討會的相繼召開,向女性主義理論的進一步系統化、正規化、本土化邁出重要的一步。
在95世婦會的籌備過程中,關注婦女問題、婦女發展的各種研討會的召開,反映出國家、學者對婦女問題的關注。如1992年11月23至26日在北京大學舉行的“北京大學首屆婦女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共七十余人參加了會議,并圍繞改革大潮中的婦女、婦女與法律、婦女生育與健康、婦女與文化四個專題進行討論;1994年11月,“中國婦女與中國傳統文化”學術會議在北京大學召開,與會者圍繞如何全面、準確認識評估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及其對中國婦女的影響和作用的議題展開了討論。為了迎接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準備“婦女與人權”非政府論壇,1995年 5月16日至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主辦了“婦女與人權”國際研討會,旨在促進婦女權益保障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以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
1995年6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婦女與文學”國際研討會,由北京大學英語系、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學》雜志社暨天津市文聯《文學自由談》雜志社聯合主辦,美國婦女運動領袖貝蒂·弗里丹出席了會議并作了題為“一個女人的一生”的重要發言。與西方女權主義代表人物的近距離交談和直接對話,為中國理論家進一步了解女性主義傳統和近期女性主義發展趨勢創造了條件。2001年9月12日,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等單位召集多位中日女作家,展開一次作品研討會。著名中國女作家王安憶、鐵凝、張抗抗、殘雪、方方、遲莉、陳染、林白、遲子建、徐坤以及日本女作家津島佑子、中澤惠、小川洋子、多和田葉子等參加了研討會,中日兩國當代文學評論家和學者白燁、許金龍、川村湊等數十人也列席了會議,與會作家與學者們就中日女性文學的歷史和現狀、從女性角度看傳統文化、笑和性的表現、風土和生死的想象力、探索語言的可能性等方面的主題展開了全面、深入的對話和交流。為配合此次會議,中國文聯出版社還策劃出版了20位中國和日本當代優秀女作家作品集《中日女作家新作大系》,使讀者通過閱讀了解當代日本文化和生活、了解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發展現狀。
另外,有感于當時蓬勃發展的女性文學新局面和即將在中國召開的第四屆“婦女問題世界會議”,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設立了具有全國性的女性文學委員會,以促進中國女性文學的發展與研究。成立十年來,女性文學委員會吸引、組織和推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投身于女性文學的研究之中,目前已召開七次研討會,并舉辦過兩次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評獎活動,為研究者們提供了相互借鑒、相互交流的平臺,促進了女性文學及相關研究的發展。
(3)社會性別理論的引入
社會性別(Gender)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女權運動之中。它是美國當代女權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和女性學的基本內容。20世紀80年以來,社會性別成為國際婦女運動的重要概念。1992年在哈佛大學舉辦的“賦社會性別于中國研究”的學術會議,使中國婦女研究者們較系統地接觸到“社會性別”概念,并與海外中華婦女學會(CSWS)建立聯系,為今后的攜手合作構建了平臺。1993年海外中華婦女學會(CSWS)與天津師范大學合作舉辦了為期兩周的“中國婦女與發展——地位·健康·就業”的研討班。來自CSWS的學者介紹了社會性別問題上的女權主義視角,將這一女性主義關鍵概念介紹到中國。
而《中國婦女報》和《婦女研究論叢》則為社會性別概念的推廣和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婦聯的領導也明確提出將社會性別主流化,來自官方的肯定和支持促使,社會性別作為一種視角和分析工具在中國迅速傳播,并成為中國婦女研究和婦女學的主要內容。
當代的社會性別理論誕生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西方的女權運動中。投身于女權運動的學者們在社會上向男女不平等的現實挑戰的同時,對在男權文化中產生的西方知識體系開始質疑。她們審視的眼光不僅看到了婦女在知識體系中的缺失和受貶抑,還看到了知識生產中的社會性別權力關系,看到了社會性別作為人類社會中一個基本的組織原則是以往學界研究所忽略的,看到了由這種忽略導致的人們作為常識接受的許多理論的偏頗和謬誤。[[4]] 社會性別不是把性別關系看成是偶然的、不變的、簡單的態度問題,而是將之與社會制度相連。“社會性別”概念反對兩性之間的差異均為天生的的說法,反對“生理決定論”;提供了嶄新的研究視角和分析框架,對原有的以男性為中心構建的人類知識體系持批判態度。從社會性別的視角考察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諸多領域,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性別圖景,使我們對熟視無睹認為理所當然無法改變的現象進行反思和批判,揭示建構性別的文化的媒介和載體,拓寬研究的視野與范圍。
隨著對社會性別理論研究的深入,國內也出現許多有關社會性別理論的書籍。例如,1998年三聯書店出版、王政,杜芳琴主編的《社會性別研究選譯》,擷取不同學科的代表作,反映“社會性別”的發展過程。馬元曦主編的《社會性別與發展譯文集》,由海外中華婦女學會編輯,旨在引進90年代海外學者對婦女與發展,社會性別與發展問題研究的新視角,共收入論文,譯文12篇,對婦女與發展、社會性別與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并結合實例提出諸多問題,如經濟發展進程中貧困婦女比例上升問題,發展中國家政策調整對婦女的影響問題,扶貧實踐中困難,和對各國具有針對性的問題等;強調婦女的主觀能動作用,對于社會學研究,特別是婦女,扶貧課題的研究實踐具有參考借鑒的價值。
