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鐵血兄弟》用事實說明,觀眾從來不排斥優秀的作品,從來不排斥理想、青春、激情、正義、光榮、夢想等正能量。關鍵是,我們講什么故事,怎么講故事。
該劇從1907年開始寫起,橫跨20年,通過江流、王應、周魯、魏國四位熱血青年對中國出路的探索和實踐,譜寫了一部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歷史和中國革命的心靈史詩。四位青年有著共同的救國目標,卻表現出不同的斗爭路線和方法,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之中,四人努力在歷史的夾縫中探索個人和國家的命運與出路。編劇在創作過程中,以家國義為基調,兄弟情為主線,融入了兒女情、君臣義等,帶出不同階層,以藝術的筆法,勾勒了近代中國的眾生相。
近年來,以“兄弟情”為核心看點,以不同道路選擇為主要矛盾的革命題材電視劇,當屬2009年播出的《人間正道是滄!贰T搫≈,楊家三兄妹同樣是為了國家興盛,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兩條道路。相比《人間正道是滄!放c《鐵血兄弟》,二者有不少相似之處。除了不同道路選擇下的兄弟鬩墻之外,二者都具有宏大的史詩氣質,都揭示了中國革命的必然性規律,都注重重大主題與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宏大而細膩的情節走向的傳奇性融合,都有利于喚醒和重塑集體性國家記憶。
該劇在革命史詩題材的創作領域可以說拓展出了新的境界。一方面,該劇選擇了一段更加風云激蕩的歷史階段。1907年至1927年,可以說是近代中國最具撲朔感和傳奇性的時間段。這一階段,中國革命仍處于探索階段,很多救國思想仍在形成過程中,保皇、立憲、無政府等各種政治力量錯綜復雜。對影視創作而言,雖更加具有傳奇性,但是也更加難以把握。
劇中,作為故事的講述者,江流一出現就是一個進步青年,努力與舊思想、舊勢力決絕,卻久久找尋不到革命的出路;王應初為生于封建家庭的進步青年,卻因革命的挫敗和家庭原因而中途離場,最終又重新加入革命,成長為早期共產主義革命的實踐者和領導者之一;周魯初為清朝管帶,因殺洋人、燒鴉片而走上革命道路,中間革命失敗,占山為王,在一個山頭實踐他單純的“烏托邦”理想;大哥魏國作為其他三兄弟革命的啟蒙者,參與國民黨推翻了帝制,卻使國家陷入了另一種白色恐怖。
將幾個追尋不同道路的人,建構在結義兄弟關系之中,使革命道路的求索直接在這幾個人身上展現。從戲劇創作角度來說,四兄弟關系的搭建,他們因道路不同而出現的合與分,本身就是戲劇不斷生長的動力。四兄弟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經常遭遇的是挫敗、迷茫,甚至不乏絕望。然而,正是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希望與失望的交織,使戲劇更具張力,使人物更加真實,也更加符合這一階段革命求索的時代氣質。
另一方面,該劇選擇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小人物。四兄弟之中,除了魏國一直作為國民黨的中層領導者以外,其他三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作為革命的“跟班”出現。以小人物的視角來闡述歷史,反映了創作者的一種歷史認識觀,即廣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劇中,在革命理想主義的底色之下,江流“很萌很可愛”,他甚至在故事的最后才決定加入共產黨;周魯“很天真”,總想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完成最艱苦的革命;王應遇到挫折也會退出革命,諸如此類。如此處理,沖淡革命劇說教、乏味的同時,產生了讓人啼笑皆非的戲劇效果。正是這些鮮活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劇中的人物更接地氣,劇作也有了更加鮮活的時代氣質。從而使觀眾更易代入和移情,產生對劇集的依賴和認同。
此外,該劇還表現出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做實了戲劇空間的中間地帶。影視作品的世俗形態,要求它必須接地氣。但是,優秀的影視作品,總能實現接地氣和文化意蘊之間的完美融合。劇中,創作者加入了大量的時代隱喻。比如,辛亥革命勝利了,帝制被推翻,袁世凱卻當了想恢復帝制的大總統。王爺府變成了魏國老師——許昌的府邸,許昌忠于袁世凱,就像當年的王爺忠于皇帝。丁貴仍然看守牢房,牢房里關的仍是革命黨;除此以外,還有鞏漢林飾演的縣太爺對新思潮的反諷,正體現了新思潮萌芽期的稚嫩。諸如此類的,還有時鐘體現的帝制即將終結的隱喻、南望樓門前粥鋪的太平隱喻,等等。
美中不足的是,或許緣于江流的成長過程略顯漫長,以至后期新文化運動的反思沒有展開,讓觀眾有些意猶未盡。作為此間的重要思潮,新文化運動不僅是彼時中國革命求索的重要里程,更是以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人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向舊體制、舊道德、舊文學最重要的攻擊。即便在今日看來,仍具有里程碑意義。如果創作者能夠將主人公的蛻變過程,和中國文化的蛻變過程結合在一起,整部片子將具有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心靈史詩的脈絡將更加完整。另外,后期有些情節濃度過大,觀眾在理解上有些許障礙,稍不留神就可能錯過一個重要的敘事環節?傮w而言,《鐵血兄弟》探索了一條大眾品位和精英文化對接的經典道路,但是,要實現二者的完美融合,中國影視產業還任重道遠。