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 >> 正文
作為一名剛剛進入文學評論領域的新人,有機會來北京參加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我覺得非常幸運,很受鼓勵。在會場上,中國作協各位領導的拳拳關懷和著名作家的殷切寄語,像黑暗路途中的溫暖光束,指引著孤獨的寫作者走向未知而神秘的遠方。寫作,究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靜止狀態上的遐思,寫作活動要求寫作者長期以孤獨和審視的姿態面對世界,面對人生。所以青創會讓將近三百名各個領域的年輕寫作者聚集在一起,聆聽使命,感知責任,這樣的盛會無疑有著巨大的明示作用。
在第一天的大會上,王蒙老師的寄語《說給青年讀者》激情澎湃,他談到對文學危機的認識,對經典閱讀的記憶,對文學標準的堅持以及對維護文學純正風氣的信念,令我們備受鼓舞,在嚴肅文學日漸邊緣化的當下,自稱“王蒙老矣”的王蒙老師卻用比年輕人還昂揚的心態面對文學創作,還在用“我還要與你們在文學的勞作上,在作品的質與量上,展開友好比賽! ”作為發言結語,作為年輕人的我們又怎么能輕言放棄呢? !
瑪拉沁夫老師以80多歲的高齡對57年前他參加第一屆青創會時的珍貴回憶和文學感悟,祝愿新一代的作家朋友,永遠敬畏文學、感恩人民、忠于祖國,為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創作出驚世之作、警世之作、傳世之作,他和王蒙老師一樣,雖是生活時間里的老人,卻是文學時間里永遠的年輕人!
王安憶老師雖然沒有來到現場,但她為青創會寫的《在同一時代之中》令人讀后沉思萬千,在文章中,王安憶老師提出了“寫作究竟是為什么”這樣一個終極問題。作為寫作者,這也是每次下筆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她提出的這個問題,也成了下午分組討論時我們這一組年輕作家們熱烈議論的話題。
《當代》雜志的石一楓老師說對文學的審視從“寫什么”和“怎么寫”到“為什么而寫”實際是提出了文學要為什么人服務的思考。
在信息時代多種媒介的沖擊下,如何吸引讀者開始成為文學創作的最大問題。文學無法回避快節奏、大信息量、多樣化的時代境遇,甚至也無法回避圖像時代的到來。面對影視作品的狂轟濫炸,網絡信息的魚龍混雜,狂歡化、碎片化、娛樂化的閱讀傾向,寫作者如何在保持自身清醒的狀態下面對現實、面對時代,創作出對讀者既有吸引力,又有提升力的好作品,是每一個年輕的寫作者的使命。尤其是對于在網絡上寫作的年輕作家來說,以高頻率的更新換取點擊率的同時,如何提煉文學的思想魅力、語言魅力也是不容回避的一個問題。
有問題就有思考,就有辨析,就有回答問題的努力和動力。青創會是一個對文學本質和未來進行思考和展望的舞臺。當下的寫作,年輕的寫作者對內心的觀照更多地停留在小我的角度,鮮少有跳出小我的佳作。這或許是寫作現實生態的一種折射,他們蝸居在城市一隅,很難望見自然的大山大河,更難見到生命的波瀾壯闊。日常生活審美化,決定了作品審美維度的單一化,屬于青春的流浪與跋山涉水再難成為寫作的背景意象,反倒是成年的世故與裝腔作勢在青春寫作里處處可見。青創會提供的這個舞臺,給我們一個反思與砥礪的空間。
夜里,在參加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的頒獎典禮,靜靜聆聽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的天籟之音時,我忽然有了對“寫作究竟是為什么”這個問題的一種回答,我想,寫作是從心靈出發的藝術,它要表現的就是人生舞臺上一個個鮮活、靈動的生命,它必須將生命最復雜的境遇呈現出來,最深切的感悟抒發出來,最沉靜的思索追溯出來,寫作的價值或許就在這些靈動的生命感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