高小賢等主編的《社會性別與發展在中國:回顧與展望》于2002年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使用社會性別理論探討了中國的社會性別現狀。將社會性理論應用到中國現實語境、采用社會性別視角解讀女性文學、探討婦女學和婦女史的作品也有很多,如樂鑠著,鄭州大學出版社于2002年推出的《中國現代女性創作及其社會性別》,采用社會性別的分析方法系統闡述了1917-1949年中國女作家的創作歷程和發展變化,分為“五四”女性文學革命與融入時代大潮,走向社會革命兩篇。將作家的創作與時代背景、政治局勢緊密結合,透過風云變幻的時代背景折射出女性創作的特點,作者不僅研究了一些耳熟能詳的作家的作品,如林徽因、蕭紅、冰心、張愛玲等,也研究了一些非主要作家的作品,如羅椒、羅洪等,并突出女性創作與同時期男性創作的差異,體現了女性創作的獨特魅力以及在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杜芳琴等編的《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婦女與社會性別學書系》2004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從社會性別制度建構的歷史變遷對婦女和性別關系的影響入手,考察中華民族從史前到近代漫長的歷史過程發生的變化和延續,揭示了諸多層面的性別關系和婦女風貌的獨特表現,而并非采用傳統的“自由-壓迫-解放”的模式和對婦女地位高低的簡單評判,給人以啟迪。
正如王政教授所說,世婦會在我國舉辦,使我國婦女研究者第一次大量接觸社會性別概念。可以這樣說,伴隨著圍繞世婦會的種種活動,靠著體制內外的有話語權的婦女協同努力,社會性別話語正在中國崛起。[[5]] 社會性別理論及其分析方法正“向各個學科領域積極有效地滲透,從而改變了眾多學科領域對人類社會的認識和闡釋。”[[6]]
(4)本土學者的努力
女性主義理論從80年代之初的引入、到如今的大規模介紹、研究并得到進一步發展,為更多的人所知曉并言說,離不開中國學者們的不盡努力。95年以后本土學者的理論建樹頗多,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a) 對女性文學作品的重新解讀
根據肖沃爾特的劃分,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在初期階段,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主要集中在批判西方文學傳統中的“厭女癥”。那種文學傳統歧視婦女,歪曲和詆毀婦女的形象,并把眾多的女作家排除在文學史之外。……在第二階段,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主要集中在發掘被父權制文學傳統湮埋的婦女作家和作品,同時重新評價傳統文學史中的婦女作家和作品。……在第三階段,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對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進行了反思,對建立在男性文學體驗基礎之上關于閱讀和寫作的傳統理論觀點作了修正。……一些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家在努力地建立和完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7]]
中國學者在歷史中尋找女性“被壓抑的聲音”、挖掘并重新解讀女作家作品的同時,運用西方女權主義理論,建構婦女自己的文學史和文學經典,試圖建構真正的女性文學。
其中包括對古代以及近代婦女創作的挖掘和介紹,例如,2001年再版的譚正璧的《中國女性文學史》(百花文藝出版社)、張宏生,張雁主編的《古代女詩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鮑震培著《清代女作家彈詞小說論稿》(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薛海燕著《近代女性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和劉慧英編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等,傳統上對文學史的研究,特別是對古代文學史的研究,女性作者所占比例可謂鳳毛麟角,因此對古代女性作家的挖掘有利于建立女性寫作的傳統、歷史沿革,進一步完善婦女文學史的構建。
而1995年出版的劉慧英的《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北京三聯書店),則對長期以來文學中的男權意識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她認為文學中常見的三種模式為:才子佳人、,誘奸故事和社會解放,而無論是哪一種,都體現了典型的男權思想,女人被描述為溫柔的、柔弱的小鳥依人的形象,她們不僅在物質上而且在精神上依賴于男人,將自身的解放寄托于男人的身上。話語的描述將男性建構為歷史的主體,而女性的形象在被扭曲與壓抑中變得模糊不清、失去方向。王蒙在為本書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它開始動搖了我們一些習焉不察的傳統男權觀念,使我們開始把問題作為問題來看,使我們對于許多天經地義源遠流長的東西進行新的觀照與思考。
(b) 西方女性主義理論與中國女性文學的結合
肖沃爾特在《走向女性主義詩學》一文中曾把女性主義批評分為兩類:女權主義批判(feministcritique)和女性批評(gynocritics)。其中女性批評指從婦女作為作者、作為文本意義的生產者的角度出發,研究婦女文學的歷史、主題、類型及結構問題。女性批評的目的是建立分析婦女文學的構架,發展以女性經驗為基礎的新的批評模式,而不是采用傳統的男性中心的模式和理論。
理論的建構對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瑪麗· 伊格爾頓認為“批評家,諸如莫瓦以及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文學團體認為,是否建立理論別無選擇,理論是他們的批評的必不可少和不可避免的一個方面。”陶麗·莫依也指出“除非我們繼續建設理論,否則我們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危險地接近(我們)反對的父權制價值的男性批評集團’。”
[[8]] 而如何在中國的語境之下應用女性主義理論、并創建本土的理論話語也是中國學者努力的方向,出現了一系列以女性文本為研究對象的女性主義批評著作,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采用社會性別理論的分析方法解讀女性文本的意義。1995年出版的陳順馨的《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和性別》(北京大學出版社)對建國以來的文學作品從敘事學和性別研究角度進行研究,并對“十七年”文學作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指出那個時代被壓抑的是“女性”而非“性別”,而“無性別”的說法則忽視了女性本身的存在,隱含著男性對女性的壓抑。
借用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分析中國女作家的作品、通過對社會制度、權力關系的考察挖掘不同時期文本內外隱藏的女性意識的專著還包括:1995年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吳宗蕙的《女作家筆下的女性世界》;1998年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喬以鋼著的《低吟高歌: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研究》;1999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徐坤的《雙調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寫作》,徐坤對九十年代中國當代文學的創作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詳盡分析了文學界對95世婦會的召開所作的準備和調整,反映出各方對女性文學繁榮所作出的反應,并“通過大量詳盡的文本分析,探討女性寫作的實踐意義,并概括和梳理出諸種現象表層之后的背景淵源及女性寫作在九十年代的基本脈絡走向和特點。”[[9]] 2001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荒林,王光明合著的《兩性對話:20世紀中國女性與文學》,以對話的形式探討了文學文本中女性的處境、兩性之間的關系,并從性別角度分析兩性關系演變的歷史過程。對話直指中國兩性關系的現狀,探討“女性與現代性”、“重讀我們的身體和性”、“一個女人與一座城市的糾纏”、“女性的現實關懷和文化想象”、“女性成長的艱難旅程”等話題,透過文學中構建的形象和社會生活史了解人類的處境和兩性關系,兩性的對話既有感性的跳躍與優美也有理性的縝密和邏輯,暗示著對兩性和諧的向往與企盼。
(c) 對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介紹和分析
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根源承襲于西方的女權主義運動,對西方女權運動、各流派女性主義理論的介紹從未停留過,從80年代初一直延續至今。對女權運動的介紹,使中國讀者對歷史中的女權運動有更清晰地了解,并從他人的經驗與得失中找尋到自己的身影。這類作品包括1995年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蔡磊編著的《平等·發展:當代國際婦女的目標與實踐》;同年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王政的《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的女權運動》;2004年發行的《國際婦女運動與婦女發展》(費涓洪著)《英國婦女選舉權運動》(陸偉芳譯)分別由上海古籍和中國社科出版社出版,后者以探討近代英國婦女的地位著手,以1866年的“女士請愿書”為起點,直至1918年部分婦女獲得婦女選擇權半個多世紀的過程,展現英國婦女為獲得議會選舉權所作的不懈斗爭。
西方女權主義者們在一次次困境面前不言放棄、堅持不懈;在與男權思想、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斗爭過程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并形成自身理論。中國學者在對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的梳理與介紹中,加入了自身的理解,如1995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林樹明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三聯書店出版、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1998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張巖冰的《女權主義文論》、2001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劉霓著《西方女性學:起源、內涵與發展》;2002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陳志紅的《反抗與困境: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作者借用賽義德關于理論“旅行的論述”,認為一種觀念或理論從此處到彼處的傳送,由于傳者與受者不同的歷史文化語境所造成的創造性的借用、誤讀和挪用,也就是說,一種外來的觀念或理論,在傳入本國的過程中,必然要經過改造或轉換。通過對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分析,揭示了這一理論在中國是被傳入、接受、改造、融合的過程。
結語
歷時四個階段,在第四階段始,西方女性主義理論逐漸成為中國學者分析文本、研究作家作品的有利工具,作家們也從中汲取營養,開創新的寫作領域、方法和語言的表達。中國各大高校也逐漸開設了不同類型的女性主義課程。2004年荒林主編的《中國女性主義》學術叢刊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叢刊每年二卷,展示全球女性主義思潮前衛動態,介紹全球女性主義最新理論成果,并深入探討中國女性主義的發展趨勢和與國際女性主義對話情況。設“女性主義在行動”“女學”“女性主義教育學”“女性主義關鍵詞”“女性主義文本細讀”“女性主義群落”“女性主義視窗”“女性主義數據存檔”“女性主義全球信息點擊”等專欄,呈現各國各群落女性主義風貌,反映各國各地區女性主義學科建設形勢,勘探全球女性主義思潮之壯觀,每卷約25萬字,16開本,圖文并茂,各欄目不僅適合高校教學參考及相關學科建設閱讀,而且合適相關學位論文選題和撰寫參考使用。“中國女性主義”這一名詞的出現和學術平臺的形成,體現了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本土化成效。
附錄:部分80年代后中國女性主義文獻資料整理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主要譯介作品
1981 《美國女作家作品選》,朱虹選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 《美國女作家短篇小說選》,朱虹選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 《美國當代文學》(下),(美)丹尼爾·霍夫曼,收錄《婦女文學》一篇,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
1986 《女性學入門》,(日)富士谷篤子主編,張萍譯,中國婦女出版社
1986 《第二性》,(法)西蒙·波娃著,桑竹、南珊譯,湖南文藝出版社
1988 《女性的秘密》(《第二性》第1卷),(法)西蒙·波娃著,曉宜、張亞莉等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88 《女性的奧秘》,(美)貝蒂弗里丹著,程錫麟譯,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女性的奧秘》,(美)貝蒂弗里丹著,巫漪云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9 《一間自己的屋子》,(英)弗吉尼亞·伍爾夫著,王還譯,三聯書店
1989 《女權主義文學理論》,〔英〕瑪麗·伊格爾頓編,胡敏、陳彩霞、林樹明譯,湖南文藝出版社
1991 《女太監》,(英)杰梅茵·格里爾著,歐陽昱譯,漓江出版社
1991 《最新西方文論選》,王逢振等編,漓江出版社(收入肖沃爾特《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和蘇珊·古芭《“空白書頁”和女性創造力問題》)
1992 《性與文本的政治——女權主義文學理論》,(挪)陶麗·莫依著,林建法、趙拓譯,時代文藝出版社
1992 《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張京媛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女人:走出陷阱》,(美)貝蒂·傅萊丹著,毛迅等譯,知識出版社
1993 《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張京媛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收入朱迪斯·勞德·牛頓《歷史一如既往?女性主義和新歷史主義》)
1993 《文學理論的未來》,(美)拉爾夫·科恩主編,程錫麟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收入海倫娜·西索《從潛意識的場景到歷史的場景》、凱瑟琳R斯廷普森《伍爾夫的房間,我們的工程:建構女權主義批評》、吉爾伯特和古芭《鏡與妖》、肖沃爾特《我們自己的批評》)
1995 《女權辯護。婦女的屈從地位》,商務印書館出版(包括(英)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t)著、王蓁翻譯的《女權辯護》和(英)約翰·斯圖爾特·穆勒(JohnStuartMill)著、汪溪翻譯的《婦女的屈從地位》)
1998 《當代藝術文化學》,周憲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收入肖沃爾特《走向女性主義詩學》)
1999 《性的政治》,(美)凱特·米利特著,鐘良明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 《女性主義》,(英)S.A。沃特金斯著,朱侃如譯,廣州出版社
2000 《女性的自我與表現:近代女性文學的歷程》,(日)水田宗子著,葉渭渠主編,陳暉等譯,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0 《社會性別與發展譯文集》,馬元曦主編,三聯書店
2000 《非常女人》,(美)貝蒂·弗里丹著,邵文實、尹鐵超譯,北方文藝出版社
2000 《女性白皮書》,(美)貝蒂·弗里丹著,邵文實、王愛松譯,北方文藝出版社
2001 《女權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美)貝爾·胡克斯著,曉征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1 《當代美國小說理論》,程錫麟、王曉路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女太監》,杰美茵·格雷爾著,武齊譯,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2 《完整的女人》,杰梅茵·格里爾著,歐陽昱譯,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2 《女性主義思潮導論》,(美)羅斯瑪麗·帕特南·童(RosemariePutnamTong)著;艾曉明等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性別與欲望:不受詛咒的潘多拉》,(美)波利·揚-艾森卓著;楊廣學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后女權主義》,(英)索菲亞·孚卡文;王麗譯,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3 《歷史中的性別》,(美)梅里·E。威斯納-漢克斯著,何開松譯,東方出版社
2003 《女權主義的知識分子傳統》,(美)約瑟芬·多諾萬著,趙育春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3 《兩性的沖突》,(法)珍妮薇·傅蕾絲著,鄧麗丹譯,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女人的聲音》,(澳)亨利·理查森(HenryRichardson)等著,郭洪濤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女性主義與后現代國際關系》,(美)克瑞斯汀·絲維斯特(ChristineSylvester)著,余瀟楓等譯,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英國婦女選舉權運動》,陸偉芳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語言與社會性別導論》,(英)瑪麗·塔爾博特著,艾曉明等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英國婦女選舉權運動》,陸偉芳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政治學與女性主義》,(加)巴巴拉·阿內爾著,郭夏娟譯,東方出版社
2005 《拉康與后女性主義》,(英)伊麗莎白·賴特(ElizabethWright)著,王文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通過身體思考》,(美)簡·蓋洛普(JaneGallop)著,楊莉馨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夏娃的種子:重讀兩性對抗的歷史》,(美)羅伯特·麥克艾文(RobertS.McElvaine)著,王族哲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國內女性主義理論主要研究著作
1983 《中國現代女作家》,閻純德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國女性文學史話》,譚正璧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4 《凈化人的心靈:當代女作論》,李子云著,三聯書店
1985 《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吳宗蕙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歷代婦女著作考》,胡文楷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女子與家政》,李小江等編,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女性主義文學》,孫紹先著,遼寧大學出版社
1988 《夏娃的探索:婦女研究論稿》,樂鑠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女性問題在當代的思考》,陜西省婦女理論及婚姻家庭研究會、陜西省婦女聯合會編,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8 《改革中的婦女問題》,張連珍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8 《文學廣角的女性視野》,陳素琰著,花城出版社
1988 《女性觀念的衍變》,杜芳琴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女人的出路:致20世紀下半葉中國婦女》,李小江著,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9 《性溝》,李小江著,三聯書店
1989 《女人:一個悠遠美麗的傳說》,李小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女性審美意識探微》,李小江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浮出歷史地表》,戴錦華、孟悅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風騷與艷情》,康正果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遲到的潮流》,樂鑠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女性文學研究教學參考資料》,謝玉娥編,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0 《華夏女性之謎:中國婦女研究論集》,李小江主編,三聯書店
1990 《中國當代青年女作家評傳》,呂晴飛主編,中國婦女出版社
1990 《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傳》魏玉傳編,中國婦女出版社
1990 《中國現當代小說中的知識女性》,殷國明、陳志紅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中國婦女生活史(據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1月初版重印)》,陳東原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1 《女性文學與文學女性》,曹正文著,上海書店
1992 《中國新時期女作家論》,盛英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2 《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張京媛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中國婦女理論研究十年》,熊玉梅等主編,中國婦女出版社
1992 《女性的世界:現代女性社會學》,申平華、鄧微著,湖南出版社
1993 《走向女人深處》,許玉乾、崔文良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3 《面對21世紀的選擇:當代婦女研究最新理論概覽》,熊郁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 《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心路歷程》,劉思謙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3 《逐出伊甸園的夏娃》,郭小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
1993 《中國女性的文學世界》,喬以鋼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3 《中國的風流才女》,喬以鋼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3 《女性情愛的文學觀照》,邢維著,學林出版社
1994 《女權主義與文學》,康正果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 《性別與中國》,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編,三聯書店
1995 《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劉慧英著,北京三聯書店
1995 《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和性別》,陳順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女性文學與美學》,任一鳴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5 《新女性文學論綱》,王春榮著,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5 《新潮女性文學導引》,荒林著,湖南文藝出版社
1995 《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林丹婭著,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5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林樹明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5 《晚清文人婦女觀》,夏曉虹著,作家出版社
1995 《中國婚姻家庭及其變遷》,李銀河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5 《平等·發展:當代國際婦女的目標與實踐》,蔡磊編著,山西經濟出版社
1995 《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鮑曉蘭主編,三聯書店
1995 《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的女權運動》,王政著,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 《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張京媛主編(第2次印刷),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女誡:婦女的枷鎖》,張福清編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6 《神話的窺破》,陳惠芬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6 《中國新時期女性散文研究》,李華珍著,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7 《平等與發展》,李小江等主編,三聯書店
1997 《文壇佳秀:婦女作家群》,馬清福著,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7 《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李銀河主編,三聯書店
1997 《追尋與創建:現代女性文學研究》,李少群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 《女權主義文論》,張巖冰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 《中國社會性別的歷史文化尋蹤》,杜芳琴著,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 《低吟高歌: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喬以鋼著,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8 《中國婦女生活史》,陳東原著,商務印書館
1998 《女權主義文論》,張巖冰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 《中國婦女和女性主義思想》,邱仁宗等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畫在沙灘上的面孔:九十年代—世紀末文學的報告》,王緋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社會性別研究選譯》,王政,杜芳琴主編,三聯書店
1999 《主流與邊緣》,李小江等主編,三聯書店
1999 《解讀女人》,李小江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 《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戴錦華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 《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李銀河著,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9 《中國女性文學新探》,盛英著,中國文聯出版社
1999 《雙調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寫作》,徐坤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女性與文學藝術》,周力等著,遼寧畫報出版社
2000 《沉默的含義》,駱曉戈主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性別的追問》,駱曉戈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從神話走進現實》,駱曉戈主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身臨“奇”境:性別、學問、人生》,李小江等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0 《批判與重建》,李小江等主編,三聯書店
2000 《性別語言文化與語用研究》,白解紅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審視第二性》,張巖冰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0 《女性學概論》,魏國英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科學、文化與性別:女性主義的詮釋》,吳小英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 《中國女性文學史話》,譚正璧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 《兩性對話:20世紀中國女性與文學》,荒林、王光明著,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1 《西方女性學:起源、內涵與發展》,劉霓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花雨·飛天卷》,譚湘、荒林主編,花山文藝出版社
2001 《花雨·飛云卷》,譚湘、荒林主編,花山文藝出版社
2001 《花雨·飛鳥卷》,譚湘、荒林主編,花山文藝出版社
2001 《才女的世界》,陳學勇著,昆侖出版社
2001 《20世紀中國女性發展史論》,林吉玲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2 《邊緣敘事:20世紀中國女性小說個案批評》,徐岱著,學林出版社
2002 《女性生存與女性文化詩學》,王春榮著,遼寧大學出版社
2002 《古代女詩人研究》,張宏生、張雁編,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清代女作家彈詞小說論稿》,鮑震培著,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 《社會性別與發展在中國:回顧與展望》,高小賢等主編,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北極光的遙想者――張抗抗論》,郭力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2 《非常純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張巖冰著,山東友誼出版社
2002 《女人的船和岸》,劉思謙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女性生存與女性文化詩學》,王春榮著,遼寧大學出版社
2002 《百年中國女性形象:珍藏版》,李子云等主編,珠海出版社
2002 《女性學》,羅慧蘭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2 《邊緣敘事:20世紀中國女性小說個案批評》,徐岱著,學林出版社
2002 《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戴錦華著,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女性主義文學與歐美文學研究》,羅婷著,東方出版社
2002 《多重主體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研究》,宋素鳳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2 《中國現代女性創作及其社會性別》,樂鑠著,鄭州大學出版社
2002 《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王立、劉衛英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 《反抗與困境: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陳志紅著,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2 《風骨與物哀:二十世紀中日女性敘述比較》,林祁著,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文化、教育與性別:本土經驗與學科建設》,李小江等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2 《歷史、史學與性別》,李小江等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2 《文學、藝術與性別》,李小江等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2 《國際婦女運動和婦女組織》,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國際婦女研究室編,中國婦女出版社
2002 《文學經典的挑戰》,孫康宜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02 《北國的精靈――遲子建論》,方守金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2 《女性社會學的本土研究與經驗》,王金玲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婦女學和婦女史的本土探索:社會性別視角和跨學科視野》,杜芳琴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反對針對婦女的家庭暴力:中國的理論與實踐》,榮維毅、宋美婭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20世紀美國婦女研究》,王恩銘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女性與社會發展:第二屆婦女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鄭玉順主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3 《用身體思想》,艾云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3
《不守規矩的知識:婦女學的全球與區域視界》,余寧平、杜芳琴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喬以綱著,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3 《女界鐘》,金天翮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女作家批評》,西慧玲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3 《所謂伊人:女性創作傳播的“語境”闡釋》,薛中軍著,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3 《黑夜的潛流:女性文學新論》,于青、王芳著,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中國婦女運動百年大事記:1901~2000》,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編,中國婦女出版社
2003 《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在中國:1987~2003》,杜芳琴、王向賢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讓女人自己說話。文化尋蹤》,李小江主編,三聯書店
2003 《讓女人自己說話。親歷戰爭》,李小江主編,三聯書店
2003 《讓女人自己說話。獨立的歷程》,李小江主編,三聯書店
2003 《讓女人自己說話。民族敘事》,李小江主編,三聯書店
2003 《越界的挑戰:跨學科女性主義研究》,鐘雪萍、勞拉·羅斯克(LauraRoskos)主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3 《失落與追尋:世紀之交中國女性價值觀的變化》,陳方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社會性別的多角度透視》,林聚任主編,羊城晚報出版社
2003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國際政治》,李英桃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越界:跨越文化女權實踐》,王政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林樹明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中國女性主義》春卷/秋卷,荒林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尋找失去的天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論》,周海波、孫婧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羅婷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解構與建構:中國女性文學與美學衍論》,任一鳴著,九州出版社
2004 《性別視野中的網絡文學》,許苗苗著,九州出版社
2004 《徘徊在邊緣的女性主義敘事》,禹建湘著,九州出版社
2004 《失籠的囚徒》,姜云飛著,九州出版社
2004 《抗爭與超越:中國女性文學與美學衍論》,任一鳴著,九州出版社
2004 《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縱橫談》,盛英著,九州出版社
2004 《母女關系與性別、種族的政治:美國華裔婦女文學研究[英文版]》,石平萍著,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4 《近代女性文學研究》,薛海燕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社會性別。第2輯》,杜芳琴、王政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多重視角下的社會性別觀》,蘇紅主編,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 《社會性別與媒介傳播》,劉利群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4 《英語世界中的女性解構》,施旻著,九州出版社
2004 《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孟悅、戴錦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她世界:西方女性文學百部名著賞析》,王曉英、楊靖主編,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 《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陳順馨、戴錦華選編,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 《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劉思謙等著,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4 《克里斯特瓦的詩學研究》,羅婷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中國婦女研究年鑒.1996~2000》,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編,中國婦女出版社
2004 《空前之跡: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王緋著,商務印書館
2004 《近代女性文學研究》,薛海燕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中國女性與文學:喬以鋼自選集》,喬以鋼著,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4 《女性審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學研究》,舒紅霞著,人民出版社
2004 《女性學》,駱曉戈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4 《女書與楚地婦女》,駱曉戈著,九州出版社
2004 《女性生存筆述》,荒林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男性生存筆述》,荒林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男性批判》,荒林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國際婦女運動與婦女發展》,費涓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社會性別。第2輯》,杜芳琴、王政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佛教女性觀:男女同尊》,楊孝容著,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發展史》,仝華、康沛竹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中國:與女性主義親密接觸》,魏開瓊選編,九州出版社
2004 《女人,做自己》,張紅萍著,九州出版社
2004 《為正義而辯:女性主義與羅爾斯》,郭夏娟著,人民出版社
2004 《中國北方村落的社會性別與權力》,(加)朱愛嵐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姚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中國女性之生命如歌》,王開林著,岳麓書社
2004 《第二性:全譯本》,(法)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著,陶鐵柱譯,中國書籍出版社
2004 《全球視角:婦女、家庭與公共政策》,周顏玲(EstherNgan-LingChow),(美)凱瑟琳·W。伯海德(CatherineWhiteBerheide)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中國女性主義》春卷/夏卷/秋卷,荒林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權力,身體與自我:福柯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黃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女性主義》,李銀河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5 《花朵的勇氣:中國當代文學文化的女性主義批評》,荒林著,九州出版社
2005 《弗吉尼亞·伍爾夫與女權主義》,吳慶宏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美女文學”現象研究:從“70后”到“80后”》,邵燕君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劉思謙等著,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5 《給男人命名:20世紀女性文學中男權批判意識的流變》,李有亮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王政、陳雁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教育與女性:近代中國女子教育與知識女性覺醒:1840~1921》,喬素玲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婦女人權的理論與實踐》,李明舜、林建軍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后的中國婦女》,(美)曼素恩(SusanMann)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沈奕斐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女人》,(法)亞里克·里帕著,四川文藝出版社
2005 《女性/性別的學術問題》,李小江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6 《女人:跨文化對話》,李小江等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 《女人讀書:女性/性別研究代表作導讀》,李小江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 《中國女性主義》春卷/秋卷,荒林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 (美) 約瑟芬·多諾萬著,趙育春譯,《女權主義的知識分子傳統》,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
[[2]] 選自http://www.pc2nd.com/bbs/UploadFile/ebook/%C5%AE%C8%A8%B1%E7%BB%A4%A1%A2%B8%BE%C5%AE%B5%C4%C7%FC%B4%D3%B5%D8%CE%BB.txt出版說明
[[3]] (美)凱特·米利特著,鐘良明譯,《性的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頁。
[[4]] 王政著,《越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頁。
[[5]] 同上,第46頁。
[[6]] 同上,第95頁。
[[7]] 程錫麟、王曉路著,《當代美國小說理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頁。
[[8]] 陶麗·莫依著:林建法 趙拓譯,《性與文本的政治——女權主義文學理論》,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3頁。
[[9]] 徐坤著:《雙調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寫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